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部革命的勝利!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

中部革命的勝利!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

自同盟會成立以來,華中地區黨人已先後策動1906年萍瀏醴之役,1907年徐錫麟安慶之役、秋瑾紹興之役,1908年熊成基安慶新軍之役,然皆告失敗。長江地區的革命力量遭受打擊,轉告沉寂。此即黃興南下支持孫中山所策動兩廣、雲南革命之因由。然華中成員對於中部革命,仍然鍥而不捨。

武昌起義

時共進會及文學社兩大革命團體在譚人鳳活動下,於1911年9月聯合,準備由所屬新軍策動武昌大舉。領導人物為共進會的孫武及文學社的蔣翊武,並獲長沙焦達峰同意響應。至10月9日,由於孫武於漢口租界製造炸彈,意外爆炸,引起武昌當局注意,並捕殺新軍黨人劉復基、彭楚藩及楊宏勝三人。新軍人人自危,遂於10月10日晚7時,由工程營熊秉坤率領同志起義,打出第一槍,繼而攻佔軍械局,取得軍火,攻陷湖廣總督衙門,瑞澂出逃。新軍統領黎元洪及湖北咨議局局長湯化龍,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的都督和民政長,武昌起義遂告成功,全國各省蜂起響應,計共15省宣布獨立。

熊秉坤

黎元洪

至於上海方面,由擅長組織及工於謀略的陳其美進行活動,聯絡江浙黨人,終於促成辛亥武昌起義後上海之光復,孫中山譽稱陳其美光復上海為「影響於全國最大者」,此因上海光復,遂得進取南京,使革命大局得以維持。

武昌起義成功,證實宋教仁主張於長江流域發動中部革命策略的正確,相對於孫中山所策動華南邊區起義的香港模式及河內模式,宜將其稱之為武漢模式。

綜上可見,辛亥革命時期所策動之武裝起義多以城市為基地,為起義地點。此因城市為新知識群體接受新式教育所在地。故本文縷述興中會、同盟會時期之武裝起義,以城市革命視角觀之。就革命領導層所討論之起義策略而言,遂有首都北京發難之中央革命,起事長江之中部革命,舉兵兩廣、雲南之邊省革命。結果上策難行,下策失敗,而最終中策成功,促成清朝敗亡,而中華民國亦由此而誕生。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1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一波未平風波又起,二次北伐戰略調整是福是禍?國民黨對美外交態度轉向何方?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