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大行書芻議之九:《松風閣》

十大行書芻議之九:《松風閣》

亭台樓閣置於中國數不勝數,而盛名之載者無不與文字有關,或詩之於武漢黃鶴;或序之於南昌滕王;或文之於洞庭岳陽。這些短短的文字千百年來讓其名樓千古,名流千古,也讓所在城市一直備受福蔭。雖然這些樓的目前呈現,都是經過數次復建,單純從樓本身的建築性與古迹性而言,與應縣木塔是沒有可比性,但是對社會的影響之大,那是天壤之別了,從此我們完全可以知道文字的魅力,文化的底蘊何其大焉!如果從單純的文字形式而言,同樣也有完全是以書法而存的一座樓閣——松風閣,而賦予其生命的就是黃庭堅筆下的《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局部

鄂州西山(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到此處遊覽,這時的松風閣剛建不久,尚待魯直而名。一行人在四周皆松的閣中擺席聊天,歡樂至極,忽然間天空電閃雷鳴,轉瞬就是一場雨。所謂雨下留人,大家取氈而宿於閣中。夜闌雨盡風不止,大風吹著松樹的聲音讓黃庭堅毫無睡意,一生的經歷,所有的往事湧上心頭。黃庭堅結束了黔、戎二州「萬死投荒,一身弔影」的放逐生活。於崇寧元年六月作者赴太平州(治所今安徽當塗),初九到任,十七日即罷官,一共只做了九天官。不由得在一次宴會中寫下了《木蘭花令》,首句就是「當塗解印後一日」。蘇軾已病歿常州,朝廷新舊黨爭餘波未息,其好友張耒因「聞蘇軾訃,為舉哀行服」再遭貶斥,又即將第三次貶官黃州。庭堅聞此訊,便系舟武昌,一則遊覽西山、赤壁勝景,憑弔蘇軾遺蹤;二則專候張耒,以便與之晤面。詩中「東坡道人已沈泉,張侯何時到眼前。」就是對二人的思戀之情。一生政治上頗不得志,又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因而常以「閱世卧雲壑」今天的老松自嘲,對松樹懷一種特殊偏愛。夜風激蕩,滾滾松濤,再也按捺不住的黃庭堅詩興勃發,遂揮毫疾書,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松風閣》詩。

《松風閣詩帖》局部

如其亦師亦友的蘇軾之《寒食》,《松風閣》也是書名勝詩名(此詩是七言古詩體,但卻成奇數句,寫時情緒使然應是漏一),所基本的關注都是他的書法藝術。這篇作品中明顯的看出黃庭堅書法被受的影響,一是王羲之,一是《瘞鶴銘》。他學大王其實是很深的,而我個人覺得他是歷史書家中學王不像王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八大山人)。王羲之的行書欹側,在這裡被黃庭堅更加誇張化,橫畫的斜度更大,豎畫虯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幅度更大。如此弄險沒有深厚的功底與精湛的技法是辦不到的,例如其處處飛動,卻也筆筆著實,這種落實是需要筆落中鋒裹鋒而行的恰到好處。與大王的尖鋒硬毫相比,黃庭堅健中帶柔的無心長鋒筆(晚年甚至用張耕老羊毫並誇獎羊毫散卓筆「無心為朴」),入紙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出鋒瘦長是特別容易出現虛鋒漲墨的毛病。毫瘦、趨軟、無心、虛鋒的筆,其實練過的都知道,特別難把控。蘇軾稱這種當時新興的散卓筆:「若用今時筆,立虛鋒漲墨,則人人皆作肥皮饅頭矣。」黃庭堅自我解嘲說:「此徐偃筆也。有筋無骨, 真可謂名不虛得。」然而含墨能力強且圓健正是此類筆的一大特點,同時也符合黃庭堅的雙鉤懸腕而書(筆頭自然不能太短,否則不利於左右揮灑。蘇軾單鉤執筆為「側卧筆」,類似於握鋼筆的姿勢)。《松風閣詩》、《經伏波神祠詩》及草書《諸上座草書卷》《廉頗藺相如傳》都是這類筆之所成。所以現在很多人臨寫《松風閣》,基本一看就不對,其實用筆就已經不對了。

《松風閣詩帖》局部

橫畫向左,豎畫向下,撇捺則左右縱橫得開張,與緊束的中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取法是明顯的《瘞鶴銘》。然而與改造大王一樣,黃庭堅讓這種形式更加的誇張,中宮更緊,四周更放。很多人說黃庭堅是屬於早期碑帖相融的,其實碑的興起也不過是清初至此三百年間的事。黃庭堅當時學《瘞鶴銘》其實是以為這是王羲之所書,所以特別的學習。在下曾經在焦山江心島觀其真跡,如果以當時的字形而言,確是「大字之組」。而一直一來我們所說黃庭堅所書的大字,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那麼大,其書寫在砑花布紋紙上的「柏梁體」《松風閣》大字也不過二寸左右。結體寬博,形體阿娜,比任何作品都更圓潤飽滿的《松風閣》,可以看出黃山谷「中年臨顏,晚年好李」的書法風格。《松風閣》時的黃庭堅已經58歲了,而蘇軾在游西山的時候也是58歲,心情的起伏在字中的表現卻沒有了往昔疾書大擺的跳躍。平平緩緩,不激不厲,沉穩書風,從容不迫,正如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在《春雨齋續書評》中的述評一句:「清圓妙麗,引繩貫珠。」這也是後人臨黃帖,選《松風》的原因。

