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稻種子處理劑:農資市場下一片藍海

水稻種子處理劑:農資市場下一片藍海

1萬平方米農田作物,需要的種子種植面積有多大?答案是約90平方米。

給1萬平方米的作物噴洒農藥,其作業量可想而知。但如果只對種植面積90平方米的作物種子進行科學處理,其防治效果能與1萬平方米的地面噴葯不相上下,你又會作出什麼選擇呢?

作為防治苗期病蟲害的植保產品,用種子處理劑處理之後,可以有效降低作物的農藥施用量和施用次數。

目前中國種子處理劑應用主要集中在北方,特別是東北、華北等地的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上應用普遍。相比之下,種子處理劑在水稻——國內第二大作物上的使用還很有限。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未來中國水稻種子處理劑產品會有市場嗎?記者進行了梳理。

現狀

品類單一,劑型偏少

目前,中國種子處理劑生產企業已達127家,登記產品700多個。但是,大部分產品集中登記在玉米、小麥和棉花等作物上,在水稻及蔬菜等小作物上登記的產品數量較少或尚為空白,與國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國內共有種子處理劑產品758個,產品登記數量前三位的作物為玉米(284個)、小麥(244個)、棉花(125個),登記在水稻上的產品僅有118個。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6.83億畝。其中,玉米5.32億畝,稻穀4.53億畝。「目前國內登記在水稻上的種子處理劑數量不到登記在玉米數量上的一半,還沒有登記在棉花上的產品數量多,這與水稻種植面積居國內第二的地位很不匹配!」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鴻才如是說。

經銷商觀看種衣劑使用效果對比

除了數量少,國內登記的水稻種子處理劑在成分、劑型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第一,產品種類少

科研人員發現,生物刺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有益於種子和種苗健康的成分加入種子處理劑後,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蟲害,還能促進植物健康,實現增產。

然而,國內現有的118個水稻種子處理劑中,殺蟲劑有50個、殺菌劑為61個,兼具殺蟲殺菌效果的復配產品只有7個,佔比約5%,多功能的種子處理劑明顯不足。

第二,有效成分單一

現有的50個殺蟲劑種子處理劑主要集中在丁硫克百威、噻蟲嗪、吡蟲啉、吡蚜酮等4種有效成分上。其中,含有丁硫克百威、噻蟲嗪的產品分別為15個、28個。此外,61個殺菌劑種子處理劑中,以多菌靈和福美雙為主要成分的產品達17個,佔比約27%。而長期過量使用多菌靈和福美雙容易產生抗性,面對日益複雜嚴重的病蟲害發生情況,種子處理效果不佳。

第三,產品毒性有待進一步降低

118個種子處理劑中,含丁硫克百威、吡蟲啉等中等毒性的產品達20個,約佔17%,含有生物農藥成分的產品為數不多。

第四,劑型開發需要提速

目前登記在水稻上的種子處理劑以懸浮種衣劑為主,數量多達71個,而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種子處理可溶粉劑等新劑型上的登記處於空白。

「與常規使用的地上部莖葉噴霧相比,種子處理劑通過浸種、拌種或包衣等方式對種子處理,在保護種子和幼苗免受病蟲害侵襲、保持種子健康活力和幼苗生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建議國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種子處理劑在水稻、蔬菜,以及藥用植物和塊根塊莖等小作物上登記應用,實現這些作物種子處理的標準化和商品化。」全國農技中心農藥與葯械處處長王鳳樂如是說。

癥結

操作繁瑣,效果不佳

使用水稻種子處理劑,可以減少水稻種子播後爛種死苗率,有效防治惡苗病、立枯病、稻飛虱、稻薊馬等苗期病蟲害,減少苗後農藥用量、用藥次數,還有助於促進種子商品化、標準化等,但其發展為何一直不溫不火?這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農戶習慣浸種,認識有偏差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經過近30年的推廣,玉米是目前商品種子中包衣率最高的作物。玉米種子主要由制種企業包衣,農戶購買後直接播種。

「與旱地作物種子處理劑相比,水田作物種子處理劑發展相對較慢。」陳鴻才告訴記者,國內應用最早的水稻種子處理技術是藥劑浸種。在北方移栽稻田生產上,農戶習慣播種前用福美雙、多菌靈、咪鮮胺等藥劑浸種,這種方式可以有效解決種傳病害問題,使用方便,用藥成本低。多年形成的浸種防治惡苗病的習慣,使不少農戶簡單地將浸種劑等同於種子處理劑,實際上,浸種劑只是種子處理劑產品中的一種而已。

第二,水稻包衣繁瑣,成本高

與玉米種子不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多數水稻種子沒有進行包衣處理,農戶一般得自己想辦法包衣。此外,剛剛包衣的水稻種子不能立刻浸種,需要放入編織袋等容器中妥善保存,否則種子表面的葯膜在浸種過程中極易脫落。一旦藥劑脫落,農戶在苗期還要再次噴施農藥進行補救。

「與玉米、小麥等旱地作物不同,水稻種子處理劑對耐水性、藥效持久性等要求更高。水稻種子包衣後要存放在有水環境,成膜時間較長。水稻種子處理劑使用起來顯得有些繁瑣。」湖南益陽市安化縣樂農種子服務公司推廣專員王化成介紹說。

