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血戰武漢:80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血戰武漢:80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原標題:血戰武漢:80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從1938年6月12日侵華日軍進攻安徽安慶開始,到10月25日湖北武漢失守,中日雙方在安徽、河南、湖北、浙江等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展開了一場大會戰。這場以武漢為中心的會戰,成為了抗日戰爭期間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戰役之一。武漢會戰後,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從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轉折點。今天,就讓我們來回顧80年前的這場會戰。


為什麼是武漢?


上海、南京淪陷後,日本滿以為中國政府會屈膝投降,然而他們沒想到,一次又一次的猖狂進攻反而激起了中華兒女的抗日鬥志。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1938年1月至5月,侵華日軍向徐州發起進攻,遭到了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軍隊的頑強抵抗。徐州失守後,日軍準備從中原直取武漢。

武漢地處華中,古代,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陝,經洞庭湖南達湘桂。近現代以來,武漢更是中國內河的重要港口,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我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



武漢位置示意圖,製圖:地球知識局


從武漢出發,經長江水路東下可以直抵南京、上海,向西可以抵達重慶、成都,通過鐵路幹線,可以直達北京、河南、湖南、廣東等地。可見,武漢是連通中國各大城市的重要樞紐。


此外,隨著南京的淪陷,國民政府及其大量人員、物資相繼向西南後方轉移,在這過程中,武漢又成為了重要的中轉站。同時,國民政府還將大部分機關和全國性的軍事指揮機構設置在武漢。


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自然成為侵華日軍的目標。1938年年初,日本參謀本部認為,「只要攻佔武漢、廣州,就能夠支配中國」。顯然,日軍希望通過迅速拿下武漢等重要城市,進而滅亡中國。由此,抗戰時期的22場會戰中規模最大的戰爭爆發了。


百萬精兵血戰武漢


武漢會戰還被稱為「東方的馬德里保衛戰」,它是抗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會戰。中國軍隊先後投入14個集團軍(50餘個軍)約100萬人。日軍則投入第2軍(4個師團)約17萬人,第11軍(5個師團、1個支隊)約20萬人,總兵力接近40萬人。



日軍攻陷徐州後,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

6月初,日軍波田支隊(相當於旅)由蕪湖溯江西進,向安慶進攻。12日,安慶失守,波田支隊繼續沿江西進。至7月初,日軍在江北佔領太湖、望江以東,在江南佔領江西湖口以東的長江沿岸地區。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集團軍,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第11集團軍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第2集團軍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


中國方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於1938年6月中旬新編第9戰區。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各兵團部隊自6月開始分別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等天然屏障,組織防禦,保衛武漢。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27個軍負責長江南岸的作戰,第一兵團薛岳所部防守南潯線,並沿鄱陽湖配置兵力,以南昌為基地,以外線之勢擊破西進日軍,防止日軍進攻南昌及迂迴長沙;第二兵團張發奎所部確保九江至瑞昌線正面,並沿江構成陣地帶,防止日軍由瑞昌西進,直趨岳陽、蒲圻、咸寧;湯恩伯軍團控制於各重要據點之間,以便隨時策應一線作戰。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23個軍負責江北作戰,命第四兵團李品仙所部為右翼兵團,利用長江北岸大別山南麓丘陵湖沼的有利地形遏敵取捷徑攻略武漢;以第二十一集團軍廖磊所部為中央兵團,布置於太湖、潛山西北山地,相機南下側擊西進之敵;以第三兵團孫連仲所部為左翼兵團,控制於大別山北麓與淮河之間,利用地障,重在阻敵迂迴武漢之北;命第二十四集團軍韓德勤所部擔任敵後游擊;以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纘緒所部為第二線兵團,策應一線作戰。


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這種戰略部署,體現了以外線進攻為主,陣地防禦和游擊為輔的戰略防禦格局。



蔣介石視察軍隊


1938年6月23日,日本軍艦溯長江而上,開始向安徽、江西江界的馬壋要塞(今彭澤縣馬當鎮)進攻,並使用毒氣,從正面強攻數次,均被中國要塞炮兵擊退。



武漢會戰士兵向敵軍開炮

7月7日,為支持抗戰,周恩來、郭沫若在武漢倡議發起了百萬大獻金運動。據當時的報紙刊載,參加獻金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幾歲孩童,人們爭先恐後,把獻金台圍得水泄不通。漢陽一鄉民獻出祖傳元寶,武昌乞丐所全體乞丐自動絕食一天,獻金40元。漢口各店主為全體店員捐獻一月薪金,各房東捐房租一個月,共計40萬元。三鎮幾十家戲院近3000名演職員不取報酬,捐出全部收入……11日晚,轟轟烈烈的獻金運動結束,參加者有百萬人次,總共募集金額達百萬元以上。國民政府用這些捐款為前方戰士購買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以及20萬套單衣,40萬套棉衣。在民族危機關頭,國共兩黨攜手一道與中國百姓一起誓死保衛武漢。



武漢會戰中兒童在宣傳獻金救國


在富池口(今陽新富池鎮)要塞,中國軍隊同日軍血戰近10天,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最後,無恥的日軍向國軍施放毒氣才佔領。


在廬山南北,國軍與敵展開激戰,取得萬家嶺大捷,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枝,軍馬100餘匹。


在大別山地區,國軍在富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予敵重創,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營長一級的軍官也多有傷亡。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极參与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鬥,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先後集結近百萬人,在武漢地區與日軍展開會戰。圖為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


由於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面包圍。而國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決定從武漢地區撤退,未與日軍進行決戰,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日軍究竟傷亡多少?


