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人自稱太監養子,家中有皇帝御賜寶物,專家鑒定後非常激動

老人自稱太監養子,家中有皇帝御賜寶物,專家鑒定後非常激動

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有這麼一個特殊群體,各朝各代的皇帝們,哪個不是後宮佳麗三千。宮中有很多事必須要男人來做的,但皇帝又不想戴綠帽,更不想自己的子嗣是別人的,日後取代了自己的江山。於是就有了閹人這麼一種自殘的人,他們叫太監或是宦官

它是封建王朝的畸形產物,是那個時期獨有的群體,是階段性的。清末溥儀退位,封建統治結束,共和製取而代之。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這個群體也失去了它的作用,那麼,這麼多太監該何去何從呢,總不能人道毀滅吧,自然是遣散民間,自謀生路了。

每個朝代的皇宮大內,都可以說是天下寶物聚集之地,從宮中走出來的那麼多太監,多多少少都會帶些皇宮的東西出來,畢竟出宮還是要生存的。太監可以說是皇帝身邊關係最親近的「男人」,難免有些太監和皇帝、貴妃們的口味,經常得到賞賜,等他們老了或別的什麼原因被遣出宮,這些好東西自然就跟著他們來到民間。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就聽說,吉林省長春的某戶人家,出現了一件宮廷的重寶。這件的寶物的主人就是太監的後代,嚴格的說,是養子。

該寶物是一支毛筆,它可不是一支普通的毛筆,是曾經大清皇帝溥儀用過的,當時溥儀身邊有個很機靈的小太監,經常陪溥儀一塊玩耍,有一次玩的很開心,溥儀便把這支毛筆賞賜給了這個小太監,即他的養父。後來大清政權覆滅了,他自然也被趕出了皇宮,來到了現在的地方,長春,為了養老,便收了他做義子。

據說,老人的養父,當年,從皇宮中離開的時候,還帶了很多其它的好東西,但為生活所迫,都拿去換錢了,而這之筆是他養父最喜愛之物,所以才倖存了下來。

在他養父去世後,這支筆才傳到了他的手中。他的養父對此筆一直愛護有加,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了,這筆的品相還完美如新。它的筆桿部分是用玉做的,整個筆桿成半透明狀,油光滑亮,宛如凝脂,握在手中有一種溫潤的感覺,一看就是上好的美玉打磨而成。

當年的養子,如今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而且生活貧困,想把此物拿出來變賣,所以寶物的消息才傳了出來。毫無意外的,消息也傳入了文物專家的耳中,不久,就有數個文物專家來到老人所在地方,他們經過一番專業的檢測,確認這支筆是真貨,貨真價實的古董,筆桿上還刻有溥儀的筆跡,「浩然硃筆」,浩然就是皇帝溥儀的號,據專家估價,這隻筆當時的市場價大約九十萬。

當時八十年代,九十萬估計當現在的千萬了,怎麼也算寶物級別了,所以在場專家們建議老人把毛筆捐給博物館,老人是生活貧困需要用錢,才把毛筆的事情宣傳出來的,自然是拒絕了。後來這筆如願被老人賣了,現在已不知道在哪位幸運者手中了。不管怎樣,這位老人應該能過上一個幸福的晚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侃侃通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侃侃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