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

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

原標題: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


元末,在風起雲湧的農民義軍中,淮西紅巾軍朱元璋依靠一大批優秀武將文人,北掃朽元,力挫群雄,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諸多文人謀士中,尤受朱元璋器重的是足智多謀的劉基。


一、 蟄伏青田,待勢而飛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出生在浙江青田縣(今漸江文成縣)一個世代書香的地主家庭里,其父劉爚(yue)當過遂昌教諭。劉基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穎,「人未見其執經誦讀而默識無遺」,「凡天文兵法諸書,過目洞識其要」,因此頗為時人稱頌。劉基二十三歲中進士,二十六歲授江西高安縣丞,雖然他為官「以廉節著名,發奸擿伏不避強御,為政嚴而又惠」,但卻不為豪右所容,不久即遭遣斥,他感概:「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貪婪而不貞」,「進欲陳而無階兮,退欲往而無路。」(劉基《吊泰不華元帥賦》)終於在1357年棄官歸隱青田。


1359年,朱元璋東征浙江,命人帶重金邀聘劉基出山。起初,嘗仕途坎坷的劉基不願出山,不過他也看到在當今群雄割據的亂世,只有朱元璋雄才大略,能成大業。所以當處州總制孫炎奉命再三邀清時,劉基便不再猶豫,於1360年3月懷著勃勃雄心離開青田到建康(今南京市)。這年劉基五十歲。


劉基一到建康,朱元璋馬上召見,「從容與論經史及咨以時事(《明史紀事本末·平定東南》),劉基也即呈上《時務十八策》,分析內外形勢,詳陳滅元興邦的大計方略。朱元璋大喜過望,相見恨晚,待以上賓禮,「留帷屋,預機密謀議」,尊稱他為「老先生」。朱元璋的信任使劉基得償為國為民效力的夙願,於是他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征東平四,逐鹿中原中原,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傳說中的劉伯溫是位深諳陰陽八卦,能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的奇人,一部《燒餅歌》更彰顯劉伯溫神機妙算,洞悉未來,這是把他神話了。但劉基確實知識淵博,除熟知知經史詩文外,對兵法韜略,天文地理都有相當研究,且為人深謀遠慮,有膽有識,所以歸依朱元障不久,便成了他智囊中的核心人物。



二、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劉基到建康時,正是朱元璋爭取發展的一個關鍵時刻。朱元璋起兵後,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揮軍南進,一路下滁州,取太平,占建康,攻浙江,軍事力量有了很大發展。但在政治上,他依然奉小明王韓林兒為王,受他的封爵,用龍鳳年號。當朱元璋在南京遙拜小明王行正旦慶賀禮時,劉基不拜。朱元璋問他原因,劉基說:「彼牧豎耳,奉之何為!」劉基認為,在群雄四起之際,要成大業就必須擺脫別人牽制,完全自主獨立。朱元璋聽後大為感悟。後來朱元璋終於殺了韓林兒,應該說這是劉基長期影響的結果。


軍事上,劉基對朱元璋有更大的貢獻。1360年5月,陳友諒率兵南下,準備聯合張士誠東西夾擊朱元璋,一時形勢危急緊追,有人主降,有人提議退守鐘山,有的主張決一死戰,朱元璋召問剛來不久的劉基。劉基認為成帝王之業在此一舉,不可降,只可戰。並設計誘敵深入,伏兵襲取,果然獲勝,鞏固了建康這塊基地。陳友諒、張上誠一直是朱元璋的兩個勁敵,他們一個據湖廣,扼長江上流,一個霸蘇杭,占江南富庶之地,對朱元璋形成夾擊之勢,成脅很大。朱元璋決定主動出擊,打破包圍。有人主張先打張士誠,認為張處得近,力量也弱,容易取勝,而江南地區物產豐富,攻佔後有利軍需。劉基相反,主張先打陳友諒,他說:「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明史·劉基傳》)這的確是一個正確的戰略方針。朱元璋摒棄眾議,採納劉基計策,先征陳友諒。張士誠果然不敢妄動,朱元璋得以集中兵力,在1363年7月與陳友決戰於鄱陽湖。劉基侍朱元璋身邊,參與軍事,「時湖中相持,三日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扼之」,將陳軍分割,截斷江湖交通,不久,陳友諒敗亡。西征既勝,朱元璋立即揮戈東進,「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

