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應用散劑破解中藥「良藥苦口」的思考

應用散劑破解中藥「良藥苦口」的思考

苦澀不適的口感已成為阻礙中醫藥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散劑具有湯劑隨證加減的靈活性及良好的臨床療效。此外,散劑用量少,服用方便,能極大消除湯劑苦澀口感。隨著中藥超微粉與粒子設計等技術的應用,將有力地推動散劑品質提升,使得散劑有可能破解中藥良藥苦口之瓶頸。

苦澀不適的口感是人們對於內服中藥尤其是湯劑的直觀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臨床應用。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中醫藥迎來了發展的良好契機,促進了中醫藥現代化進程。然而中藥湯劑的口感問題依然未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學術界對此關注度遠遠不足,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醫生對患者服藥感受的忽視。即便辨證再準確,處方再精當,如若患者無法服藥也不能治療疾病,特別是一些年幼或慢性病需要長期服用湯劑的患者。中藥良藥苦口的問題應該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更事關中醫藥的發展。患者在服用湯劑時除了添加掩味或矯味劑外,是否還有對策?基於此,本文探討散劑破解中藥良藥苦口之策。

中藥內服四大傳統劑型包括湯、散、丸、膏劑。其中,丸、膏劑雖服用方便,但製作過程需要添加粘合劑或其他基質,不便加減,臨床實用性受限。散劑是將藥物粉碎並混合均勻後,使用溫開水送服,具有用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較快的優點。散劑與湯劑相似,製作流程相對簡單,便於臨證加減。

1 散劑運用歷史悠久

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中即載有散劑。如《素問·病能論》:「以澤瀉、術各十分、糜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成書於東漢的《傷寒雜病論》最先為散劑定名,共有五苓散、四逆散、當歸芍藥散、百合滑石散、茵陳五苓散等三十餘首內服散劑,多以米湯、溫開水或酒送服。如五苓散方後云:「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其中白飲即米湯。散劑也可如湯劑煎煮後服用,無需去滓。《傷寒論》中四逆散方後加減有云:「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煮散成湯,使得散劑應用更為靈活。但是散劑需要人工研磨,費時費力,同時散劑吸濕性強,易變質的特性使得其無法長期貯存,大大限制了散劑的應用。至宋代初,葯源緊缺,為節約藥材散劑得到迅速發展。由於臨床療效肯定,製劑工藝成熟,加之政府高度重視,散劑逐漸在宋代發展至鼎盛 。正如宋·沈括《夢溪筆談》中所言:「近世用湯者殊少,應湯皆用煮散」。此時期由政府官方主持編撰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載方788首,而煮散即有239首。

千百年來中藥散劑的應用積累了豐富經驗。大多數中藥散劑的用量範圍與湯劑一致,如赤芍、龍膽草、馬勃、防風、蒼耳子、牛蒡子、蟬蛻等;還有一些散劑用量少於湯劑,以貴重、藥性峻猛或貝石類中藥為主(表1);另有一些中藥宜入散劑不入湯劑,以貴重或藥性峻猛中藥多見(表2)。

2 散劑療效不差於湯劑散劑

雖用量少於湯劑,但療效並不差於湯劑。正如近代學者章太炎先生所評散劑比之湯劑:「故量雖輕,而效幾相若,此其用之巧也」。許多學者也進行了散劑藥效研究。車祥晴等比較了白虎湯湯劑與煮散劑抗炎作用,發現煮散劑組抗炎效果與湯劑組相同而用量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鄒本良等[9]使用逍遙散湯劑和散劑治療肝鬱脾虛證,發現散劑在改善中醫癥狀積分及便溏不爽癥狀方面療效優於湯劑。王俊麗等通過對鈴子散藥效學研究發現,該方散劑鎮痛效果優於湯劑。孫彩霞等檢測五苓散改散為湯化學成分差異,發現會造成藥物主要活性成分丟失。熊平等比較左金丸水煎劑和散劑抗大鼠胃潰瘍作用,發現左金丸散劑抗大鼠胃潰瘍效果優於水煎劑。吳茱萸與黃連的水煎液中,黃連中小檗鹼與吳茱萸中黃酮類化合物的溶出率降低,加之水煎劑在胃腸道內排空快,局部持效時間短;散劑在胃腸道排空時間則相對較長, 藥物細粉易吸附於胃腸黏膜,胃受損黏膜和黏膜下組織可較長時間處於高濃度藥液中,局部作用持久,顯示了散劑的治療優勢。

