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各地軍閥主義只剩殘餘,「南京時代」還會遠嗎?

各地軍閥主義只剩殘餘,「南京時代」還會遠嗎?

東北的「黨權」問題,並未隨易幟而結束,反見白熱化的發展。在易幟前夕,東北當局擔心「潛伏」的國民黨人乘「新年之際同時舉賀之機」成立黨部,遂決定於29 日東北易幟的同時成立黨務籌備處,以資抵制。其後張學良猶堅持「自辦黨務」,與南京方面不無衝突。於是,東北當局除少數高層人士加入國民黨外,地方黨務遲遲無法發展。而原本秘密工作的國民黨組織,依舊活動,勉力「維持中央正統」。直至1930年年末,正式的東三省省黨部始次第成立,實際上是由奉系控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奉系並未就此徹底融入國民黨的組織與活動,南京亦未放棄發展國民黨黨務的可能。「九一八」事變後,仍是原東北黨務人員繼續從事秘密工作,即可見一斑。

九一八事變

總此而言,經過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東北易幟,中國的政治、軍事權力版圖既有重整,也有延續性的呈現。原先聲勢顯赫的北洋直系直系軍隊,就此潰滅。南方新興的各軍,則開始活躍於歷史舞台。部分舊有的軍系,如西北軍、晉綏軍、奉軍等,亦以新的面貌,繼續發揮其影響力。特別是,中國尚未真正達成「精神上的統一」。首都雖然南遷,北平仍為華北重心。華北最大軍力掌握者,常為北平的主人。北伐告成之初,北平落入晉綏軍之手。

但在1930年年底中原大戰後,張學良即率部隊入關,以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身份開府北平,距張作霖下令奉軍撤出北京未及三年。而不論南北,各軍多有「地盤」觀念,實為「軍閥主義的殘餘」(residual warlordism)。

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合影

中原大戰前,馮玉祥的潼關紅場整裝

惟即使如此,1928年後,中國非無轉折性的發展。首先,東北當局對國民黨人活動的抗拒,正顯示一種新的政治格局悄然成形。而政治、軍事的重心,確已轉往長江流域。除了中原大戰外,1930年代的幾場重大政治、軍事鬥爭,包括國民黨軍對共產黨的圍剿,多在長江以南發生。其次,在各軍事集團內部,叛變、倒戈等行為更頻繁地出現,顯示「軍閥」賴以穩定的活動準則有所動搖。與之相比,蔣介石所控制的中央政府軍力,固然無力一舉消滅其他軍事集團,但擁有較過去北洋政府更為充裕的政治、軍事資源,不斷完善其軍事力量,為其政權奠定了較堅強的基礎。

(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第4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最能打擊敵人,最能得到準確情報」的東江抗日武裝是由何而來的?
一波未平風波又起,二次北伐戰略調整是福是禍?國民黨對美外交態度轉向何方?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