劉基還是一位傑出的戰術家,每遇戰事都能出奇計取勝。朱元璋初征陳友諒,曾先率兵攻安慶,一時未能下,劉基知安慶有重兵防守,陳友諒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然空虛,便建議棄安慶揮兵直搗江州。不出所料,陳以為神兵自天而下,手足無措,連夜挈妻攜子棄江州逃往武昌。


劉基運等帷幄,每謀必中,同僚嘆佩,朱元璋任之更篤,將他比作張良,每遇重要事情,總要與劉基「屏人密語移時」,劉基也以此為不世之遇,悉心輔佐,知無不言。



三、 治世能臣,朝廷肱骨


朱元璋稱帝之後,又向劉基問治世之道。劉基說:「生民之道,在於寬仁」,「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現在「當使紀綱振肅,而後惠政可施也」。劉基用傳統的儒家思想作為治世的理論基礎,這在當時是恰當的。他認為治世應該德刑並用而以德治為主,首先是反對暴虐兇殘,對百姓要有仁愛之心;同時也要嚴明法紀,有法必依,執法務嚴,使人有所畏懼,以建立必要的封建秋序。他認為德治的關鍵是人,應選用優秀人才,他主張「量能以任之,揣力以勞之」,「惟其賢,不鄙其側陋」。劉基這些理論和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功。為振肅綱紀,1367年劉基奏請立法定製,朱元璋從之,不久編纂成律令,是洪武三十年所頒《大明律》的基礎。劉基還根據當時「民困必須蘇、用兵不能少」的需要,取古時軍屯法和府兵制之長處,創立了軍衛法,即在全國各地設立衛所,常駐軍隊,土卒平時屯墾,戰時從征,調編任將一律歸朝延掌管,旨在減輕百姓負擔、安定地方、增加兵源、集中兵權。這一制度對朱元璋統一疆域、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劉基任御史中丞後,令各御史大膽揭發官員違綱亂紀,貪贓枉法事,無論官職高低,一律依法懲辦。丞相李善長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犯貪縱罪,案發後李善長多次向劉基說情,要求寬容,劉基不講情面,乘公執法,將李彬處死,在朝野引起了震動。劉基的正直剛毅,連朱元璋也欽佩,他說當時滿朝都是朋黨,只有劉伯溫一個不從,一世是個好人。


四、 舉賢薦能,任人唯賢


劉基在舉賢薦能,幫助朝廷選用人材方面,尤堪稱到。朱元璋欲罷免李善長丞相職務,徵求劉基看法。劉基認為「國之大事,莫大乎置相」,儘管知道李善長因李彬之事銜恨自己,依然認為「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不應易換,他說,換相「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明史·劉基傳》)。後來李善長罷相,朱元璋欲以楊憲繼之。劉基與楊憲私交甚好,但他不贊成楊憲為相,對朱元璋說:「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禮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基說:「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劉基認為更不行,他說好比駕車,胡惟庸非但駕不好,恐怕連轅木都會被他毀壞。朱元璋要劉基自已當,劉基連忙說:「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唯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朱元璋未聽勸告,還是選用楊、汪、胡三人為相,結果誠如劉基所料,都出了問題。劉基薦相材,不以惡已者為惡,不以好己者為好,曲直分明,乘公無私,堪稱佳話。


五、歸田致仕,難逃宵小


劉基為朱元璋立下大功,官至御史中兼太史令,太子費善大夫,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1370年又封誠意伯。但作為一個見識廣遠、足智多謀的人,劉基想從官場及早抽身,激流勇退,回鄉隱居。他知道自己得罪了很多人,包括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派。因此多次上書請求告老回鄉。1371年獲准致仕。劉基回鄉後,謝絕一切官府往來,每日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但他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胡惟庸的陷害。胡挾劉基不舉他當宰相之嫌,指使黨羽誣陷他與民爭奪一塊「有王氣」的基地,圖謀不軌。1373年被奪俸祿,還被迫入京請罪。劉基在京積憂成疾,幾不能起。1375年3月被送回鄉里,居一月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劉基死後不久,胡惟庸案發。朱元璋追思劉基生前所言,懊悔不已。1390年,朱元璋頒誥,令劉基子孫世襲誠意伯爵祿。劉基雖然沒有當過朝廷第一文臣,但他德才兼備,功勛卓著,贏得了後人的追念和尊敬,明武宗稱他「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應不失為公正之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吃栗子的張老師 的精彩文章:

TAG:愛吃栗子的張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