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南武備:明清苗亂戰爭中的苗人武士(1459-1797)

西南武備:明清苗亂戰爭中的苗人武士(1459-1797)

原標題:西南武備:明清苗亂戰爭中的苗人武士(1459-1797)



自15世紀以來,中原王朝隨內卷化危機的加深轉而不斷拓殖西南邊疆,其與西南諸原住民的衝突也加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苗人是對中原王朝的拓殖反應最為激烈的西南原住民之一,有史可考從1459年到1797年的300餘年時間裡,苗人發起大大小小的反抗活動數以百計,戰火燃遍滇、黔、湘、鄂、川、桂六省,參與者上至朝廷「撫恤有加」的土司下至「茹毛飲血」的蠻苗皆有之。本文將從尚武傳統、軍事組織、士兵訓練、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隊通訊等多個方面入手,全面介紹這一時期的苗人武裝。


尚武傳統


1


▲苗疆是勇士和不法之徒的搖籃


蠻之所以謂蠻,無非窮山惡水。明清時期,絕大多數苗人都居住在農耕難興、教化弗能的高山峻岭溪澗峒洞之中,各種豺狼虎豹毒蛇瘴氣層出不窮,攔路搶劫、部落仇殺蔚然成風,揭竿而起、天兵進剿有如家常便飯,這片天地素來勇士和不法之徒的溫床,懦夫和弱者的地獄。客觀世界的殘酷形成了苗人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即英雄崇拜,這種崇拜英雄的心理特徵在苗人的社會實踐中轉化成一種崇力尚武的傳統。


受這種尚武傳統影響,苗人大抵輕生樂斗,使得好一手槍矛鐮弩技。


苗疆武器製造業發達,尤擅長鍛鐵為劍揉木為弩。戰爭年代自不消說,承平年間苗人男子出入亦全副武裝如臨大敵:「貴州黑苗,性悍好鬥,頭插白翎,出入必攜葯弩、標槍、環刀」;「湖南永順苗性悍野,貪而多疑,蓄髮垂鬢,兩耳帶圈,出入佩刀攜槍,祀鬼,刻主為契,少不合即行劫殺」;「貴州九股蠻,健者結束(訓練),尚能左執木牌,右持標杆,口銜利刃,捷走如飛。」上述記載出自《貴州通志》和《永順縣誌》,雖略有誇張,但足以勾勒出一群果勇慣戰的苗人武士的模樣。



▲苗人獵虎圖


需要勇氣時,苗人武士從不會令人失望。苗人全民皆兵,遇到突發的戰事,苗人武士便會自發攜帶武器糧食在他們的「老虎漢」(武士首領)的率領下奔赴戰場。苗人從不害怕戰爭,他們對待敵人有如秋風掃落葉,他們在戰場上,不管白天還是黑夜,他們都會使盡全部手段殺死敵人,就像對付那些食人傷畜毀苗的害獸一樣。


苗人的勇猛善戰讓中原王朝頭痛不已,也被中原王朝所利用,比如明朝的抗倭戰爭、援遼戰爭、平播戰爭都有苗人武士的身影。


▲乾嘉苗亂繪畫


軍事組織


2



▲乾嘉苗亂繪圖


五指握緊的拳頭要比分開的五根手指有力。在戰場上,個人武勇要讓位於協同作戰,10個同生共死的勇士勝過1千各自為戰的烏合之眾。苗人土司和老虎漢們為了集中運用他們手中桀驁不馴的苗人武士,設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軍事組織——營旗制。營和旗都是苗人武裝獨立的軍事組織,兩者互不統屬,設立原則亦不同。總的來說,營是按照士兵數量的多寡來設置的,而旗的數量是根據地域來設置的。營和旗的數目多寡則取決於各地土司和首領的勢力強弱,強則如播州楊軍勢上萬朝廷忌憚,弱則1千幾百邊將敢構陷之。


組成營的最基本單位為甲,每甲25人,設1甲長御之。4甲合為1哨,1哨有100人,設哨長和協哨各1人督之。4哨合為1營,1營有400人,設營總和參謀各1人管之。3營合為1鎮,1鎮有1200人,設裨將軍1人把總數員轄之。2鎮合為1軍,設參將或守備1人統之。



▲出入帶刃的苗人武士


旗是一種寓兵於民、軍政合一的軍事組織,但凡土司或首領境內的男丁都要編入旗內,旗內健兒經挑選輸入營軍,其餘旗丁伺機待命。

軍隊訓練


3


沒有哪一支輝煌偉大的軍隊不源自艱苦卓絕日常訓練。固然苗人武士參與大規模軍事戰鬥前,他們就已經擁有了與生俱來的體魄和膽氣,和豐富的武器使用經驗。但戰爭終歸於戰爭,它不同於狩獵採集、部落仇殺、攔路搶劫等苗人武士的日常生活。土司和老虎漢們會針對部下的習性,制定一套訓練方法,以期苗人武士能夠在戰場上迸發出更強大的力量。


下面以永順土司為例:


「史載永順司治西2里許,有校場坪,土人常於此處演武。又西北5里許,有搏射坪。又北五里有射圃,地勢均廣敞,土人每於此搏射。



▲苗人訓練圖


校場坪是一塊約為1千米多長的天然草坪,永順當地又稱它為「跑馬坪「。搏射坪是一塊船形地,兩頭窄中間長,目測有數千米長,周邊群山矗立,群山中央有一堡名曰」觀亭堡「。射圃位於緊鄰永順治所的靈溪河西岸,其長約2長米。


從訓練場位置和名稱來看,我們可以推斷出土司對苗人武士訓練的特點和項目。


第一、練兵地點多在開闊地帶,土司居高臨下,對各部的排兵布陣和戰力強弱可以一目了然,有利於從整體上指揮調動

第二、練兵地點也有選在山高林密的地方,便於武士熟悉本地地形,可以很好地進行本土作戰。


第三、土兵的訓練項目除了協同作戰的密集陣外,還有射擊、近距離搏殺、體能等。



▲別打了,先吃飯吧


武器裝備


4


在冷熱兵器交接的時代,武器裝備決定了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苗刀如圖


A·苗人武士的近戰武器:刀和槍是苗人武士最主要的近戰格鬥武器,其中又以刀最為出名。苗人武士所使用的刀稱苗刀,又稱殺牛刀、環刀。刀長兩三尺,寬約1寸五六分,刀柄為木製,刀口頗為鋒利,削鐵如泥來形容它並不為過。苗刀鍛成之日需斬牛首來試刀,有記載」牛行刀落,牛首落其軀仍行十幾步「之類的趣聞。槍,即長桿標槍,可投可刺。槍桿材質為竹或木,槍簇極為精銳。數十步外,塗毒投之人碰頃刻斃命,不塗毒投之中則洞胸穿首。苗人所使用的長桿標槍本系其狩獵武器,中之則生弗中則死,故命中率有保證。


▲弩,火繩槍,標槍


B·苗人武士的遠程投射武器:弓、弩、火繩槍、標槍。標槍和弓不復累敘。弩,是苗人武士狩獵的工具,運用於戰爭也犀利。西南原住民善使弩古來有之,昔蜀漢就曾將西南弩兵編練成軍,出祁山和魏軍弓手對射不落下風。苗人武士使用的弩弩身毫不遜於英格蘭長弓手所使用的紫杉長弓,射重箭能致遠。其使用的弩箭,箭身多為竹質,箭頭常塗毒,殺傷力驚人。火繩槍是15世紀末傳入中國的外國武器,以高命中率和高殺傷力受到東亞各民族的歡迎,苗人在和官軍的戰鬥中很快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火繩槍的技術。



▲披甲執矛殺狗圖


C·護具。苗甲分木質,棉質,皮質,布質,鐵質物種。關於鐵質的苗甲,成書於乾隆年間的《貴州同志》有明確記載:」頭頂鐵盔,後無遮肩,前有護面兩塊,即鑄成盔,極重。身披鐵鎧,上如背塔,止於乳。下用鐵煉周身,形如圈,籠綴於上。坐則縮,重約三十觔,下以鐵片纏身。



▲張秀眉是苗人


軍事設施


5


▲全副武裝的苗人武士


軍事防禦工程是軍事設施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它既是保衛後方生產基地和交通的堅實屏障,更是準備、發動攻勢的前哨基地。軍事防禦工程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的,另一種人工的。刨去天然的軍事防禦工程,苗人土司和頭領也設置了眾多的人工軍事防禦工程。


無論是人工的抑或是天然的軍事防禦工程,基本都設在土司和頭領轄區連接周邊的要道隘口附近。駐兵在這些地方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轄區境內的人口遷徙流動,也能夠禦敵於門外。


明代播州楊的海龍屯就是歷代苗人軍事防禦工程的翹楚。海龍屯佔地1.59平方公里。居群山之巔,北、東、南三面臨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絕壁,僅東南面一條小道通往山頂。自下而上,依次是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六關依次屹立。



▲海龍屯復原圖


軍事通訊


6


在戰爭中軍事信息的有效及時傳達,是決定戰爭成敗的另一關鍵因素。

苗人武士平日在家耕種狩獵,戰時通過獨特的符號來動員集結。根據戰爭的急緩程度,傳遞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樣。普通的軍情,是竹子里夾著一根雞毛和一尾辣椒。緊急軍情除了竹子夾雞毛和辣椒外,還要加上火繩和枯炭。火繩就是火繩槍的導火索,這種火繩只要足夠長可以點燃後一天一夜不熄滅。軍情就是通過這些小玩意兒傳遍各營各旗、各寨各村、各戶各人。村寨的老虎漢看到信使送來的信物後,會敲鑼打鼓告知自己的人民,而苗人武士在得知軍情後會用最快的速度武裝自己,然後在自己的首領指揮下迅速集結聽調從遣奔赴戰區。


▲正在執行傳遞軍情任務的苗人騎馬信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日節 的精彩文章:

小常識:如何正確區分海豹科和海獅科?

TAG:日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