《松風閣詩帖》局部

長線條的善用是黃庭堅的招牌,他的長橫多有詰曲,如「三」和「二」(間出現「乙」字,意思是這兩個字寫顛倒了,應該調換過來才對)「築」、「平」、「箕 」等字。黃庭堅的橫筆往往並不是簡單一筆帶過,而是於挺拔中又有頓挫的節奏,由此其一波三折的明顯變化。他的書法中伴有的微小擺動,這是其筆鋒柔弱所造成,同樣也是他一種獨特的線條表現形式。雖筆無心卻不副毫分離,足見他深厚的基本功。他的長豎如「年」、「暉」將中宮收的特別緊,突出主筆、中心緊湊,四周開張,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長撇長捺,一波三折,行筆猶如在水中划槳撥水和逆水挺進的節奏,而這正是黃庭堅看行船拉縴悟出的書法之妙。他的幾乎每個字里都有較為誇張的一筆,特別是當一個字中有「長橫」或者「長捺」的時候,他都書寫得較為舒展,長撇長捺都朗超撫媚。馮班在《鈍吟雜錄》中所言其之行書筆畫:「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鈍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說到基本功,最體現的就是筆畫之基的點了。《松風閣》中其處理點的方式如楷書一般,不作任何挑起,用筆鏗鏘有力,直抒胸臆。「然」、「鳴」兩字, 四點水的排列,寫的時候將筆畫連續成為一道波浪形。「洗」、「酒」、「潺」、「溪」等字,最下一點,多不作挑起。即使有上挑,也只是為了保持以點為主的走勢。再如「須」、「參」, 兩個字的點非常沉穩,幾點的書寫速度變化不一,第一點露鋒下筆後,第三筆收筆飽滿精緻,而且走勢各不相同。可見黃善於用點,並且恰到好處,隨意自然。從對點的處理我們就可以看出,黃庭堅雖然研學過幾位大書家,但是他並不之滿足於拘泥,對點的處理都有自我的理解和表現在其中,這種創新精神其實也就是書法精神。說到點,其實我們都會去研一番他詩中所提東坡道人的點趣,然而作為其學生的山谷道人的點法,還是值得去細究一下的。或者我們看看袁文《瓮牖間評》卷四中對其的點評:「然三點之中,最下一點挑起,本無義,乃字之體耳;若不挑起,則似不美觀。本朝獨黃太史三點多不作挑起,其體更遒麗,信一代奇書也。」

《松風閣詩帖》局部

藝術就是不完美的代名詞,我們不去追究其詩帖中的漏句或者倒字。單從書法層面而言,還是有不少值得我們去推敲,商榷甚至是避免的。比如他的筆畫重複度太過多了。如「今參」的撇捺;再或者是「東坡道人」的最後出筆;還有「舟載諸」和臨近的「旋」橫筆,這些都似乎如出一轍,讓人一看就覺得這樣的處理太不高明。其實相對於這貼過於正經的《松風閣》,我更喜歡他行氣遊盪,隨意揮灑的作品。例如行書的《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直行的草書《花氣熏人帖》,大擺的《諸上座草書卷》,這些作品的黃庭堅比松風閣中的黃庭堅更是黃庭堅。《松風閣》中的黃庭堅似乎並沒有那麼放的開,那麼隨意,這有點象米南宮被言代表的《蜀素帖》,也不那麼米芾啊。也許此二帖能併入十大行書,是因為它們的「人性化」,讓我們好學,讓我們看的更明白。而有一些好學的卻又不那麼精彩,如黃庭堅創造中國書畫拍賣紀錄4.3億的行楷《砥柱銘》,在我看來最多屬於黃字的三流水平。而那些我們臨似不到的,如黃庭堅的草書,其初學周越(宋四家中黃米蔡皆出其門),後得懷素,那份洒脫精彩絕倫,中國十大草書家其必有一席。

《松風閣詩帖》題跋局部

黃庭堅的一生詩文與書法並舉,成就雙閣:作為江西詩派的掌門人,他的一首七律成就了泰和的快閣。作為書法宋四家之一,他的書帖成就了鄂州松風閣。此時不僅讓我想起王勃經典《滕王閣詩》中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中華偉人,千古風流;中華文化,萬古流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筆書 的精彩文章:

TAG:一筆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