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帶領孩子探索動物世界

如何帶領孩子探索動物世界

張勁碩

教科版《科學》教材科學家編寫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高級工程師,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中國動物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哺乳動物新種——北京寬耳蝠的發現和命名者,兼任北京市多所中小學的課外指導教師。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文章30餘篇(包括與人合作),在國內60餘家報刊發表科普文章400餘篇,參編學術和科普書籍15部,審校各類科普讀物200餘冊。

近年來,擔任中央電視台「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我們與藏羚羊」、「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節目的直播嘉賓;擔任中央電視台2018年元旦首播的「正大綜藝·動物來啦」節目的現場嘉賓;常年做客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多種節目,普及動物學知識,宣傳保護野生動物。多次帶隊前往英國、越南、肯亞、坦尚尼亞、南非、塞席爾、馬達加斯加、亞馬遜(秘魯)、尼泊爾、瑞士、印度、新加坡以及國內的自然保護區開展野外科考體驗活動。

張勁碩博士從了解身邊的動物對激發兒童對生命的關愛、對家鄉的熱愛、對文化的認同的角度展開了話題。

張老師引用了《論語》中「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引導教師們認識到我們的身邊有很多與我們平等的生命。而目前的誤區是,不論是圖書,還是視頻,介紹的大多是遙遠的非洲的動物,與兒童的生活和經驗相去甚遠,很難喚起我們真實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兒童去了解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多少動物,感受它們的多樣性,以及生命的智慧與奇蹟。

張老師認為,我們要尊重所有的生命,不要飼養野生動物。因為很多野生動物都是有危害的,我們要還原動物本身的樣子。在觀察野生動物時要與它們保持適宜的距離。

因此,在去野外觀察野生動物之前,可以閱讀相關的科普書籍,也可以去博物館、動物園觀察動物。

在選擇科普讀物時,要注重圖書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去動物園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動物,了解動物的體貌特徵和生活習性;在博物館觀察動物標本,可以觀察動物的細節。這些都是在野外很難獲得的有關動物的經驗。因此,對於兒童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有關動物的經驗。

張老師向教師們講述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關於動物的錯誤認識,如認為鴨子是吃魚的。張老師引導大家觀察鴨子的嘴巴,聯想漁民用的魚叉,以及擅長撲魚的動物,如鶴的尖嘴,啟發教師從動物嘴巴的形狀思考其功能,認識到大多數鴨子其是吃草的;等等。

這些有關動物形態、習性、生活環境的介紹,幫助教師們進一步梳理了相關的動物經驗,開拓了教師們設計活動的思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學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小學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