武漢會戰被稱為擊斃日軍最多的會戰,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


而按照日本1975年出版的《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記載,武漢會戰日軍第2軍戰死2300人、負傷約7300人,共傷亡9600人。第11軍戰死4506人(包括將校172人)、負傷17380人(包括將校526人),共傷亡21886人,總計傷亡31486人。


這個傷亡人數大大低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計的數據,如果按照這個數據來算,日軍在武漢會戰僅僅損失不到10%的兵力而已。那麼,到底是國民政府誇大了數字,還是日軍方面故意隱瞞了損失?


日本第6師團是日軍第11軍中死傷最慘重的師團之一,按照第47聯隊戰史《鄉土部隊奮戰史》記載:「從8月1日—10月26日,日軍第6師團戰死2308人、戰傷7277人、合計傷亡9585人。」


這個傷亡還不算6、7月的損失,如果算上,第6師團在武漢會戰中不加戰病人數,傷亡高達1.3萬—1.5萬人之間。



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率部佔領武漢


而日軍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經過廬山山脈作戰、萬家嶺作戰、德安作戰等一系列戰鬥後,傷亡也十分驚人。


在《日本陸軍聯隊總覽》介紹日軍第101師團第149聯隊時說道,該聯隊在武漢會戰中死傷1080人。可以推算出第101師團在武漢會戰中死傷應該在5000人左右。

第106師團在廬山山脈作戰、在萬家嶺戰鬥中遭到中國軍隊的重創,其傷亡遠高於日軍第101師團。按照《熊本兵團戰史》記載,第106師團戰死3321人、戰傷4085人、戰病9905人、合計17311人。


第9師團按照《鯖江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史》《富山聯隊史》記載,武漢會戰第9師團死1102人、傷2895人、合計傷亡3997人,損失遠遠不如淞滬會戰。


而另一支部隊波田支隊,根據戰報、戰史提到的傷亡數匯總如下:



如果算上瑞昌戰役的損失,日軍波田支隊傷亡應該在4000人左右,其中戰死人數1500餘人。


這樣算下來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約3.5萬人,如果算上第27師團和軍直屬部隊損失,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人數應在4萬—4.5萬人之間。


下面這份日軍第11軍從1938年到1940年歷次作戰的傷亡調查表,又提供了另一份有意思的數據——武漢會戰日軍戰病人數很多,僅第11軍就戰病10萬餘人。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的部分人員損失情況統計


戰病人員,很可能與當時的武漢高溫有關。武漢會戰是典型的「高溫下的戰役」,在這場戰役所經歷的6-10這四個月的時間裡,正好是有著「火爐」之稱的武漢地區氣溫最高的時節,戰場上超過四十攝氏度的高溫酷暑給予了剛剛從中原戰場抽身而出,未來得及變換裝具的侵華日軍以巨大的殺傷。


佔據漢口之後的日軍軍官,從其軍服來看依舊是春秋裝束


根據日方資料,會戰中因高溫而造成的日軍減員甚至要超過其與中國軍隊交火而造成戰鬥傷亡。



綜合來看,整個武漢會戰中,日軍華中派遣軍總傷亡應該在5.5萬-7萬人之間,同時還有10多萬戰病人員。而日本自己的《戰史叢書》和當時的軍一級的傷亡調查表顯然對傷亡損失有所隱瞞。


全中國都動了


損失慘重的日軍,並沒有因攻佔了武漢而大為得意。其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哀嘆:攻佔武漢傷亡甚重,日軍士氣大大低落,日俘有問必答,不少人還供出日軍的編製、位置、指揮官姓名等。


正如武漢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陳麗芳所說,武漢會戰雖告結束,但日本一舉摧毀中國抵抗力量的企圖不僅沒有實現,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也達到空前程度。中國軍隊實現了阻敵西進,以時間換空間,固守重慶大後方的預期目標。


抗戰時駐華的美國記者白修德,曾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寫道:「1937年至1938年的冬天,中國發生了奇蹟……空前未有的最完全的團結精神,在漢口存在了好幾個月。其時曾在武漢呆過的人,從沒有能夠精確地說明這武漢精神是怎麼回事。全中國都動了……」

以武漢的重要戰略地位來說,保衛武漢意味著保衛全中國。武漢會戰中,中華民族空前的萬眾一心、國共兩黨坦誠合作、軍民攜手慷慨赴死的偉大精神都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許多國際人士大為感動,並因此將其歸納為武漢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館 的精彩文章:

80年代 廖承志給蔣經國的一封和談信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