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找釋迦摩尼

尋找釋迦摩尼

近日,去了一趟五台山,返回時,有朋友問,是修成下山了么?

講真,此去五台還真是跟我佛毛線關係也沒有,唯一能扯上點關係的就是公事之餘,去了一處古廟參觀遊覽了一番,僅此爾。

順便解答一個朋友圈長久以來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不是想出家什麼的……

公開聲明一下,本神棍只是對佛法的哲學價值頗感興趣,出家什麼的,基本上不會。除非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可能會找個僻靜的寺廟去逃命躲災。

………………………………

以上部分為廢話↑

今天談論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當我們在信佛的時候,我們在信什麼?

首先我們定義一下,什麼是信仰。易中天曾在多次演講中提到過信仰這個話題,其中他對信仰的定義為: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

我基本認同易大師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我們深挖,會發現這其中有幾個必要條件。第一,是相信;第二,是堅定不移地相信,沒有條件,沒有預設,沒有理由;第三,是相信的對象必須是超自然的、超世俗的,也就是說在人類社會不存在的,也不能科學實驗來證明的。

因此,這個信仰的對象必須是一個特定的對象或者一個特定的系統。你就不能又信釋迦摩尼,又信上帝,對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也崇拜有加,甚至這個對象是你們村裡的某個巫婆神漢……什麼都信等於什麼都不信,我們必須分清楚信仰和崇拜的區別。所以按照這個邏輯來推理,中國自古以來就缺乏信仰,並不是改革開放以後才出現的現象。

這裡,我們不去評價缺失信仰的好壞,因為好壞之分是小孩子的邏輯,對於一個具備獨立世界觀的成年人來說,我們一般只看利弊。或許,這世界存在另外一種信仰,那就是無信仰。因為能夠支撐一套文化系統不斷傳承、演化、迭代,人們一定是相信一些東西的,或許我們還沒有找到如何去定義這套系統的邏輯,但不能認為它不存在。

回到今天的主題,釋迦摩尼。

中國的世俗社會中,人們所認識的佛陀基本上就是廟裡那個高鼻子、厚嘴唇、大耳朵的胖老爺子的形象。依據佛法色即是空的觀點,其實他老人家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我們對他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存在過的認知主要是對他所主張的佛法這一意識形態的認知。

之所以說是他「主張」而不說他「創造」,是因為一切事物它本身就是存在的,或者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就如同佛法,與其我們說是釋迦摩尼創造了它,不如說是釋迦摩尼發現了它。亦如「佛教」,很多觀點認為是釋迦摩尼是佛教的創建者,但我認為釋迦摩尼只是佛教創建的「因」,也可以說是「緣」。如同真理就在哪裡,只是需要被人去發現而已。

佛教並不是一個具象的東西,它是一個不斷演化的系統,是動態的。就像是一棵樹,釋迦摩尼只是這棵樹的種子,而當這顆種子變成了一棵生生不息的參天大樹時,我們不能說這顆種子就是這棵樹。

當然,我們必須要分清楚「佛法」和「佛教」的區別。前者相當於一本教你成佛的說明書,當你對此有進一步的認知後,你會發現這是一套看似簡單但極其複雜,而且充滿趣味的哲學系統,甚至可以拿來解釋一切;而後者則是一個宗教派別,跟道教、基督教一樣,具有教主、教義、教場、信眾這些宗教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

因此,這篇文章的主人公——釋迦摩尼,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身份。其一,是佛法的「奠基人」;其二,是佛教「創始人」,當然我們要在這兩個身份上加上「所謂的」三個字。這麼說來,作為一個自言信佛者,必須要明白自己信的到底是哪一個佛。

對於宗教,我不想去做主觀上的評價,畢竟本人不是其堅定不移的信仰者。但仔細對照佛法和佛教你會發現,其中不乏大量自相矛盾之說。

諸如,佛法教導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簡單來解釋就是世間之萬相都是虛無或無常的,我們不應該去追求這種虛無,更不應該對這種虛無產生執念。

但我們發現,寺廟裡是虛無幻相最多的地方。隨處可見的「南無阿彌陀佛」字眼,各種神話色彩鮮明的繪畫雕塑,所有被幻想出的形象都得以具象化。同時,不乏社會各界人士前去拜求夙願。生孩子、找對象、陞官、發財……人們將隱藏在心中的欲求在寺廟裡心安理得地表達出來。千百年來和尚們通過各種儀式感的建立,為人們提供了一處安放欲求的最佳場所。

難道說僧人們需要通過觀察這些塵世里的慾念來告誡自己不生執念?這是不是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有些太過殘忍了?

且不去評價,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

再說佛陀。

喬達摩·悉達多同學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經過其艱難的修行,於35歲時得到了自覺,成為了覺悟者,也成為了佛陀。當然,這只是印度眾多不靠譜的歷史記述中相對可信的一種說法。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坐在菩提樹下頓悟的喬達摩·悉達多,那一剎那他發現了宇宙的真理,這是多麼讓人喜悅的瞬間。

但當他要將所獲傳播出去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如何表述才能使得他人也能獲得相同的體驗?很顯然,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必須要依靠色相這個工具,語言和文字本身具有巨大的局限性,我們的大腦還做不到無縫對接或雲端同步。這就要求受眾與其有「緣」,通過緣來實現相同或近似的覺悟。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所有信息的傳遞都伴隨著噪音,隨著傳遞的遞進,信噪比不斷降低,熵增亦使得信息不斷消逝。傳遞過程中,每一個受眾都成為了這個信息傳播的節點,離信息中心越遠,信息就越弱,以至於數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更難窺見佛陀智慧其萬一。

也許這一切佛陀早已預見,所以說,世間之事物本性為空,乃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緣起即滅,緣生已空。這麼說來,佛陀在誕生的那一瞬,便已經死去,佛法在降臨的那一剎,便已經消逝。如同我們的生命,從出生之時便向死而生。

每思及此,不免使人心生悲涼,如果可以,願以此生之所有去換來菩提樹下佛陀頓悟之見證。不用言語,只需一瞥,足矣。

釋迦摩尼在哪裡?過去、現在、未來,或者根本就沒有釋迦牟尼,但如果有緣,心中那一絲佛性,就是你的釋迦牟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手冰涼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小手冰涼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