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錐栗林下棘托竹蓀與多花黃精不同複合種植方式研究

錐栗林下棘托竹蓀與多花黃精不同複合種植方式研究

錐栗林下棘托竹蓀與多花黃精不同複合種植方式研究

基金項目:浙南山區林菌複合栽培關鍵技術集成示範與推廣(項目編號:2014ts16)

2015—2016 年, 浙南兩種林菌複合循環經營模式技術示範中央科技項目在慶元縣實施,項目創造性地將錐栗林—多花黃精、錐栗林—棘托竹蓀複合經營模式結合起來,形成「上層錐栗+下層多花黃精、棘托竹蓀」的林—葯—菌的複合經營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黃精一般3~4 a 採收,4 a 投入16.5 萬元·hm-2,年均資金投入量大。通過套種竹蓀後,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起到以短養長,減少林下黃精資金投入壓力。竹蓀採摘後大量留存的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人工覆於黃精種植畦上,改善了錐栗林地的土壤結構和水肥等條件,加速了資源的循環速率,促進了黃精與錐栗的生長。試驗通過在錐栗林下黃精套種竹蓀不同種植方式竹蓀產量、基本用工、勞動強度差異性研究,以期篩選出適合實際生產的林下黃精套種竹蓀的種植方式,為浙江省積極推廣的「一畝山萬元錢」林下經濟經營模式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浙江省慶元縣屏都街道余村村慶元縣億康農林科技有限公司錐栗林下黃精基地,地理坐標為118°59′10.9″ E,27°35′48.2″ N, 海拔409 m,水平梯帶寬度2~4 m。紅壤土,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6 ℃,最熱月(7 月)平均氣溫26.9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 ℃,年平均降雨量1 746.9 mm,年均相對濕度77%,年平均無霜期255 d。林分為錐栗純林,為油榛、黃榛、烏殼長芒等優良家系,林齡14 a,盛產期;現錐栗地徑15.6±3.4 cm,樹高6.2±1.4 m,平均株行距4.8 m×5.1 m, 平均冠幅6.3 m×6.5 m, 鬱閉度0.7~0.8。黃精為2013 年11 月種植,採用塊莖繁殖法,株行距20 cm×40 cm; 種植畦垂直於水平梯帶布設,種植後畦面寬1~1.2 m, 畦高25~30 cm, 操作溝寬30~40 cm。

1.2 試驗材料

竹蓀栽培用料為經堆料發酵40 d,含水率53%~56%的竹屑料, 竹屑料為當地竹類加工企業的竹屑、竹粉等下腳料;竹蓀菌種採購於福建古田,菌種規格14 cm×27 cm。

1.3 試驗設計與方法

選擇立地條件、坡向、坡位等基本一致的錐栗林下黃精種植區,分別設疊種、側邊種、溝種(全溝種、半溝種)處理,每處理投料面積>2 m2,投料量37.5 kg·m-2,菌種2 包·m-2。各處理種植方法如下:

疊種方法:即在黃精畦面種植竹蓀。在種植黃精畦面上鋪竹蓀培育料,投料範圍距畦面沿邊20 m2。側邊種方法:即在黃精種植畦側面種植竹蓀。鋪料寬度為操作溝寬1/2 至畦面外沿,長度為黃精種植畦長兩端各回縮20 cm。

全溝種:即在垂直於水平梯帶方向操作溝上種植黃精。鋪料長度為黃精種植畦長兩端各回縮20 cm,鋪料寬度為操作溝寬度。

半溝種:即竹蓀鋪料長度為操作溝的1/2,鋪料寬度為操作溝寬度。

單位面積竹蓀種植方式基本用工工序用時測定方法:各種植方式測時種植面積>5 m2;參加測時工人為同一人, 各種植方式基本用工測時間隔休息30min,再進行下一種種植方式基本用工測時。將各種植方式按工作內容不同劃分為清園(將水平梯帶上的枯枝落葉、栗蒲集中於鋪料區內)、鋪料、整料、播種、覆土、鋪稻草等6 道工序,各工序按順序施工法銜接。各工序用秒錶進行測定用時並記錄。