3 散劑口感優勢

相較湯劑,散劑在口感上的優勢主要得益於其用量小。散劑的「前身」也是湯劑使用的飲片,經炮製的飲片進一步加工後成末為散,中藥粉碎後表面積顯著增大, 有效成分更易於析出,因此散劑用量較湯劑明顯減少。蔡光先等收集宋代至清代《惠民和劑局方》、《太平聖惠方》、《證治準繩》、《景岳全書》等40 余部重要醫籍中的400 余個處方,對其中28 味常用中藥飲片湯劑與散劑用量進行對比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在散劑中用量明顯減少,約為湯劑用量的1/ 3~1/5。表1中也可以看到同一味中藥湯劑用量最高可達散劑20倍,平均約為4.1倍。《傷寒雜病論》中所載散劑一次用量少則「半錢匕」,多則「一方寸匕」,「一方寸匕」約為今1~2 g。較小用量可有效緩解苦澀口感,在輔以少量蜂蜜、糖水等送服後可進一步改善口感。因此,散劑避免了服用苦澀湯劑的痛苦,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用藥順應性。

4 現代散劑發展

20 世紀90 年代隨著中藥加工領域超微粉體技術的引入,產生了超微飲片,進一步推動了中藥散劑的臨床應用。超微飲片是在不改變化學結構的情況下,以藥材細胞破壁為目的,飲片經粉碎成超微粉(藥材粒徑

近年來新興的中藥粒子設計技術是在超微粉碎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藥粉碎後,比表面積加大了粉體的表面自由能,使粉體極易自動團聚,從而分散不均,質量不穩定。粒子設計技術是根據粉體的理化性質,在微觀層面對粉體進行結構設計和功能設計,從而提高粉體使用性能的一項技術。中藥粒子設計技術可通過控制藥物的粉碎順序,利用不同藥物粉體互相分散、包裹而形成特定的結構與功能。通過這一技術的導入,可以解決傳統粉體因混亂無序而導致的分散不均、穩定性差等問題,從而實現中藥製劑均勻分散、穩定可控的目的。此外,通過中藥殼粒子或最外層複合粒子的選擇,還可以令散劑呈現不同氣味,如將甘草粒子排列在最外層,則粉體味道較甜;將苦味或澀味藥物粒子排列在內層,則能有效改善散劑口感。通過中藥粒子設計技術,還能有效保護揮發性成分,改善難溶性成分的溶出度,降低粉體的吸潮性。在醫院內配備自動化膠囊機,臨證處方後混合藥粉並以膠囊封裝,可進一步改善口感。 當然,中藥超微粉與粒子設計等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還需要在臨床療效的恆定、加工設備選型與改進、工藝流程規範與控制以及用量確定等諸多方面進行大量研究。

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免煎顆粒劑,可以依據臨床病證靈活加減,質量穩定,效果肯定,便於攜帶,服用方便,在臨床應用中佔據了一定的市場。目前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也廣為使用,國際市場的爭奪硝煙漸起。但此類中藥顆粒劑需要加入一定量的開水成為湯劑服用,依然無法避免苦口的問題,有的劑量較大的顆粒劑沖服時不易溶解,有沉澱,口感甚至較煎劑更差。而且此配方顆粒中只含原飲片的部分而非全部成分,是否對不同病症的原有藥效仍然都保留,還有待更為廣泛與嚴格的臨床驗證。

本文著眼散劑破解中藥苦口之弊,希望引起學術界重視,共同尋求破解中藥苦口之良策。這需要臨床與基礎研究緊密配合,也需要多學科協同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