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灸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

艾灸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

GIF

15

艾灸

艾灸,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疾病的治療、調理,以及養生、益壽有很好的作用。近年來,隨著艾灸的大力推廣,其產品可謂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都有,但是多數人對艾灸還是不甚了解,甚至有時最基本的正常現象也大驚小怪,驚慌失措,就此對這些問題予以總結歸納一下,包括艾灸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

《千金方》曰:「凡灸當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先上後下。」也就是說,艾灸時,上下前後左右都有配穴的時候,我們務必遵循先灸陽經,再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側,再灸右側,依次進行,不能顛倒亂灸,否則很容易出現一些上火的癥候,譬如說咽干口燥、便秘等不適,而且也便於記憶,操作不會遺漏。除此之外,艾灸的時間上也有講究,通常是利用陽氣升騰的時間來艾灸,效果更為顯著,也就是說最佳的時間是上午的時候,下午未時以後慢慢進入陰的狀態,我們就不要強行把陽氣吊起來了,這也是很多人選擇晚上灸了以後,導致精神抖擻,徹夜不眠的緣故!當然我說的是一般的情況,也有艾灸時要針對子午流注的時辰與經絡進行艾灸治療的,中醫認為,陽虛、氣虛人群更適合進行針灸療法。生病的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這種比較特殊的方法以後我們再單獨的作解釋。

《內經》謂:「針之不到,葯之不及,必須灸之。」又云:「知艾者福,善艾者壽。」艾灸的作用很廣泛,尤其對陽虛寒性體質,對慢性疾病的治療與調理的作用更為直接,對疾病的預防與養生益壽也佔有一席之地。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正確的去看待艾灸,並配合良好的飲食、作息等生活習慣,不要急於求成,必須持之以恆。並且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1. 大醉、大飢、大醉者不灸。

2. 孕婦必須在醫師指導下行灸。

3. 艾灸後禁飲冷飲,禁止對著空調吹,可喝1~2杯溫開水,有利於排毒、疏通作用。

4. 艾灸後1小時不要直接接觸冷水、洗冷水澡和洗頭。

5. 艾灸後不要馬上暴飲暴食,建議清淡飲食。

6. 艾灸後保持心情愉悅,不要大喜、大悲、大怒、大恐以及思慮過度。

7. 艾條點燃時中心溫度高達900度,所以要認真操作,避免燙傷以及火災隱患。

8. 月經量多時禁灸。

9. 激烈運動後禁灸。

10. 皮膚嚴重過敏或破潰有炎症者禁灸。

除此之外,我們在艾灸的時候也有度,就是以「灸感」為度,所謂的「灸感」指:酸、麻、脹、痛、癢、冷、熱、風、寒、涼。這些「灸感」可以交替存在,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標準,它與被施灸者的體質強弱有關,與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關,與施灸的環境、氣候、時間等有關。出現這些情況我們不必大驚小怪,驚慌失措,要正確的去應對,以下我總結一下:

1

灸後出現持續性的出汗,甚至流涕、打噴嚏,這種現象屬於寒氣外排,提示體內寒氣重,可以繼續灸之,並配合每天早上喝一杯薑茶。

2

灸後局部出現紅疹,甚至疙瘩,這種現象屬於皮膚排毒,多喝溫熱水即可。

3

灸後出現排尿增多,甚至尿頻,有異味,尿黃等,提示泌尿系、生殖系有問題,建議多喝水,可以吃冬瓜湯、玉米須茶。

4

灸後泄瀉,大便臭穢,屁多,提示腸胃有問題,或者腫瘤,建議清淡飲食,利於排毒,並以小米粥養之。

5

灸後咽喉腫痛、牙痛,提示虛火上亢,多屬配穴、循經顛倒所致,也有本身體質的情況,可以配合灸足三里、湧泉,嚴重者停灸。多喝水,並以甘草綠豆湯飲之即可。

6

婦科疾病的患者灸後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血樣白帶,多提示囊腫、炎症,甚至腫瘤,可用膚陰潔洗液坐盆,並配合中藥治療。

7

灸後局部水泡形成(排除燙傷所致),提示寒濕較盛,保持局部衛生,避免感染,配合中藥調理。

8

灸後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出汗,甚至暈倒,這種現象屬於「暈灸」,應立即停灸,並予以平躺,喝一杯糖水即可。

養生保健是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有病才去治病的被動理療概念慢慢被淘汰,而積極預防、平常養生保健、真愛生命已成為趨勢。也正是中醫的「未病先治」之理念。艾灸歷史源遠流長,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其療效已經有無數的臨床實踐證明。固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昇陽舉陷、拔毒泄熱、美容養生、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效,在歷史文化背景下,艾灸已經是家喻戶曉了,其操作簡易,容易學習,沒有痛苦,它有著很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將成為保健養生行業的主導,為人類健康事業再創功勛!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現下大熱的艾灸,你又了解多少呢?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