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膠片與法餐體驗報告

膠片與法餐體驗報告

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

久石譲 

00:00/03:44

生活、情緒、記憶

顆粒、模糊、光暈

膠片的質感很重

越真實,越迷離

膠片還沒死呢,就有人急著埋葬。

你的生活呢?

剛上大學的時候,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復重映,4本膠片、25萬英尺膠片、23040張照片,伴隨著嗞嗞的雜音和閃爍的顆粒噪點...記憶被打磨得如此精緻,連只去過兩次北京的我,也被電影中北京青年們在上個世紀鮮活的日常玩趣所吸引,老莫餐廳、內務部街11號、大煙囪……那種感覺就像馬小軍的角色跳到了自己的身上。

從撐起了整個膠片時代最光輝記憶的《教父》和《美國往事》,再到《長江圖》劇組在長江上漂流了兩個月,用掉了8萬尺的膠片,那些承載著偉大故事的膠片都架構起了我所仰慕的生活。

膠片的質感就像一場生活,你不能說這種粗糙不是一種精緻,而恰恰是畫面無法取代的故事性讓他細膩到極致。

生活就像是一場膠片電影,有點特別,有些獨立,又無法刪剪。以前習慣了用文字記錄生活,因為文字賦予了幻想;而現在我慢慢喜歡用照片和影像來定格時光,因為生活得時間長了,就更喜歡回憶以前實實在在發生的細節,這種真實感更讓我心動。

尤其是美食!文字再有張力,也讀不出我所喜歡的口味,而照片不然,每次拿出來欣賞的時候,總會勾起當時的感受。而且,每一次印象深刻的美食都是故事的片段。

我所見所思的並不僅僅是欣賞美食的擺盤,而是伴隨用餐時出現的那些難忘的場景與交流的故事。

現代人更喜歡「新玩具」,數碼攝影、新媒體

特種形式的綜藝節目,可能賺更多的眼球,畢竟作為一個消費者,「新玩具」總是更迷人的。

小時候的CD機甚至MP3也已經快要消失,書本和報紙也已經沒落,膠片電影的褪色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但我小時候的情懷難道就這樣被淘汰了嘛?

哦,不,不是這樣的。

我的生活怎麼能被「新玩具」取而代之呢,連自己圖個樂兒的事都做不了了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呢?

新時代,這些舊玩具當然要有新樣子才對。

品嘗美食對我,是件很個人的事兒,就跟攝影,如果不是為了工作,我又何必去追求大眾的審美呢?拍攝自己喜歡的東西,用自己覺得合適的角度,合適的色調,合適的氛圍,那所呈現出的就是一張好的照片,美食也是。

沒有什麼比合自己的口味更讓自己滿足的了。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美食又何嘗不是。但這種儀式感不是來自隨波逐流,而是來自你心。

就像玩膠片,機器很重要,但拍攝和洗膠捲的過程才是樂趣所在。

之前去吃過紫萱的曼殊懷石料理——

與大將面對面!花3個小時品嘗一頓¥2588的板前壽司》,吃板前壽司對我來說就是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這次也同樣如此,抽閑買張去杭州的火車票,打車直奔紫萱的三咽閣,我不在乎從上海折騰到杭州,在乎的是自己可以靜下心來吃一頓有內容的美食,在乎得是一場用餐的儀式與心境,這個過程我很享受。

這次在紫萱的三咽閣推出了法餐搭配小罐茶的創意,尤為激起我的興趣。品嘗下來,兩個小時的用餐過程也是心意滿滿。

我自來不是一個合格的美食家,關於好不好吃,我的評價很簡單。對口兒就像見了漂亮的妹子,試圖搭訕接近,改日再約;不對口也不裝逼格,照吃不誤,語氣嘛可能冷漠一點~畢竟,這世上哪有這麼多好看的姑娘,不然我連辦公室都呆不下去了。

可以說三咽閣的菜很美,內外兼修,符合我對於美人的定位。

外在美:作為法式創意菜,一草一水,擺盤上別有用心,每一杯茶都選用不同的茶杯,非常精緻。

內在美:師出名門,作為羅萊夏朵的杭州花旦,顏值早有耳聞。三咽閣雖說是法餐,但是融合了東方人對於口味要求,而且舒服的咀嚼口感才是我認為好的料理;而且,這份套餐與小罐茶相結合,一菜配一茶,拋棄了餐酒,有創新,而且做到不突兀很恰當很舒服~

時代變化太快,有些已經翻篇了,有些還在苟活,而讓我揮之不去並不是膠片或是迪斯科,而是他們背後象徵的文化和生活狀態,那是始終留在心裡的味道。

我希望這些美好的東西會像一杯茶一樣延續它的香味,用新的方式讓它涅槃。

生活、情緒、記憶

顆粒、模糊、光暈

總有些人的生活過成了膠片

也總有一道美食被人所記住

……

我是愛旅行的鯨魚

對於酒店我淺嘗輒止

只挖掘其中最有趣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炸貓兒 的精彩文章:

TAG:炸貓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