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人養豬、殺豬、吃豬肉的習俗

滿族人養豬、殺豬、吃豬肉的習俗

滿族人養豬、殺豬、吃豬肉的習俗(上)

作者傅振東

漁獵為生的滿族人將抓來的野豬(沒有受傷的暫時吃不了的)圈養起來。不斷馴化繁殖,把野豬培育成了家豬,有悠久的養豬殺豬吃豬的歷史。現在中老年人普遍認為豬肉不香。

原因如下:

一、養殖方式的改變:過去養豬分四個階段。子豬、殼郎、育肥、催肥。耗時15~20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樣的豬肉才香。現在養豬不分階段一氣呵成。6~8個月出欄,豬肉不香不好吃。

二、飼料不同:過去養豬,子豬吃精飼料,殼郎豬吃粗飼料只長骨頭不長肉。催肥才用精飼料。散養圈養交替進行,豬有運動階段。全程飼料不使用添加劑和激素。豬肉香而好吃。

現在養豬全程飼料都含有添加劑和激素,還有各類抗生素。豬肉不香不好,吃還缺乏營養,甚至對人體有害。

(以上三張圖為家豬)

滿族人養豬、殺豬、吃豬肉的習俗(下)

作者傅振東

漁獵為生的滿族人將抓來的野豬(沒有受傷的暫時吃不了的)圈養起來。不斷馴化繁殖,把野豬培育成了家豬,有悠久的養豬殺豬吃豬的歷史。

三、殺豬:侵刀一把、通條一根、刮板一兩個、長條桌一個、接血盆一個。把豬抓住捆綁四蹄,捆好豬嘴防止咬人。放在桌上,喉結處下刀直奔心臟,血流如注入盆攪拌防血凝。殺死後解開捆綁。後小腿割小口插入通條,豬腹部凡有皺褶處都通到,吹氣把豬吹的如氣球,用細繩勒緊刀口堵上宰殺刀口使之不漏氣。開水中澆一票涼水落開,往豬身上澆。用刮板退毛,澆涼水用刀刮乾淨。肢解分割:分為硬下碎(豬頭、尾巴、四蹄子),軟下碎(豬腸、豬肚、豬膀胱),燈籠掛(豬肺、豬肝、豬心、豬腰子),豬油(伯油、水油)。豬肉分為(血脖、前槽、正脊、腰條、後鞧、大裡脊、小裡脊、四個肘子)。

四:吃豬肉:豬身上各部位各有不同吃法,可出上百種菜肴。殺豬當日,吃蒜泥白肉、血腸、苦腸、裁骨肉、豬心、豬肝、血筋、會酸菜。滿族人吃豬肉是強項。滿族人依豬肉為主輔料的菜肴玲琅滿目個個美味,無以倫比。

(以上三張圖為野豬)

作者傅振東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