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行星撞擊地球,是真實存在的

行星撞擊地球,是真實存在的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在廣闊無邊的宇宙空間里,不計其數的行星按一定的軌道運行。令人不安的是,某些小行星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這樣,它們就可能和地球不期而遇。

事實上,每年都有許多天體墜落在地球上。根據專家們的統計,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100萬年才發生一次;直徑大於2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3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6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上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

大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將造成大範圍的災難,甚至可能滅絕地球上的生物。而小行星落入海洋,一旦引起海嘯,則可能毀滅沿海的城市。另外,即使人類能夠倖存,強烈撞擊也將帶來局部的陸地災難,或是引起大範圍、高震級的地震。到那時,無數塵埃鋪天蓋地,太陽光無法穿透雲層,必將給全球範圍的植物群造成危機,最終導致饑荒。

按照「天體撞擊說」的理論,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大約10公里的小行星結束了恐龍時代。在太空,現在還可以看見地球上大約40個直徑為20公里左右的隕星坑,還可以看到加拿大一個直徑約200公里的隕星坑的輪廓——也許就是這顆隕星滅絕了恐龍。

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沙漠中的巴林傑隕石坑,直徑1200米,深達170米

一些隕星被稱為「殺人隕星」,它們墜落時可能給人類造成巨大傷亡。1898年3月23日,一顆直徑約1公里的小行星穿越地球軌道,此前6小時地球正好在這個點上。如果小行星晚6個小時越過這個點,這場災難造成的死亡人數就可能以百萬計算了。

1908年,一個由稀鬆雪團組成的彗星劃破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的夜空,隨即引發了一場大爆炸,其威力相當於1000顆投放到日本廣島的原子彈能量的總和,方圓2150平方公里的樹木被摧毀。

1930年,一顆隕石墜落在巴西亞馬遜河上游,兩岸的森林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毀。當地的土著居民驚恐萬分,以為世界末日到了。不過,這顆隕石造成的破壞程度僅為通古斯爆炸的十分之一。

1947年,一塊巨大的隕石墜落在蘇聯海參崴以北的錫霍特-阿林山脈西側,在1.6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了200多個隕石坑,最大的坑直徑達26米。

1972年,一顆直徑達80米的小行星從僅僅8萬米的高空掠過地球。所幸這顆小行星沒有墜落,否則將是20世紀最嚴重的天文災難

2002年9月25日,一塊巨大的隕石從天而降,在伊爾庫茨克北部上空30公里處爆炸,其碎片散落在維季姆河地區的原始森林中。

2003年3月26日,一塊體積相當於汽車的隕石墜落在美國伊利諾斯森林公園,使至少6間房屋和3輛汽車受到損壞。

2013年2月15日12時30分,一塊隕石墜落在位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東麓的車裡雅賓斯克州薩特卡市附近。隕石墜落引發的強烈衝擊波導致車裡雅賓斯克州近300棟建築物的窗戶破損,造成了1200多人受傷。

「狙擊」小行星

定期飛躍地球的4179號小行星圖塔蒂斯電腦模型

如何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俄羅斯莫斯科奧爾忠尼啟則航空學院的教授尤里·楚傑茨基提出了大膽而獨特的設想。楚傑茨基認為,大約90%的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間運行。它們的數量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準。小行星受到太陽系眾多行星的影響而不斷變化。

楚傑茨基設想在對地球有危險的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上設置某種雲霧。這種雲霧不是氣體(氣體不能長久滯留在太空),而是由灰塵大小的顆粒組成的雲團。計算表明,如果這種雲團以每秒50公里的極高速度迎向小行星,每千克雲團能夠「擊落」1噸的小行星星體。

大部分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根據楚傑茨基的計算,要破壞直徑1米的小行星,需要100克塵埃雲;破壞直徑10米的小行星,需要100千克的塵埃雲。而要破壞直徑100米的小行星,則需要大約100噸塵埃雲。這時,為了部署塵埃雲霧,就要發射5枚運載火箭,這也是人類能辦到的事。

另外一些專家認為,發射帶有核彈頭的導彈炸毀小行星也許是最佳方案。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美國核武器專家愛德華·特勒就曾建議使用大型核彈頭對付危險的小行星,這種核彈頭的TNT當量應該比20世紀50年代蘇聯在新地島向全世界展示的百萬噸級的核彈頭高1千倍。不過,使用核彈對付小行星的觀點使人們感到不安,如果核彈不按照預定的方向飛行,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關於如何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專家們還提出了各種各樣大膽的設想。比如用太空鏡群或激光所產生的能量把近地小行星推往新的軌道;發射引力航天器靠近對地球有威脅的近地小行星,然後通過自身引力使該小行星脫離原來的軌道;用質量巨大的繩索套住近地小行星,採用改變其重心的方式來改變小行星的軌道;讓航天器登陸小行星,並且使用功率巨大的電力發動機逐漸地改變小行星的軌跡;給小行星上安裝「太陽帆」或一台大型火箭發動機,把它從地球的軌道上推開;利用無人探測器盤旋於近地小行星上空對其表面進行噴塗,以改變其反照率,然後影響它吸收太陽光和熱量,通過熱能的變化來改變其軌道;將一些核動力驅動的機器人發射到具有威脅的小行星上,在成功登陸後從小行星的表面開始進行挖掘,然後機器人會將挖出來的碎礫通過電磁炮高速射入太空;等等。

這些方法各有利弊,對航天技術的要求也不同,究竟哪種方法最好,還需要通過科學研究和實踐來檢驗。

來源:太空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空間中心科研人員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