第三,藥劑成分老化,持效期短

由於表面藥劑可能溶解淋失,水稻種子處理劑的效果不如玉米種子處理劑的明顯。王化成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多數水稻種子處理劑的活性成分比較老,其對病蟲草害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此外,一些產品播種後,衣膜中的有效成分在短時間內就會揮發出來,有效成分無法穩定釋放,其對病蟲害防治時期短、防治效果不佳,因此農民的使用積極性也不高。

第四,擔心出現藥害

近幾年國內發生的幾起關於使用種子處理劑後農戶絕收的事件令業界唏噓不已,其中不乏一些知名跨國公司的產品。

2015年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49名農戶購買某品牌企業的玉米種子後,由於爛芽錯過播期,受損面積1萬多畝,49名農戶起訴當地經銷商,要求賠償近400萬元。這件事情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究竟是種子處理劑問題還是玉米種子本身的問題,各方觀點不一。但幾起事件確實讓種子處理劑的推廣難度加大。」陳鴻才說。

在一企業的種衣劑新產品上市會上,經銷商在觀察應用種衣劑的作物發芽情況

談到安全性,瀋陽中化農藥研發股份有限公司製劑研發部總監丑靖宇解釋說,並不是每種化學製劑都適合作為種子處理劑。首先,萌發中的種子是生長過程中最脆弱的階段,易受機械傷害、病害、低溫凍害等影響,此時的種子對藥劑非常敏感;其次,一般農藥使用前要進行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稀釋,但種子處理劑的稀釋倍數很低,單位面積要承載濃度較高的藥劑;最後,種子處理劑的使用相對複雜,易出現有效成分分布不均勻等問題,操作不當難免發生藥害。地面施用農藥出現問題,農戶還可以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等措施補救,但種子處理劑直接與種子表面接觸,形象地說,就像給嬰兒用藥一樣,一旦出現問題將對種子萌發、出苗產生致命影響。

技術方向

多功能化、智能化

目前,國際上種子處理劑正在向多功能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研發人員希望未來的產品具有一葯多能、按時按需給葯的性能,為此,有效成分多元複合、藥劑智能控釋技術等新方案被廣泛採用。

就價格和品種而言,業內多數專家的觀點是,與國外產品相比,國內水稻種子處理劑有一定優勢,但從質量上看,雖然國內研發的產品符合水稻種植戶原有的浸種習慣,但藥劑活性成分在使用過程中易損失的問題還有待研究解決。比如,浙江工業大學沈德隆教授認為,在水稻種子處理劑的開發過程中,成膜劑及配套助劑的研究將是重點,這就是為什麼國內外種子處理劑生產企業對其商品的活性組分基本公開,但相關助劑、生產工藝等關鍵技術則採用登記專利等方法進行保護的原因。

頂層設計

清除發展障礙

不僅技術上要獲得突破,還有專家建議,在產品登記等頂層設計環節上,應不斷清除水稻種子處理劑的發展障礙。

「種子處理劑多功能化一般通過多元藥劑復配實現,智能化要採用微囊劑、納米劑等控釋技術實現。但目前中國的農藥登記政策對三元以及三元以上有效成分復配有嚴格限制,嚴重製約了一些新產品配方的研發和應用。很多種子處理劑生產企業或種子生產企業不進行桶混試驗,在包衣前直接現混現用,給種子處理的安全性帶來了極大隱患。」王鳳樂建議,要進行政策創新,使種子處理劑發展適應國際潮流。

此外,中國2003年頒布的國家標準《農藥劑型名稱及代碼》(GB/T19378-2003)將種子處理劑劃分為種子處理固體製劑和種子處理液體製劑兩大類,分別包含了種子處理乾粉劑、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種子處理可溶粉劑、種子處理液劑、種子處理乳劑、種子處理懸浮劑、懸浮種衣劑、種子處理微囊懸浮劑等8種不同劑型。王鳳樂認為,隨著行業的進步以及種子處理劑型的發展,有些劑型已不適合種子處理標準化使用,或與國際上通用的種子處理劑的相關劑型表述不一,造成企業或用戶在種子處理過程中出現混亂。他建議,國家應組織專家和企業對種子處理劑的劑型名稱等相關標準進行修訂,以保證標準兼有通用性、實用性。

市場潛力

增速高於其他作物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農作物包衣良種推廣面積已達6億多畝,有力地促進了種子產業化。經測算,目前國內各類已包衣作物的面積不足總面積的50%。王鳳樂認為,在水稻、蔬菜和藥用植物等方面,種子處理劑新產品開發及推廣潛力很大。

一些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士認為,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和規模經濟的發展,費時耗力的手工插秧方式將逐步被直播方式取代。直播稻的出現,使得水稻種植機械化、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對水稻種子處理劑產品的發展是個利好。

更有人作出大膽預測:種子處理劑在高價值雜交稻和直播稻市場潛力巨大,未來水稻種子處理劑市場的增長空間和增長速度將高於其他作物市場,會成為種子處理劑市場的一片藍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資導報農藥 的精彩文章:

TAG:農資導報農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