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別看抗戰時期日軍坦克不可一世,鬼子自己遇上坦克,一樣傻眼

別看抗戰時期日軍坦克不可一世,鬼子自己遇上坦克,一樣傻眼

原標題:別看抗戰時期日軍坦克不可一世,鬼子自己遇上坦克,一樣傻眼


1942年,二戰太平洋戰場


日本人試圖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交通線,盟軍在麥克阿瑟指揮下發起進攻,準備把日本人從巴布亞紐幾內亞徹底驅逐。於是兩軍在布納叢林展開了一場血腥惡戰。戰至12月前,盟軍付出巨大犧牲後終於佔得上風,可是日本人不打算退卻,還在增派援軍。這時澳大利亞軍隊發現,兇悍的日本鬼子也有弱點,於是他們運來了坦克和裝甲車。


【進攻~進攻】


11月30日的布納前線狀態


盟軍左翼厄巴納特遣隊,右翼沃倫特遣隊



從12月15日至18日,沃倫特遣隊的三個美國營(126團1營,128團1、3營),以及澳大利亞2/6營的一個連沿著新機場在整條戰線上向日軍發起進攻。


12月17日18時,在飛機引擎聲的掩蓋下,2/6裝甲團X中隊的7輛M3在澳大利亞2/9步兵營掩護下進入盟軍右翼,沿海岸線開始攻擊。日本人受到出乎意料的奇襲,澳軍坦克撕破敵軍陣地直抵埃亞迪亞德角。



澳軍裝甲部隊18~23日的攻擊


別看日本鬼子那些薄皮坦克在抗日戰場面對中國士兵時橫行霸道,不可一世,我們為了打日本鬼子的坦克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是當日本人自己遇上坦克時,他們一樣驚慌失措。


日軍作為不重視反坦克作戰的二流國家,反坦克武器十分匱乏,即使是這些輕型坦克,在日軍看來也是難於摧毀的。


布納機場的日軍防空炮兵客串了一把反坦克炮,日軍使用下面這種75mm防空炮擊毀了2輛M3坦克。


澳軍俘獲的日軍88式75mm防空炮



被日軍擊毀的M3坦克


12月19日至20日,澳大利亞2/9營和第128團第3營的部隊向西移動,穿過杜洛巴種植園攻擊日軍。第126和第128團的第1營在坦克的掩護下,輕鬆消滅了西梅密溪東側的所有日軍掩體,最終抵達了這座橋;



西梅密溪上的斷橋


然而,日軍破壞了西梅密溪上的橋樑,山本重省大佐開始調整防禦,他早已在機場中心位置建築了核心堡壘群,決心死守機場,只要這些堡壘還在日軍手中,盟軍就無法利用舊機場跑道。


山本有兩門88式75mm防空炮,以及兩門37mm反坦克炮可以對付盟軍坦克,此外還有幾門76mm海軍炮和聯裝的25mm防空機關炮。盟軍不知道這些,他們以為日軍的防空炮都啞火了,沒想到日軍在盟軍空襲機場時故意隱藏了這些火炮沒有開火。


盟軍在試圖修復西梅密溪斷橋失敗後,澳大利亞2/10營在12月21日至23日在橋北面的小河上橫渡西梅密溪。

126團第1營在12月23日中午跨越西梅密溪,併到達布納老機場的南側。澳大利亞和美國部隊現在將沿老機場的北部和南部平行運動。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老機場中的日軍。


為了讓坦克參與老機場進攻作戰,盟軍必須首先修復從新機場連接老機場的道路,西梅密溪上的橋樑十分關鍵。



盟軍第114工兵營開始搶修西梅密溪上的橋樑,12月23日天黑後,114工兵營C連終於修復橋樑,4輛M3坦克馬上越過橋樑準備進攻,雖然情報說日軍沒有反坦克火炮,可是澳大利亞人留了個心眼,他們投入了3輛坦克進行24日的攻擊,1輛作為預備隊。