竹蓀栽培管理:各處理鋪料接種後覆土6~8 cm。溫度低於18 ℃時,覆蓋塑料薄膜發菌;菌絲出土成菌索時,去蓋膜,覆以稻草或栗葉;大量菌蛋出現後增加補水量,早晚各噴一次;一潮竹蓀採收結束後,停水5~7 d,然後在畦面澆一次重水。

數據採集:在竹蓀採收期採收各處竹蓀,測鮮重並記錄。數據處理和分析: 利用Excel 2007 和SPSS 19.0進行數據處理與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林下黃精套種竹蓀不同種植方式竹蓀產量的差異

不同種植方式竹蓀產量由高到低排列為:半溝種﹥全溝種﹥側邊種﹥疊種(表1)。其中半溝種與溝種、側邊種與疊種竹蓀產量僅相差39.1 g·m-2、40.8 g·m-2,差別不明顯;溝種(包括溝種、半溝種,下同)產量比側邊種、疊種產量提高233.7 g·m-2、274.5 g·m-2,差異性較明顯。方差分析結果為不同種植方式對竹蓀產量影響無顯著性差異(F=1.419,P=0.307>0.05)。

表1 林下竹蓀與黃精不同種植方式竹蓀產量的差異/ g·m-2

錐栗林下棘托竹蓀與多花黃精不同複合種植方式研究

2.2 林下黃精套種竹蓀不同種植方式基礎用

工時間與勞動強度差異

各種植方式單位面積基本用工時間以疊種最大,側邊種次之,溝種最小(表2)。其中溝種比疊種方式節省137 s·m-2,比側邊種節省78 s·m-2。

各種植方式在工作強度存在明顯差異,工作強度總體上以疊種最大,側邊種次之,間種最小。以占時較大的鋪料、覆土工序為例,疊種因鋪料工作面限制及培育料、覆土土壤短距離垂直搬運至工作面工作強度明顯大於間種與側邊種,勞動強度增加,必然引起必要休息時間延長, 從而使單位種植面積工作時間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表2 林下竹蓀套種黃精不同種植方式基本用工時間的差異/ s·m-2

錐栗林下棘托竹蓀與多花黃精不同複合種植方式研究

3 結論和討論

1)林下黃精套種竹蓀不同種植方式竹蓀產量無顯著性差異。但總體上溝種方式竹蓀產量高於側邊種和疊種種植方式,分別比側邊種和疊種竹蓀產量提高12.4%和14.9%, 以竹蓀種植面積3 000 m2·hm-2 計(下同), 溝種竹蓀鮮產量比側邊種、疊種提高701.1kg·hm-2、823.5 kg·hm-2;以鮮竹蓀折干率10%、干竹蓀銷售價200 元·kg-1 計, 分別增產14 022 元·hm-2、16 470 元·hm-2。採用溝種方式竹蓀產量提高明顯,在生產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林下黃精套種竹蓀不同種植方式以溝種人工投入量最少、勞動強度最輕,側邊種次之,疊種最大。溝種比側邊種、疊種人工投入量分別減少114.2h·hm-2、65 h·hm-2;以有效工作時間8 h/人·d,人工工資150 元/人·d 計,溝種比疊種、側邊種節省人工費2 141 元·hm-2、1 219 元·hm-2。勞動投入量及勞動強度兩者疊加,節省人工成本效果更加明顯。

3)試驗通過對錐栗林下黃精套種竹蓀不同種植方式竹蓀產量、人工投入量及強度差異性研究表明,採用溝種種植方式竹蓀產量最高, 人工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明顯。林下黃精套種竹蓀宜選擇溝種方式。對不同種植方式對黃精生長的促進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

錐栗林下棘托竹蓀與多花黃精不同複合種植方式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棚架梨樹體結構搭建 棚架梨樹整形技術
早實核桃整形修剪技術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