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血管專家走了17年,走掉三高脂肪肝

心血管專家走了17年,走掉三高脂肪肝

GIF

步行到底走多少步好?走路到底有多少好處?我國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胡大一教授,日行萬步,走了17年,告訴我們:走路原來那麼重要!

健康時報攝影記者 牛宏超/攝

日行萬步,一走就是17年

2000年元旦,意識到自己存在健康隱患(肥胖——身高1.78米、體重93公斤,餐後血糖高,甘油三酯高,好膽固醇低,脂肪肝)之後,我下決心改變自己。

健康從我做起,萬步路一走就是17年,無一天懈怠。

結果是:

體重下降了22公斤,17年沒有大的反覆。

重度脂肪肝走沒了。

升高的甘油三酯下降了。

父母和弟弟都有高血壓,我至今血壓正常。

血糖保持正常了14年,近三年有輕度升高。

每天一萬步,對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這些,在我國都以億計數的疾病或危險因素的患者,不僅僅可改變化驗單上的相關指標,而且顯著改變患者的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可降低總死亡率,延長壽命。

走路會不會傷關節?

近來在一些微信中不斷出現每天一萬步保護了心臟,傷害了關節的傳聞。

《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2017年第6期的文章講「健身跑的人們關節炎發生率僅3.5%,而選擇靜息生活方式、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卻為10.2%,競技體育的賽跑者的關節炎發生率13.3%」,結論:健身跑有益於關節健康。大眾健身跑的距離上限為每周92公里。

久坐比跑步更傷膝

何況,我提倡的是健步走,應既保護心臟,也保護關節。

我認為,堅持日行萬步路,尤其走平路,對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大多數人膝關節是安全的。我分析,由於堅持運動,肌肉強有力了,對關節還有保護作用。跟骨骨刺隨著走路可緩解疼痛癥狀。

怎麼走路才最好?

1、有效步數一定是一次走30分鐘

各種有氧運動指南一致推薦,每日中等程度有氧運動30分種,高強度有氧運動每日15分鐘,每周五次。

有效步數30分鐘應一次完成,而非「零敲碎打」,走走停停。老年人每分鐘100步,30分鐘3000步。中青年可走的更快些。

連續完成的有效步數才可實現有氧運動的效果——有利於減少體內過多的脂肪,降血糖,降血脂(尤其甘油三酯),一定的降血壓作用,控制緊張,減輕焦慮抑鬱癥狀。

2、強度多大合適?

人的極量運動的最大心率是220減去年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達到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80%。

也可「跟著感覺走」,快步走30分鐘時,會有適度心悸氣短,在適度氣溫下出微汗。

健步走時,上肢也應擺動,一方面可增加有氧運動量,更好體現有氧運動效果,二是有利於鍛煉上肢與胸部肌肉。為更好做好上肢運動,也可用行走手仗。手仗還可做為支撐,尤其對老人行走上下坡,成為安全輔助。還可用手杖編排各種動作,做為運動前的熱身,運動後的放鬆活動。

3、每日總步數應多少?

我每日不少於萬步路,近半年大多13000-15000步(約10公里)。一些國際心臟學術機構也推薦日行萬步路,中國膳食營養指南建議日行6000步。近又有一些說法15000步更好。

我理解不必過於刻板。要個體化,循序漸進。兼顧有氧運動的安全與效果。

我從有氧運動的17年收穫了健康與快樂。但我個人的經驗並非適用於大家。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的常翠青教授就多次勸導我每天走路不要超過12000步。

我理解,有效步數之外的步數除增加運動效果外,更重要的是改變人的活法,即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

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是自己!

人的健康與壽命,後天選擇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的影響因素佔60%,而得病後的醫療衛生貢獻僅有8%。所以,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是自己!