18~28日盟軍對老機場的南北夾擊,澳軍從海岸一側席捲,可以看到推進速度較快,美軍跨越西梅密溪之後從老機場南側攻入機場中心。


12月24日,M3坦克跨越西梅密溪進行突擊,第一個小時進展很順利,盟軍突進入老機場東側和北側,11點,隱藏的日軍75mm高炮開火了,很快兩輛M3被擊毀,另一輛淤陷在沼澤地動彈不得,澳軍很快進行反擊,摧毀了暴露位置的一門75mm高炮,澳軍坦克指揮官現在只剩1輛M3,他決定在發現並摧毀日軍其他反坦克火炮前,不投入這最後的一輛坦克作戰。



聖誕節前夕直到25日,美軍向北的攻擊行動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山本重省大佐的機場核心碉堡群阻止了美軍前進。


12月26日至27日,美軍派出George J. Hess中校帶領128團1營一支15人小分隊穿越沼澤地去聯絡北面的澳軍部隊。

26日凌晨,日軍從拉包爾派遣54架飛機襲擊多波杜拉機場,27日襲擊了布納,盟軍起飛20架戰鬥機對日軍進行攔截,擊落日軍14架飛機,盟軍損失1架P38。


美軍126團第1營在一門澳大利亞25磅炮的支援下緩慢向老機場推進,這門25磅炮在1000碼距離上抵近射擊日軍碉堡,它發射的穿甲彈完成了以前只有105mm榴彈炮才能完成的任務,隨著日軍主要碉堡被逐一摧毀,126團1營成功的撕開一個突破口。12月28日,盟軍已經成功將機場日軍截為兩段,當晚,澳大利亞貨輪Mulcra帶著一隊新的M3坦克和400噸貨物進入了奧羅灣,澳大利亞裝甲兵滿血復活。


【盟軍左翼的進攻】


12月16日,厄巴納特遣隊攻佔了椰林地區,但三角地尚未被佔領。32師調用了莫爾茲比港預備隊127團參戰,127團被投入到厄巴納特遣隊這一側。


12月24日,第127團成功地在入口溪東岸佔領了一座橋頭堡,在美軍工兵建造的簡易橋樑迂迴到達日軍的北面。這樣,三角地區的敵軍有被包圍孤立的風險。



12月28日上午,美國巡邏隊發現日軍主動撤離了三角地。美國人之前的進攻在這一地帶遭到日軍激烈抵抗,其原因是日軍在這裡建造了超過18個相互支撐的加固掩體,通過隱蔽的交通壕相互連接。


第二天(29日),美軍得到四輛新的M3輕型坦克增援,率先攻進政府花園,但推進緩慢,盟軍步兵暫時停下來,等待澳第18步兵旅的增援。


【贏得勝利】


澳大利亞第18步兵旅的2/12營於12月31日抵達,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坦克。

2/12營長亞瑟.阿諾德中校在1943年元旦領導了一次攻擊,澳軍突破日軍陣地,直達吉羅帕角北部海岸。然後這支澳軍部隊和美軍127團2營一起向政府種植園的最後日軍防禦陣地發起進攻。



1月2日,美軍第128團第3營開始掃蕩布納老機場和吉帕羅角海岸線之間的殘餘日軍,消滅殘餘的最後一批日軍抵抗力量。


1943年1月2日,盟軍花費3個月的時間攻克了布納,而日軍主陣地,薩納南達(Sanananda-Soputa),還有近5000名日軍駐守,但日軍已經因補給斷絕而瀕臨崩潰,缺的只是盟軍的臨門一腳了。


薩納南達日軍1月12日斷糧,日軍大本營1月14日下令放棄陣地,1月19日起在山縣栗花生少將組織下日軍開始「轉進」,撤退前還有5000人,日軍拋棄了不能行動的傷病員和重武器,到達集合點3400人,2月7日撤退完畢,薩納南達一共撤出3105人,其中只有450人帶槍。


144聯隊,445人


41聯隊,430人


獨立21混成旅團,270人


獨立工兵15聯隊,170人


病患1200人

扣除撤退的3105人,日軍損失兵力在8000人左右。


南海支隊長小田健作少將撤退途中用手槍自殺,41聯隊長矢澤清美撤退成功後,戰死在新幾內亞防區,獨立第15工兵聯隊橫山與助大佐對山縣指揮官自己先撤感到非常憤怒,想要把山縣送上軍事法庭,他自己因為沒有按照撤退命令規定的線路撤離,在撤退後遭到官方調查。


