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馬島戰爭到「上帝之手」:阿根廷在馬島戰敗,四年後在世界盃大勝而歸

從馬島戰爭到「上帝之手」:阿根廷在馬島戰敗,四年後在世界盃大勝而歸

原標題:從馬島戰爭到「上帝之手」:阿根廷在馬島戰敗,四年後在世界盃大勝而歸



無論軍事迷還是歷史控,對馬島戰爭都不會陌生。馬島戰爭,一稱福克蘭戰爭(Falklands War),始於1982年4月,同年6月以阿根廷戰敗告終,但阿根廷人的愛國熱情一直延續到四年後在墨西哥舉行的第13屆世界盃。更為戲劇性的是,阿根廷隊在四分之一決賽里對陣英格蘭隊,以2-1淘汰英格蘭隊殺入四強,最終捧得大力神杯。圖為馬島戰爭。


馬島,全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英國方面則稱之為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1690年,英國船長約翰·斯壯(John Strong)在航海途中發現了該群島,這是文獻記載中人類首次在這片群島上登陸。1764年,一名法國船長在群島的主島上建立了路易港(Port Louis),群島開始有人居住,但該定居點於兩年後被西班牙人佔領並改名。幾經波折之後,群島於1840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其後,那裡曾被捲入一戰和二戰。圖為1982年4月登上了群島的阿根廷士兵。



二戰結束後,時任阿根廷總統的胡安·貝隆宣布對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和阿根廷的關係隨之緊張。80年代初期,阿根廷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來自民間遊行示威的巨大壓力迫使阿根廷政府決定對群島採取軍事行動,以轉移民眾視線。同時,在國際社會上,圍繞群島的主權之爭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關注,不僅有瑞士等國家作為為第三方調停國來加入到外交斡旋中來,還有秘魯總統為和平解決這場爭端而起草了相關方案。圖為馬島戰爭。


秘魯總統起草的和平方案,遭到了阿根廷和英國雙方的拒絕。1982年4月1日,阿根廷方面率先展開軍事行動,攻佔群島的首府等地,英國駐馬島政府於4月4日宣布投降。在英國方面,這意味著分歧已經升級為軍事衝突,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主張英國對阿根廷宣戰,奪回群島。另外,美國雖然在關於群島主權的一系列談判期間宣稱在外交上保持中立,但時任美國總統的羅納德·里根表示美國會「站在英國這邊」。



1982年4月中旬,英國皇家空軍開始進駐位於大西洋中部的空軍基地。4月下旬,馬島戰爭開始,英軍於4月25日擊沉了阿根廷的聖菲號潛艇,並乘勝追擊,攻佔南喬治亞島。隨後,在接下來的空戰和海戰中,雙方戰況極為激烈,阿根廷海軍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軍擊沉,而阿根廷空軍則擊沉了英軍的謝菲爾德號戰艦。同年6月,阿根廷宣布投降,馬島戰爭結束,共有200多名英軍喪生,陣亡的阿根廷士兵則有600多人。圖為抗議的阿根廷民眾。


儘管英國通過馬島戰爭重新控制了群島,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對群島主權的訴求。馬島戰爭的失敗,在阿根廷國內引起了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同時阿根廷和英國的關係直接跌至冰點。1986年,第13屆世界盃在墨西哥舉行,英格蘭隊和阿根廷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狹路相逢」,阿根廷隊在這場比賽里貢獻了兩個堪稱經典的進球,而打入這兩個進球的正是阿根廷「世紀球王」迭戈·馬拉多納。



這兩個進球,被英國一家電視頻道於2002年的「100大運動時刻」(100 Greatest Sporting Moments)節目中選為第六位,分別被簡稱為「上帝之手」和「世紀最佳進球」。「上帝之手」發生於比賽進行到下半場第六分鐘的時候,馬拉多納攻入了首個進球,疑似是手球,而他本人宣稱這一進球是「上帝的手,馬拉多納的頭」(A little of the hand of God, and a little of the head of Maradona)。


而「世紀最佳進球」,則發生在「上帝之手」進球數分鐘之後。馬拉多納在中場附近接到了隊友的傳球後開始從右路一人獨自帶球展開了「長途奔襲」,先後晃過了數名英格蘭隊球員,殺入禁區,還繞過了守門員,一腳射門,令阿根廷隊在第55分鐘時以2-0領先。在這場比賽里,阿根廷以2-1淘汰了英格蘭隊,成為四強之一,最終3-2戰勝當時的西德,奪得世界盃冠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老照片IC 的精彩文章:

TAG:掌上老照片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