1、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飲食;

●適量運動;

●戒煙限酒;

●心理平衡。

2、美國心臟協會理想健康的七條簡要標準:

●不沾染焑草或戒煙超過12個月;

●每周5天有氧運動(每日中等強度有氧運動30分鐘或高強度有氧運動15分鐘);

●健康飲食;

●理想體重;

●無需服用任何藥物,長年血壓低於120/80mmHg;

●血糖低於6mmol/L;

●總膽固醇低於5mmol/L。

3、有氧運動之父庫珀博士的健康箴言:

●歲月過的可快可慢,壽命可長可短,取決於你自己;

●你不善用碎片時間堅持運動,那就是在積攢時間,等著躺到醫院病床上受病痛折磨;

●無論從什麼年齡開始運動都為時不晩,越早效果越好;

●運動是沒有終點的生命旅程。

4、胡大一健康百歲三字經:

●管住嘴,邁開腿;

●0吸煙,八杯水;

●好心態,莫貪杯;

●睡眠足,別過累;

●樂助人,心靈美;

●家和睦,壽百歲。

健康是1,其他都是0

請從現在開始

保持及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來源:健康時報(ID:jksb2013),作者:胡大一


大多數人都知道長時間看手機對眼睛不好,有可能會早早出現白內障癥狀;低頭看手機還會讓你的頸椎改變曲度,患上頸椎病;還有手機輻射對皮膚不好等等。但今天小編要告訴你,手機「陪睡」是惡性腦腫瘤的危險因素!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毛穎分享腦腫瘤和手機的關係

毛穎,教授,1967年8月出生,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副院長、上海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和大多數癌症一樣,腦膠質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人體內單個細胞的基因變異是導致腦膠質瘤發病的源頭因素。環境、食品、情緒、感染等因素均可能導致細胞變異,唯一確定的因素只有X線輻射。這引出了一個公眾關注的話題,現代人手機使用頻率極高,會不會導致腦膠質瘤的發生?

近30年來,上海腦腫瘤的發病率持續升高,而這30年恰恰是上海手機普及率井噴的一段時期。我院曾經對國際上有關手機使用與腦腫瘤發病關係的論文進行總結和分析,結果發現:

1

同側、長時間的手機使用與腦膠質瘤患病風險密切相關;

2

在長時間使用手機的人群中,低級別膠質瘤發生率明顯升高;

3

20~29歲是腦膠質瘤的高發人群,這一結果與國際癌症研究署主張的「將射頻電磁場定義為人類可能的致癌劑」不謀而合。

國際上手機使用與腦腫瘤關係的研究

國際上有多家機構開展了手機使用與腦腫瘤關係的流行病學研究,其中數據最全的項目有兩個。

1、國際癌症研究署的INTERPHONE項目:

研究發現,最高級別的重度手機使用者(30分鐘/天,持續10年)患腦膠質瘤的風險增加,但較低暴露不增加患病風險。遺憾的是,其他研究不能重複這一結果。

2、Hardell研究小組的研究項目:

該研究主要針對不同年齡組(20~80歲)的病例進行對照研究,結果發現,腦腫瘤與手機使用之間存在正性關係,20~29歲人群相對危險度最大。

兒童腦瘤發病率近年來也不斷上升

目前兒童腦瘤已經成為僅次於白血病的兒童第二大腫瘤。由於青少年的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的更薄、更小,他們在用手機的時候,腦部吸收的輻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以上。 使用手機時間越長,越是增加患腦腫瘤的風險。

警惕兒童腦腫瘤的七大信號

1、無明顯誘因的頭痛。

腦腫瘤會引起顱內壓增高而導致頭痛,常伴有噁心嘔吐,可持續存在,也可間斷髮作。如果頭痛持續存在,同時查不出其他原因,建議篩查一下腦腫瘤。

2、頭顱增大。

兒童患上腦腫瘤,容易並發腦積水,從而出現頭顱增大,囟門不閉合。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頭顱明顯比其他同齡兒童大,要引起警惕。