第21獨立混成旅團長山縣栗花生如同大部分失敗的將軍一樣,此後轉任京都53師團兵務部長這麼一個閑職,直到44年7月,萊特灣決戰,栗花生晉陞中將職,前往菲律賓馬尼拉赴任26師團長,在增援奧爾莫克灣的多號作戰中喪失師團大部分戰力,1945年(昭和20年)2月5日戰死在菲律賓萊特島。


【代價高昂的勝利】


美澳軍先後投入了3.5萬人,傷亡8546人,其中陣亡3095人,而因疾病、疲勞和營養不良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則為這個數字的3倍。因為缺乏奎寧藥品,瘧疾造成了盟軍數萬人的非戰鬥減員。


美第32步兵師在布納受到重創,返回澳大利亞進行為期一年的休整,為下一輪戰鬥作好準備。


日軍傷亡更為慘重。自1942年7月起,日軍派遣陸海軍部隊約1.7萬人,損失了1.2萬人,350人被俘。



布納機場繳獲日軍民眾捐贈的零戰,V187 報國870 「洪源號」,這架飛機的殘片現在還能見到,此外,還有Q102 報國872 「方義錫號」,V190 報國874 「定平號」。


此後,麥克阿瑟沒有利用布納機場,它被盟軍廢棄,而多波杜拉、古迪納夫島則成為新幾內亞北部的重要盟軍基地。



莫爾茲比港、米爾恩灣、多波杜拉機場群,攻擊範圍可以覆蓋整個新不列顛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從此日軍再無寧日


布納的經驗使盟軍大力改進攻克日軍碉堡的技戰術,實戰證明,大口徑野戰炮和密切的步炮協同是摧毀日軍堅固陣地的有效手段,另外,新研製的火焰噴射器在布納也得到了初步檢驗。


【我的感想】


日軍防禦陣地的缺陷


布納地區大部分是沼澤地,地下水水位較高,工事往下挖1米左右就會滲水,實際上灘頭陣地這數千日軍幾乎不可能建設重型防禦工事——就像帛琉、硫磺島日軍那樣,在石灰岩岩洞中建造地道,可以抵禦戰艦主炮級別的炮擊。只要盟軍使用延時引信的重炮能夠擊穿地堡頂蓋,這些日軍就和站在平地上一樣沒有遮蔽。



澳軍陣地


沼澤地中可以利用的防禦空間不足,也就意味著日軍陣地沒有防禦縱深,盟軍使用集中火力的方式攻擊,佔領選定位置的關鍵地堡就可以割裂日軍防禦部隊,而日軍只能平均分配兵力,抵禦3面圍攻的盟軍。

日軍也沒有其他選擇,如果不能守住灘頭陣地,那麼就不能從海上獲得增援補給,一旦被盟軍包圍,陣地崩潰只會更快。


滯留在防區內的醫院傷病員和被打殘的兩個聯隊——144聯隊和41聯隊,加起來超過4000人,超過防禦兵力總數的一半,對防禦幫助不大,還帶來陣地補給的困難,如果日軍提早撤出這些殘兵敗將,也許能防禦更長的時間。


關於薩納南達日軍成功的撤退


盟軍自身也損失慘重,前線打殘了的部隊要撤回後方休整,沒有預備隊可以用於全面包圍日軍(不像老毛子有近乎無限的人力可以構築內外雙層包圍網),呈攻擊狀態的盟軍主要是沿少數道路進攻,在少數要點部署的盟軍部隊,實際上無法發現(那個年代還沒有夜視儀,夜間作戰只能靠不停發射照明彈來觀測目標)和阻止分散逃離的日軍。


本文作者 :飛行豬,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一點寒芒先到,隨後槍出如龍,這句話講的是趙子龍,另外還有故事
第一個衝過三八線的志願軍連隊,他們給了韓國軍隊刻骨銘心的記憶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