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阿富汗,槍口下盛開的藝術之花

阿富汗,槍口下盛開的藝術之花

原標題:阿富汗,槍口下盛開的藝術之花



你不知道的阿富汗


提到阿富汗,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戰亂,近幾十年的戰爭讓阿富汗幾乎成為災難和廢墟的代名詞。


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阿富汗少女」


但歷史上的阿富汗,其實是一場文明的盛宴。


學者們常說,世界上有兩個文明中心,一個是環地中海沿岸,另一個則是中亞阿富汗。


位於東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受到了各種文化的衝擊:


居魯士大帝遠征時將它併入波斯;亞歷山大東征時在這裡建立了希臘化城邦;從印度來的佛教文明也到達了這個地方,並且發展出新的樣貌……


在這些文明的交融中,阿富汗產生了什麼特殊的藝術形式呢?



巴米揚大佛


這就不得不提著名的巴米揚大佛。


原因要從巴米揚的地理位置說起。

巴米揚正好位於興都庫什山的一個山脈當中,阿富汗南部主要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北部主要是受希臘伊朗文化的影響。這樣,巴米揚就融合了兩個地區的文化特色。



回到大佛本身,其實我們對巴米揚大佛並不陌生。


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就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地描述:


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寶飾煥爛。東有伽藍,此國先王之所建也。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


大佛有東西兩個,書中記載「高百四五十尺」的立佛,指的是西大佛,而它東面的「釋迦佛立像高百餘尺」,指的是東大佛。



英譯本《大唐西域記》


經過測量,西大佛是55米,大概就是20層樓那麼高,東大佛是38米,比西大佛低一些。


想像一下那個畫面:玄奘在西行途中,一抬頭突然看到一尊20層樓高的大佛,想必當時玄奘的內心是非常震撼和感動的 。


巴米揚西大佛


佛教美術的角度來看,巴米揚大佛分為秣(mò)菟(tú)羅和犍陀羅兩種風格


秣菟羅風格起源於印度,衣著薄透,衣紋呈U型。中國繪畫中「曹衣帶水」的靈感就來源於此。


犍陀羅風格則希臘文化影響,高鼻深目,肌肉感較強。



▲ 左:巴米揚西大佛


右:印度笈多佛像


先來看西大佛,和右圖中的印度笈多佛像一樣,衣服比較薄透,衣紋在肩膀和兩腿中間都呈現U字形,非常有裝飾性。


所以,西大佛實際上是仿造這種笈多秣菟羅風格的佛像來做的。

除了佛像,西大佛的壁畫跟印度的佛教藝術風格也非常接近。


在西大佛殘存的壁畫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飛天菩薩



▲ 西大佛佛龕天井壁畫


從印度到巴米揚再到日本,它們都是鼻樑修長,頭部向身體的另外一側傾斜。就連手勢印、顏色、光影明暗關係處理和暈染技法的運用都是非常接近的。



▲ 左:印度阿旃陀石窟第1窟壁畫


中:巴米揚西大佛佛龕天井壁畫


右: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畫(7世紀末)


再來看陀羅風格的東大佛,從圖中可以看出,東大佛的肌肉感很強,衣紋自由下垂,有重量感。


▲ 左:巴米揚東大佛


右:巴基斯坦犍陀羅佛像


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兩條腿一個是放鬆的一個是緊張的,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一隻腿上。這是一個希臘化藝術的典型特徵,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斷臂維納斯就是這個姿勢。



▲ 斷臂維納斯


不過東大佛天井上的壁畫,有一些跟佛教內容不太相關。


天井正中央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太陽神密特拉這個瑣羅亞斯德教起源於古代波斯地區,也就是中國常說的祆教或者拜火教。



▲ 左:巴米揚東大佛佛龕天井壁畫

右:太陽神白描圖(宮治昭製圖)


為什麼其他宗教的神格會出現在一個釋迦牟尼佛像的天井壁畫上?


這正是阿富汗文化的特點:


多元開放,兼容並包


在東西方文明的雙重衝擊下,阿富汗並沒有被潮流淹沒,它以兼容並包的心態海納百川,接納多元文化。


印度秣菟羅風格的西大佛


希臘犍陀羅風格的東大佛


以及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壁畫


共同構成了巴米揚大佛的藝術特色。


巴米揚之殤


就在人們準備挖掘更多證據,進一步研究這兩座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佛像時,蘇聯入侵了阿富汗,緊接著阿富汗的局勢越來越糟糕,甚至到後來發生了很悲哀的事情。


2001年3月12日,巴米揚東西大佛被塔利班炸毀了,爆炸聲持續了三四天。這兩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大佛被徹底摧毀,僅剩一地殘骸。




▲ 巴米揚大佛被炸毀前後對比圖


這次毀佛行動讓這個飽經戰亂創傷的國家走向深淵……


大佛被毀之後,很多人悲哀地認為好像巴米揚沒有什麼可以研究的了。


但我想說,並不是這樣。


巴米揚包括阿富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內容。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巴米揚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且範圍也擴大到了周邊地區。而這些地區有大量的碉堡、望樓和城塞設施,所以巴米揚的研究也一下子擴大了。



▲ 紅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藍線為緩衝區


甚至後來,考古隊還發現了玄奘記載中的寺院伽藍,它的建造年代比巴米揚大佛還要久遠。在這個寺院旁邊,玄奘記載的長千餘尺的涅槃佛也被發現了。


這種種發現也證明了巴米揚的地下還沉睡著很多未知的內容……


但是這些年,研究巴米揚的老一代專家教授們卻越來越少。


到今年,阿富汗已經陷入戰亂40年了,現在的阿富汗文物保護工作者,即使面臨恐怖襲擊和死亡的威脅,也依舊在堅持保護和研究阿富汗文化。


因為他們明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一旦斷裂,民族就無法傳承。


藝術銘記著國家的過去,也將引領這個國家的未來。


而在絲綢之路的另一端,中國的北京、敦煌、成都等地都成功舉辦了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展覽,緊急接納了這些無處可展、面臨回國危機的阿富汗國寶。


阿富汗是中國的「鄰居」,也曾是繁盛唐王朝的一部分,可以說阿富汗文化和中國文化相互影響,阿富汗考古是中國考古的一部分。


現在,這個展覽來到了鄭州,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走進博物館,關注阿富汗文化,讓這些國寶晚一點回國。


文化沒有國界,阿富汗的文化是人類共有的財富,希望這個曾經古老而坎坷的國家能夠再次閃耀自己文化的光輝。


來源:意外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經翰苑 的精彩文章:

TAG:中經翰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