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之《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讀書筆記之《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大概在寶貝4個多月的時候被「早教班很有必要上」的理念洗刷了好多天,去與否?哪種合適?什麼樣的好?………一系列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但是牽絆的還有兩個客觀因素,一個是周末的時間安排有衝突,一個是早教班的性價比在自己這裡沒有得到肯定,於是就拖了下來,但還是在搜羅著早教的理念,不是說「最好的教育在家庭嗎」那麼,我能做到的是多少,我能利用和吸收的是多少?愛米可以好好享受在快樂中各方面都好好成長的吸收又有幾成?……好吧,問題不曾間斷。

後來在一個朋友給推薦了一堂關於腦力開發的課,又了解了下作者大J,發現了兩本書,循著課程的足跡,書的質量應該也是OK的,於是在某個購書活動期入了兩本心心念念的大J的育兒書,當然,為解惑為學習,第一本翻開了《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因為孩子的早產及併發症,讓作者著實又再次好好成長了一次,因為康復訓練,外加大J的用心,跟著身邊的老師們學了好多的育兒知識,所以回憶+記錄,分享給大家。這本書斷斷續續讀了有兩三周,慢慢的從中抽取自己比較認可的信息,內化運用,有時候覺得,讀了太多的育兒書,就越來越想在家陪伴妞成長到3歲了。

好了,抽取些大J在書中的分享外加自己的一些感悟聊聊吧,其實也是為了自己能夠時不時回顧回顧,或許還能發現什麼新大陸呢~

書的部分挺多的,畢竟孩子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在陪伴中成長嘛。

大的部分主要有10個。

「第1部分」

幼兒園選擇——雖然妞還有待兩三年的緩衝期,但是每次看社群的幼兒園大討論,看花友們的幼兒園選擇大聲說,看各大公眾號的選園規則123也會被熏陶下,偶爾還要腦補下未來的場景,哈哈。入園前的三件事:一要保證身體和頭腦都要準備好,在我看來主要形成一些好的習慣,遇到問題學會自己思考,因為入園也是第一次獨立,所以自己要可以「照顧好」自己;二要學會為自己負責,這個就主要在父母了,父母需要保證自己不是孩子的貼身傭人,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獨立;三要學會尊重,尊重社會規則,尊重他人、動物、環境等,因為他們要從各人變成社會人。現在的幼兒園需要雙方選擇,因此要選擇孩子喜歡的,畢竟這個環境他要與之共處好久,對於幼兒園的設施可以從「裝扮遊戲」的玩具和體育活動來考察,有早期啟蒙的一些教具,然而最重要的也是很關係的就是老師,老師如果跟孩子的互動是從孩子角度出發,態度正面積極,而且要保持與家庭教育理念一致。幼兒園當以玩為主,在玩中以孩子的興趣為導向學習、探索。

「第2部分」

早期教育——學齡前兒童當給予多元化刺激,要全腦啟蒙,動靜搭配練習,拼圖、玩沙、聽音樂等要有不同的體驗。當孩子感到壓力和害怕時會損害記憶的腦神經,所以要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同理心。4歲前數理邏輯的腦迴路就已經基本定型,因此要做好早期的數學啟蒙,這個好多的早教老師和數學老師也有提及。早期還要注重孩子的營養均衡,多鍛煉,多和人交流,少和機器交流。目前都在掀起親子閱讀的狂潮,這個出發點很好,但是不要悟錯了精華,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是關鍵,教孩子認字也不能被迫用腦,光憑記憶,因為只有主動用腦時,大腦的神經腱才會被點亮,所以首要任務是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最好在玩遊戲中「默默」引入要教與的內容。培養早期的科學思維是為了讓孩子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和解決問題,可以通過玩感官遊戲來引導,通過大人的提問,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和表達。比較和分類是最基礎的早期科學思維能力,也是培養數感的早期啟蒙,其前提的觀察不可少。大人在參與玩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去提問、去引導、使用一些猜測的詞語,這樣在無形中相當於給孩子演示思考問題,提出問題,預測結果,解決問題等的邏輯過程,其實在孫瑞玲的課程中也提到過關於解決問題自己先表述出來,孩子以之為榜樣也會慢慢的學會解決問題的邏輯。不要太注重孩子學會了什麼,更應該注重孩子學會了「怎麼學」,真正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填塞和灌輸,而是從內激發喚醒孩子的動力。元認知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好多學者的實驗台,對於孩子的早期啟蒙,元認知也就是動腦子也是需要啟蒙的:要向孩子展示家長的思考過程,與孩子進行日常互動時需要有意識的聯繫新舊知識,在交流過程中要問一些啟發式的問題,比如「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選擇以玩為主不錯,但是要有玩的有「心機」。用腳手架式教學激發孩子的潛力,孩子學習新技能需要經歷我做你看、我做你幫助、你做我幫助、你做我看的過程,因此在搭腳手架時要注意大人的演示技能要好,在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提示,學會提問,啟發孩子進行反思。孩子是否有潛力,關鍵在於是否具有成長型思維,對於孩子的表揚要側重過程與孩子的努力,讓孩子體驗到失敗,陪孩子一起完成,可以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不輕易放棄,懂得想辦法,犯錯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在於總結經驗和教訓。父母已經經歷了好多,但是對於孩子的提問要重視,這樣才能鼓勵其多觀察多提問多思考,好好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語言啟蒙是基本,也可以鍛煉孩子的開放性思維,親子閱讀就是很好的語言啟蒙,父母的生動講解,慢慢的孩子也會故事的複述,會看圖講故事,會編故事…...

