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萬曆二十多年不上朝為什麼國家卻沒有滅亡?

萬曆二十多年不上朝為什麼國家卻沒有滅亡?

萬曆皇帝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比較奇特的皇帝了。他一共做了48年的皇帝,但是卻又28年沒有上朝,按說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物,28年的消極怠工,那天下還不得出大亂子啊,但是萬曆一朝不但沒有崩潰,反而有了萬曆三大征這樣輝煌的戰績,這其中的一切,其實與國家運行的體制有很大關係。大家應該知道,明太祖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將明初的一些功臣大部分都被屠殺,僅保留了一小部分人,而朱元璋也憑藉此機會,將秦始皇時期開始設立的丞相一職給廢掉了。

明太祖自己可以處理很多案件,但是他的後世子孫可不行啊,所以內閣制度慢慢的就誕生了。內閣制度首先僅僅只是備皇帝諮詢,參議等事,並沒有什麼實權,然而後世子孫有的懶啊,所以內閣的地位慢慢的就變得高了,從原來的五品官到正二品大員,以尚書銜入閣等,內閣,其實決定了明朝這個帝國的命運的好壞。

但是這並不表示內閣就可以壓制皇權了,雖然明朝中葉像張居正等人作為內閣閣首可以壓制皇帝,但是像朝中的大政方針必須有皇帝的批示,所以在內閣逐漸強大的時候,又產生了「票擬」「批紅」的權利。皇權雖然不與相權再發生衝突,但是在明朝,皇權卻是與閣權發生衝突,所以有的皇帝,又將他們的奴僕-太監圈體的地位加以抬升,不僅有司禮監替皇帝行使批紅的權利,而且這些太監還可以進行學習,培養他們的政治素養,更不提還有東西廠的組織,然而這一切都只是皇帝的御下保持平衡之道,既不讓文官勢力太高,又不會使皇權過於衰落。

那麼萬曆朝的現象在這種制度下也就顯得不怎麼奇怪了,內閣首輔票擬,司禮監批紅,國家的重要決策隨即就會通過傳驛發送到大明朝的各個角落。尤其是萬曆朝前期中的內閣首輔是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為馮保,此二人,對於萬曆前期的穩定和經濟繁榮有著很大的作用。而且這其中還離不開萬曆皇帝母親的功勞。

慈聖皇太后有著仁慈寬厚的母愛,萬曆皇帝對她十分尊重,偶爾她會參與政務,輔佐萬曆。馮保,萬曆叫他「大保」,是萬曆皇帝的得力助手,也是他從小到大的一個伴侶。馮保大多時候擔任的是管理監督皇帝生活上的事務的一個角色,比如小皇帝表現不好的時候,他會上報給皇太后。對萬曆影響最大的,是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第一嚴師,張居正做到了極致。在萬曆即位以後,政治上的事多半由張居正和他一起處理,正是這種和諧的君臣關係,帶來了十年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萬曆中興」。

萬曆對張居正形成了極大的依賴感,以至於張居正死後,他無所適從,開始了怠政。這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萬曆怠政二十八年,最大的原因是他對文官集團的徹底失望,因為失望,才奮力抵抗和排斥。明代的文官,大都以謀私利為己任。大多數文官的態度是,只要在大是大非上站對位置,平時收一些小恩小惠,無傷大雅。關鍵是文官集團權力很大。國本之爭,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這以後萬曆再也不與文官集團共事。

那麼,為何這近30年間依然社會穩定,內戰外戰全勝?其實說是怠政,不如說是躲避文官。不上朝是為了眼不見心不煩,相反,萬曆皇帝的不上朝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才會有萬曆三大征的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福清彌勒岩風景區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