3、走路不穩。

小兒早就過了學走路的年齡,可是走起來卻歪歪斜斜,有的家長只是以為自己的孩子學走路比其他小孩晚,還有的以為是大腦發育的問題,其實,這也是腦腫瘤的癥狀之一。

4、發育異常。

有的小兒小小年紀就開始長陰毛,陰莖比同齡小孩明顯增大,女孩乳房過早發育即出現性早熟癥狀。因為部分腦腫瘤會引起腦垂體及下丘腦的變化,導致激素分泌紊亂,從而出現性早熟等。

5、視力下降。

如果孩子在短時間內莫名其妙視力下降,可能是腦腫瘤壓迫視神經引起的。

6、癲癇。

小兒無緣無故有高熱驚厥、癲癇發作,可能是腦腫瘤的信號。

7、多飲多尿。

(尿崩)也是部分腦腫瘤常出現的癥狀,應引起重視。

什麼是腦瘤

腦瘤是顱內腫瘤的簡稱,常造成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嚴重時會危及生命。腦腫瘤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性疾病一樣,也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腦膜瘤和垂體瘤都是發病率較高的大腦良性腫瘤。

通常人們所稱的「腦癌」,泛指大腦惡性腫瘤,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一種腦癌。大腦良性腫瘤「性情」比較「溫和」,生長較為緩慢,手術能夠根治,複發率比較低;大腦惡性腫瘤「性情」比較「殘暴」,通常需要手術切除配合放療和化療等,難以根治。

絕大多數大腦惡性腫瘤會複發,對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很高,也是目前臨床上神經外科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關之一。

腦膠質瘤的早期癥狀

相對於其他類型的癌症,腦膠質瘤早期的臨床癥狀並不十分典型,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情況:

1、頭痛

腫瘤生長在大腦內,形成了局部佔位效應,引起顱內壓力增高,患者會出現頭痛,嚴重者會出現頭痛、嘔吐、視物模糊。

腦腫瘤頭疼與一般的頭疼是不一樣的,腦瘤頭疼一般是在早晨起床的時候就開始疼痛, 而且疼痛沒有辦法得到減緩。其次,出現肢體偏癱、性格改變或者視力下降、單側耳鳴、認知障礙等等,出現這些癥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就醫治療。

2、神經功能障礙

腫瘤壓迫臨近的腦組織,造成局部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壓迫腦運動功能區,會造成肢體乏力,甚至偏癱;壓迫語言功能區,會造成言語不流利,甚至失語;壓迫情感功能區,會導致情緒淡漠和記憶力下降。

3、癲癇

腦腫瘤的存在還會導致大腦電生理功能的異常,引起大腦局部異常放電,患者可能出現癲癇發作,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羊癲瘋」。癲癇發作的形式多樣,最為常見的是短暫意識喪失、肢體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

腦膠質瘤篩查方法:

頭顱CT是篩查顱內病變的「第一道屏障」,快速、便捷,各大醫院急診均能開展。但是,CT僅僅能夠幫助發現顱內病灶,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判斷病灶的性質,甚至會遺漏一些微小病灶。通常,在CT發現異常情況後,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頭顱磁共振(MRI)檢查。目前認為,MRI是確診腦膠質瘤的主要檢查手段。若MRI仍然難以確診,PET/CT是一個很好的補充檢查措施。

腦膠質瘤的治療方法

一旦確診為腦膠質瘤,「積極就醫、長期隨訪」將會成為每一個患者的指導原則。目前比較公認的腦膠質瘤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和化療。

手術治療是根本,除了可以取出腫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明確是哪種類型的膠質瘤外,還可以起到降低顱內壓力的作用。

手術後,再根據膠質瘤的惡性程度進行化療或(和)放療。部分膠質瘤由於生長部位較深,或者已經在顱內廣泛播散,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神經外科醫生會針對顱內病灶進行穿刺活檢,在明確病理診斷後,進一步實施放療和化療。規範的治療能夠有效地延長腫瘤的複發時間和患者的存活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脂肪 的精彩文章:

查出了「輕度脂肪肝」,到底要不要緊

TAG:脂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