「第3部分」

性格培養——培養孩子的自信,孩子最早接觸的就是吃、玩,在這些日常的生活中,一點小小的成功,一點小情緒都會得到父母的鼓勵和重視,那麼孩子的自信應該差不了,通過引導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適當讓孩子幫助大人做事情。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在哪裡都是需要的,所以足見其重要性,因此在高質量陪伴,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肢體親密接觸。作為母親要把自己的位置坐穩,不能虛設不能負面影響,心理上親密,生理上獨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但是要幫助孩子度過焦慮期,離開時要微笑,告知回來時間,用繪本故事引導,建立告別儀式。

「第4部分」

情商教育——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關鍵因素。自控力的基石是信任,教孩子學會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玩些自控力的遊戲(木頭人、紅燈停綠燈行)讓孩子學會等待。堅毅(grit)的品質甚為重要,可以讓孩子多做好玩的難事來培養,不允許孩子在感覺最高的時候放棄(這個錢兒媽也提到過),因為這樣會影響他們的自信,父母要有策略的幫助孩子進行練習(比如制定計劃)。學會控制情緒,先要認識情緒,給情緒進行客觀的命名(共情),讓孩子可以宣洩情緒,但最好給她提示讓其適當的發泄情緒。

「第5部分」

社交能力——0-18個月是孩子建立牢固的「我」的感念,所以家長不要破壞,強迫其講禮貌等,10個月-3歲:每一個社交衝突都是學習的機會,父母的心大一點,問題放在人生一輩子的時間軸上去看待;2-4歲建立穩定的社交圈並且不斷擴大,父母不能應為擔心而束縛孩子,4歲以後學會放手,做好傾聽者的角色。教會孩子不能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學會自我保護和表達自己的意願,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學會寬恕。教孩子分享,先允許孩子的自私,也許礙於環境或者成人的感受往往讓孩子去分享,但是分享的前提得是自願的,快樂的,因為畢竟權利在他身上。對於怕生的孩子,給予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這過程需要父母參與,父母的師範作用是最好的引導,因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潛移默化中模仿的對象。

「第6部分」

習慣養成——刷牙,可以通過師範、互換角色、讓孩子了解認識、通過繪本引導來形成刷牙的好習慣。1歲半左右可以進行如廁訓練,讓孩子掌握自理能力。入睡,規律作息,就形成生物鐘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入睡前安靜的環境,入睡前的事按順序完成,可以包含第二天的準備。對於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利用卡片式的行程安排來加強。孩子喜歡對細節探索,不能阻值,還需要幫助練習(繪本找不同等),這樣不容易粗心。過早看視頻的危害超多(語言發展延遲、破壞專註力、肥胖、近視、喪失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能力,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缺乏耐心),2歲內最好不接觸,之後要限制時間,如果其他的活動足夠豐富,那麼視頻的需要就自然會減少了。

「第7部分」

親子遊戲——減少玩具,可以是孩子的專註力、想像力、秩序感加強。聲光玩具不可取,開放式玩具優先(橡皮泥、積木、球類等),玩具最好寫實點。陪孩子一起收玩具之後放手讓孩子自己收納玩具。玩遊戲也有講究的,要多元化,運動遊戲(枕頭大戰、障礙爬、鑽隧道等)、操作性遊戲(套圈、拼圖、積木等)、角色扮演、創作力遊戲(畫畫、橡皮泥)、學習類遊戲(繪本)。

性教育啟蒙——寶寶出生就要進行性教育,讓孩子了解私密部位和其他器官一樣是身體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建立隱私和界限,保護自己的隱私尊重他人的隱私,身體是自己的,自己有權決定誰可以碰自己。

「第8部分」

親子溝通——不要默認孩子的水平和大人一樣,要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出發,給孩子簡單有效的指令。長期的批評嘮叨是慢性毒藥,降低孩子對自己的信任,也會阻礙孩子自尊的建立。學會很好的傾聽和理解孩子,不要輕易否定孩子,要接納。對孩子的對不起和我愛你都不可缺少,而且是真誠的。共情要允許發泄情緒、幫助孩子平復、回複發生的事。希望我們都可以用溫柔的力量去改變,而不是用憤怒的力量來遺憾。

「第9部分」

愛與規則——規則要確立,愛也不減少,二者並不矛盾。設定一定的規則是為了養成好的習慣,這樣可以有助於建立安全感,而且規則一旦設定,父母不可輕易妥協,在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畢竟挫折在成長中不可避免。面對孩子的犯錯,用time-in來取代time-out,陪伴、擁抱再談論。有時對於熊孩子的管教,要巧用遊戲力。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問題頻頻,主要是父母的觀察與懂得的太少了,所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換個姿勢,離孩子近一點就是最好的理解與問題的解決,而且父母的言傳身教,榜樣力量很強大。管教但不能讓孩子「聽話」要有自己的主見,畢竟將來要獨立面對社會的種種。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不要事事代勞,也不要催促,有些不好的後果可以適當的承擔,這樣的陪綁才有意義。

「第10部分」

父母成長——育兒先育己,陪伴孩子是父母的二次成長。育兒理念比比皆是,學習不是為了調教是為了與孩子心心溝通的更好一些。面對孩子的種種,好多存在情緒失控的父母,著才是必修的一堂課,要學會理智,不要被情緒左右,尊重孩子的成長,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接受孩子的「輸」,輸得起才能贏得了。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也不一樣,父母都想成為合格的優秀的家長,但不要預設太多的期望值,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我們全力以赴我們父母的職責,即是最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聽C說 的精彩文章:

TAG:A聽C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