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尼西亞竟是荷蘭建立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竟是荷蘭建立的國家

攤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太平洋上諸如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等名稱,許多國家的名稱也都是以「尼西亞」結尾。「尼西亞」在希臘語中代表「島嶼」的意思,印度尼西亞的意思是「印度的諸島嶼」。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印度尼西亞的名字與印度大陸相對應,意指南亞的島嶼。

印度尼西亞是以蘇門答臘島、爪哇島為中心,由17000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人口約2.3億,其中多數為穆斯林。

印度尼西亞幅員遼闊,但陸地部分的國境僅與三個國家相連,分別是馬來西亞、東帝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這些國家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的,其中東帝汶直到2002年才獨立。

在此我們省略遠古時代的歷史,從13世紀到16世紀初開始看起。今天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南部的部分地區,都是由滿者伯夷王國統治,16世紀時開始式微。在這段歷史時期,馬打蘭王國以爪哇島為據點,勢力日益強大,同時國內穆斯林也逐漸增多。但在這個時代,歐洲各國相繼往東南亞發展,他們在過去的滿者伯夷王國領土上到處建立據點。

大航海時代初期,率先進入東南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但到了16世紀,葡萄牙國勢漸趨低迷,印度尼西亞地區逐漸成為荷蘭人的勢力範圍。諷刺的是,印度尼西亞之所以能夠建國,原因在於荷蘭殖民時期整合了該群島地區的分散勢力,因此可謂功不可沒。

17世紀初,荷蘭正式進入這一地區。當時爪哇島西部有一個萬丹王國,是個伊斯蘭教國家。萬丹王國佔領了爪哇島,將原本的首都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並以該地作為據點管理爪哇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該地,改稱為雅加達,此後一直沿用至今。萬丹王國阻止葡萄牙在當地擴張勢力,並將他們驅離(但東帝汶仍屬葡萄牙的勢力範圍)。1623年,萬丹王國在摩鹿加群島與英國開戰,打敗英國後便統治了整個印度尼西亞地區。與此同時,萬丹王國也戰勝馬打蘭王國,成功擴張內陸的勢力範圍。

同一時期,英國的勢力擴及馬來半島。19世紀初,在拿破崙戰爭中法國吞併荷蘭,而英國藉此與法國開戰,也將東南亞各地納入自己的範圍。1814年,荷蘭與英國簽訂《倫敦條約》,約定馬來半島歸英國所有,而荷蘭則分到蘇門答臘島,兩國分別各據一方。

到了1819年,英國殖民地總督萊佛士企圖取得新加坡,此舉導致荷蘭對英國的態度轉趨強硬,但兩國之間仍舊持續對話,1824年簽訂《英荷協議》。此協議明確劃定了荷蘭與英國的統治區域。

1830年,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實施「強制栽培制度」,強制規定當地農民只能種植咖啡、甘蔗及香料等經濟作物,就連農民生產穀物糧食的土地也必須遵守這套制度,此舉使得當地居民生活陷入困頓,農村變得愈來愈貧窮。另一方面,荷蘭利用強制栽培獲取極大的利益,推動了國內的產業革命。

相隔遙遠的群島,民族主義的形成

一般來說,民族主義的形成是一群人以共同的語言為中心,並且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接受相同的文化洗禮產生的意識形態。因此,如果是語言多樣、文化各異且分居於許多大小群島的話,想要建立一個理念相同的國家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世紀,荷蘭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地推行同化政策,將當地人教化成知識分子,再加上實施的強制栽培制度,使當地人心中不滿的情緒急劇攀升,反對殖民體制的勢力也迅速成長。此時,伊斯蘭教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印度尼西亞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開始萌芽,除了以伊斯蘭教為主軸的組織(伊斯蘭聯盟)外,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等團體也在此時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尼雖然被日本統治,但戰爭結束後民族運動的核心人物蘇加諾以「獨立」作為口號發起戰爭,並於1949年終於成功獨立建國。

但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具有多樣文化的地區,想整合成一個政權絕非易事。印度尼西亞採用議會主義作為政治體制,蘇加諾實踐「接受指導的民主主義」,整合國內的各種主義與主張,包括民族主義、宗教與共產主義,採取納沙貢體製作為治國的基本方針。

實際上蘇加諾個人是憑藉軍隊和印尼共產黨取得了政治上的平衡,以此來統治印度尼西亞的,到1965年以後,這股均衡勢力被打破,他也隨之失去了權力。

蘇加諾掌權時期,可以說是亞洲民族主義的寵兒。1955年,他召集亞洲與非洲等新興國家的領導人齊聚一堂,舉辦了第一次亞非國家峰會。蘇加諾任內除了解決國內問題外,還吞併了西巴布亞,並且針對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一事,打著英國殖民主義的旗幟入侵對方。1965年,印度尼西亞一度退出聯合國。

「華人」與「華僑」的不同

提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就不能忽略同為「華人」的中國人。2015年過世的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也是華人。

「華人」和「華僑」雖然都是中國人,但在法理上的立場並不相同。「華僑」是擁有中國國籍但在海外工作的人,他們本身還保有中國國籍。相對的,在另一個國家定居、成為該國「國民」的中國人,則稱為華人。

或者可以說,華人是一群飽受歷史滄桑的人。19世紀,奴隸買賣與奴隸制度的時代已經結束,西方世界的白人不再強行販賣黑人。但這個時期世界各國都在推動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各國以「契約移民」的形式讓印度人或中國人遠渡重洋來到其他國家,藉以取代黑人來填補缺少的勞動力。這種形式的移民也稱為「苦力貿易」,不少中國人在此時移居到東南亞。在這樣的形勢下,19世紀初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並未徹底開發,因此人口稀少,許多中國人以各種形式移居至此。

關於馬來西亞獨立的過程,後面的章節會詳細介紹,這裡只提及馬來西亞認為新加坡應該是屬於自己的領土,但馬來西亞國內大多為馬來人,而新加坡則是華人人口佔壓倒性的多數,因此新加坡得以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擁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能力,國內街道整潔美觀,國民守法有禮,這些都是這個國家顯著的特色。然而,上述這些事實的背後,還有另一個現實,那就是新加坡不允許國民批評政府,市面上也少有與思想有關的書籍,而且教育方針只注重經濟、效率優先。

於是,一些新興國家的領導者紛紛效仿新加坡,實施強權統治,這種政治風格被稱為「開發獨裁」,印度尼西亞及馬來亞西就是這一類型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是「版圖遼闊的島嶼國家」,而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兩個性質各異的國家,並存在同一個地區,形成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印度尼西亞的民族主義以及國內文化的多樣性,應該如何協調並達成共識,著實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文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華文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