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三大藝術展簡介

世界三大藝術展簡介

1

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並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並且其資歷在三大展覽中排行第一。被人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

威尼斯雙年展在奇數年(如2013、2015)為藝術雙年展,在偶數年(如2014、2016)為建築雙年展,展覽一般分為國家館與主題館兩部分。主要展覽的是當代藝術和建築藝術。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

1893年4月19日,威尼斯市議會通過一項決議,決定策劃一個義大利的藝術雙年展他的發起人正是當時的市長里卡多·塞瓦提可,就這樣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界威尼斯雙年展拉開了帷幕。到1980年第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

截止到2016年,藝術雙年展已舉辦了56屆(2015年藝術雙年展),建築雙年展已舉辦了15屆(2016年建築雙年展)。

2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巴西聖保羅雙年展(Sao Paulo Art Biennial)由1951年義大利實業家馬塔拉佐(Francisco Ciccillo Matarazzo Sobrinho)所創立。並與威尼斯雙年展及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在三大展覽中資歷排行第二。

自1957年第四屆開始,聖保羅雙年展便固定在這座由建築師尼邁亞設計的雙年展館舉行。聖保羅雙年展承襲威尼斯雙年展的組織模式,同樣以「國家館」、「國際展」和「巴西藝術」作為雙年展架構的三大樑柱。聖保羅雙年展自成立以來,一直是巴西最重要的藝術活動,被視為聖保羅藝術文化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重要像征,是巴西極少數具有世界格局與國際聲望的藝術展覽。

3

卡塞爾文獻展

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是世界最著名的藝術展覽之一,在德國卡塞爾每5年舉辦一次,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及威尼斯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在三大展覽中資歷排行第三。

卡塞爾文獻展誕生於1955年,該文獻展5年舉辦一次,開展時間多為六月,至今已經成功推出了14屆,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14)於2017年6/10至9/17展開。各類展覽作品和相關的藝術活動散佈於城市的各個角落。卡塞爾文獻展的主要展場分布於: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文化火車站(Kulturbahnhof)、文獻展廳(Documenta-Halle)、橘園宮(Orangerie)、賓丁啤酒廠(Binding-Brauerei)等。

文獻展的誕生主要希望能夠洗脫納粹時期籠罩著藝術發展的烏雲,所以有反對帝國主義的傳統,和一般以國家權力較勁的大型藝術展有別,每五年舉行一次,現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大展之一。文獻展的起緣原只是當時德國聯邦園藝展的一個周邊活動,卻經由來自卡塞爾的畫家及大學教授 阿諾德·博德及其友人的提議,將「藝術朝聖者的麥加」的想法,以回顧、文件及改造形式呈現二十世紀初,(藝術學人)近五十年藝術歷史的進程,展覽「1945年後的藝術」(Art After 1945)包括野獸派及未來主義等大師作品回顧,第一次便吸引了超過十三萬人潮,展覽空前成功。

首三屆以展示20世紀歐美的前衛藝術發展回顧為主,至第四屆(1968)才把主注意力拉回當代藝術。執行策展人制度的文獻展,策展人由工作委員會指任,第一至四屆都是由創始人阿諾德·博德所策劃,第五屆(1972)開始創設國際評審團制度,選出擔任總策劃人。

Documenta 11(第11屆文獻展) 提前於2001年3月的維也納開幕為期二個半星期,由 Okwui Enwezor策畫的「論壇」系列,一共五場,首四場在世界不同城市,最後一場在文獻展的傳統現場卡塞爾舉行,表現強烈對抗歐洲本位主義與「去中心」意圖。這五場講壇被視為當屆文件展的參考文獻。

"四周是一片廢墟。我們尋找某種可以克服和戰勝那被摧毀狀態的東西。"

~出生於卡塞爾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

1955年7月15日,首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幕。這是年輕的聯邦共和國的一件文化盛事。(藝術學人)納粹政府倒台10年之後,德國公眾終於又能再次欣賞現代藝術。前來參展的670件作品分別來自近150名藝術家,其中包括克萊、康定斯基、畢加索、夏卡爾和貝克曼。

卡塞爾文獻展創始人阿諾德·博德:在繪畫、傢具設計、展館建築學等領域多有建樹的阿諾德·博德是一名不懈的、獨樹一幟的策展人。納粹政府曾經封殺他的藝術創作。1945年之後,阿諾德·博德想要重返藝術殿堂,最好在家鄉卡塞爾。他將弗里德利希廣場上的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定為主展館。這座氣勢恢宏的建築經過二戰的炮火洗禮已經殘缺不全。最初,文獻展只是德國聯邦園藝展的一個附加部分,讓美術成為園藝展的伴隨節目。

首屆展會可謂是現代藝術成就的一個「大觀園」:20世紀上半葉的雕塑、素描以及繪畫--特別是那些受到納粹詆毀的作品得到了全面展現。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送來了畢加索的神秘的《鏡子前的女孩》(Girl Before a Mirror),法國國家博物館也借出幾幅立體派畫作。回憶往事,阿諾德·博德指出1955年文獻展獲得的成功表現在國際媒體的強烈反響,以及參觀者的人數之多,(藝術學人)他們"如饑似渴地趕來欣賞那些在納粹當政的可怕年代無緣會面的傑作。"首屆文獻展的訪客人數達到將近13萬5000人,成為一個極具轟動效應的大事件。藝術圈的圈內人士也成群結隊地趕來黑森州的這座小城朝拜。

文獻展的字面意思是文獻資料的彙編工作,按照拉丁語的語義理解,還有"教導"以及 "精神"的含義。可見,文獻展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1955年還無人能夠預見它的輝煌未來。1959年,第二屆文獻展召開,此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的作品被送到這裡,展館的數量也隨之增長。當代藝術作品從此走上了在這裡系列展出之路。

1972年以來,文獻展不斷更換藝術總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展覽的藝術風格。2007年,第十二屆文獻展的訪客人數達到400萬人。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但也頻出醜聞:一會兒文獻展報出赤字;一會兒,地方政府認為,這不過是文化精英的藝術秀,而打算取消展出;一些遭到展會負責人拒絕而不讓參展的藝術家甚至將主辦方告上了法庭。

在卡塞爾文獻展總能看到當前風格和未來趨勢的折射。抽象的表現主義和色彩明快的波普藝術爭奇鬥豔,極簡主義也有一席之地。公眾既能見到相片真實主義的畫作,也能在一望無際的裝置藝術、攝影和錄像藝術的海洋里大開眼界。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媒介,文獻展表達自己對當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的思考。展覽其實具有教育的性質,第十二屆文獻展的藝術總監 羅傑米·博格爾(Roger M. Buergel)認為,"文獻展不同於我們通常獲得的膚淺而枯燥的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漆趣網 的精彩文章:

TAG:漆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