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兩個以死殉國的北洋艦隊忠將,一個死無葬身之地,一個卻受萬人景仰

這兩個以死殉國的北洋艦隊忠將,一個死無葬身之地,一個卻受萬人景仰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的歷史都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堂堂天朝上國——大清竟然被同時亞洲撮爾小國日本打敗了,日本從此邁進了近代列強的行列,而中國不僅遭受割地賠款,北洋艦隊的覆滅,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中國近代化過程也被打斷。這場戰爭更是對中國人心理上產生了嚴重打擊,被歐美人打敗了也就算了,竟被同為黃種人的日本大敗。

在這場戰爭中,北洋艦隊很多將士面對日軍的猛烈攻擊,毫不退縮,英勇抗敵,甚至以死明志,與艦共存亡,展現了高度的愛國之情。同是以死殉國,但是他們死後的待遇卻天壤之別。在這些戰死的北洋艦隊將領中,最為我們所熟知就是鄧世昌了。鄧世昌有強烈的愛國之心,經常和部下說道,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他治軍嚴格,獲得部下尊敬和喜愛。在甲午戰爭中他擔任「致遠」艦管帶,與日軍作戰,炮彈連中日艦。在海戰中,鄧世昌主動升起自己艦上旗子,吸引敵軍軍艦,致使「致遠艦」遭受重創。在危難時刻,鄧世昌鼓舞全艦官兵,說道,大丈夫要死得其所,臨死前也要拉上小日本的軍艦一起,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軍旗艦「吉野號」,向其開炮,嚇得日軍猛烈攻擊致遠艦。致遠艦遭到日軍魚雷爆炸,鄧世昌與全艦官兵一起殉國。

鄧世昌英勇戰死後,光緒帝垂淚寫了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不僅如此清政府還賜給鄧母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鄧世昌這位民族英雄一直為後人所紀念。

丁汝昌是北洋艦隊海軍提督,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也曾經指揮過北洋艦隊對日作戰。在黃海海戰中,雖然丁汝昌被炮火所傷,但是一直在甲板上鼓舞士氣。此戰後日軍控制制海權,北洋艦隊進入威海衛港內。當時丁汝昌面臨的形勢很危急,海上有日軍軍艦,而且日軍也不斷從從山東登錄,兩邊夾擊。清政府和李鴻章之間的命令,讓丁汝昌左右為難,致使丁汝昌原地等待救援。當時,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遞送勸降書,丁汝昌不為所動,決心死戰到底,當日,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並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日軍進攻威海衛,丁汝昌英勇還擊,但是日軍炮火猛烈,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丁汝昌困守劉公島、內無彈藥,外無援兵,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最後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丁汝昌服鴉片自殺,以死殉國。

丁汝昌死後,其部下盜用他的名義與日軍簽訂《威海降約》。清政府將北洋水師失利責怪與丁汝昌身上,光緒下旨「籍沒家產」,將丁汝昌的棺柩加三道銅箍捆鎖,以是戴罪,用磚封在其原籍村頭,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國元年(1912年),靈柩始歸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

同為北洋艦隊將領,丁汝昌雖然在指揮作戰中存在失誤,面對清政府和李鴻章兩人命令猶豫不決,以至於貽誤戰機,使北洋艦隊遭受損失,但是丁汝昌並沒有投降日軍,而是以死殉國,展現了一個軍人該有的氣質。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同樣是開國之君,為何說朱元璋得位最正?原因不簡單
都說愛屋及烏,努爾哈赤如此寵愛阿巴亥,為何不讓其子多爾袞繼位?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