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文| 少女N

印度女權電影似乎正在成為國內大銀幕上的一陣潮流,繼《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之後,又一部展現印度女性生存現狀的電影《廁所英雄》在國內上映。

《廁所英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女主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和丈夫一起發起了一場「廁所運動」。如果再算上下半年將在國內上映的《護墊俠》,印度女權電影已經成了內地大銀幕的一抹亮色,颳起了一陣「印度女權」風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女權主義(Feminism)又稱女性主義,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了,從上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婦女解放運動,到如今好萊塢愈演愈烈的#MeToo#浪潮,女性在爭取平權這件事上從來沒有鬆懈過。

不過,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歷史、宗教等社會狀況的不同,各國的女性地位也不同,由此衍生的女性主義電影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印度女權電影:從夾縫中開出的花

印度由於長期的宗教信仰、政治歷史等原因,印度女性地位普遍低下,更像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印度被旅遊雜誌Lonely Planet認為是「最不適宜女性居住地區」,被調查機構評為「對於女性來說全球危險程度第四高的國家」,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強姦案頻發,婚姻不自由,女性也無法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印度的女權電影主題更加直接和「生猛」,關注的也都是女性最基本的生存權利。

去年「爆款」電影《摔跤吧!爸爸》在高票房高口碑之外,也沒少遭到質疑,其中被討論最多的就是父親是否有權強迫女兒去摔跤。在不少中國人看來,父親的做法非常的不女權,甚至有些「直男癌」。女兒應該根據自己的意志和愛好選擇人生方向,而不是繼承父親的願望。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導演在片中借新娘之口點出了大部分印度農村少女的命運:如果她們不去摔跤,那麼很快就會在父母的安排下,和一個未曾謀面的男性,相夫教子的度過餘生了。

受宗教文化等影響,在印度的農村地區曾普遍存在著童婚現象。根據2006年印度一項調查顯示,有22.6%的女性16歲以下結婚,44.5%的女性16-17歲之間結婚。而且包辦婚姻,這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中國寫進《婚姻法》明確禁止的婚姻形式,在現今的印度卻依然盛行著。有74%的印度人認為「包辦婚姻」要優於自由戀愛,即便是大城市的年輕人也不得不受制於種姓制度,無法自由戀愛。

這樣看來,《摔跤吧!爸爸》中父親這種看似很不女權的行為,反而為女兒們開闢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她們不用因性別歧視而不敢出門,不用每天低聲下氣的伺候公婆,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生活方式。《摔跤吧!爸爸》的原型人物在現實中也都成了世界冠軍,用實力贏得了尊嚴,也收穫了愛情。

再如另一部影片《炙熱》,展現了印度北部村莊女性惡劣的生存狀況:她們因不能生育而遭遇丈夫家暴,被賣給他人做媳婦,無法受到教育,甚至不被允許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只因接觸外界社會會讓女人「學壞」。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我罩袍下的口紅》關注的則是印度女性被包辦婚姻、淪為生育機器的悲慘狀況,在電影里年輕的女孩子們連塗口紅、穿牛仔褲都不被允許,要抗議來爭取。

哪個年輕人不愛美,不想打扮漂亮的出現在眾人面前呢?所謂的女權不過是為自己爭取那些理所應當的平等的權利罷了。

與《廁所英雄》類似,《護墊俠》也是一部外國人難以理解的「女權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阿魯納恰拉姆的焊工歷時20年發明了低成本的衛生巾生產機的故事。片中男主用廉價的生產材料製作出的「三無衛生巾」放在中國絕對會被廣大女性同胞嫌棄不衛生、不安全,可在印度那卻是一項造福女性的創舉。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月經本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可在印度文化中這卻成為不潔和厄運的象徵,女性因月經被歧視。衛生巾價格昂貴,88%的印度女性都無法得到生理期衛生用品,再加上缺乏護理知識,很多人用臟布、樹葉甚至土灰,導致了無數女孩的生殖疾病和死亡。

男主發明的衛生巾成本不到市場上的三分之一,不僅讓女人們用上了衛生用品,更重要的是喚醒了印度女性對經期衛生的意識:不要因為來大姨媽羞恥,那是正常的,你有權使用衛生用品!

而在電影上映前夕,《護墊俠》的原型人物印度企業家Arunachalam Muruganantham還在網上曬起了自己和衛生巾的合影,這項活動在印度引起了一股全民熱潮,包括阿米爾·汗、寶萊塢女星Aditi Rao Hydari、印度最大的商業集團RPG Enterprises董事長Hesh Goenka在內的許多有影響力的人士都紛紛參與,為印度的女性健康發聲。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電影從現實取材,反過來又推動了現實中女性平權運動的發展。這種良性循環,對印度電影和印度女性運動都是好現象。

歐美國家女權電影:主流電影的「政治正確」

相比印度女性還要爭取基本的生存權利,在女性地位更高的歐美國家,女權電影則要更進一步。其中政治平等、職場平等等主題成為歐美女權電影的主流。

儘管現如今世界上不乏女首相、女總統,女性也可以在各種政治機構擔任要職,但在歷史上女性爭取政治平等權利的過程卻是十分曲折和慘烈的。拿英國來說,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更多的女性參與了產業勞動和社會活動,於是開始積極的爭取政治權利。不過過程卻一波三折,甚至充滿了血腥。

電影《婦女參政論者》就是根據二十世紀初英國女性爭取選舉權的真實歷史事件改變。當時的英國女性沒有參政的權利,也很難找到體面的工作,工時長工資極低,備受歧視,男人卻可以隨意打罵妻子。此時一群被稱作suffragette的女性,不惜以激進運動和暴力手段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影片的結尾女主人公沖向了賽馬場,以生命為代價喚起世界對女性選舉權的重視。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不想破壞法律,而是要制定法律。」現今的人們聽到「女權主義者」幾個字可能會有些害怕,其實女權的本意從來不是去破怪規則、謀求不正當的權利,女權是平權,是為了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工作、生活,參與政治。

另外在英劇《唐頓莊園》也出現了女性爭取普選權的情節,三小姐西珀不甘心只做一個不諳世事的貴族婦女,積极參加女性抗議集會,最終抗議示威者被暴力鎮壓或逮捕,集會以血腥收場。

隨著西方女性全面獲得普選權等基本政治權利,歐美的女性電影自然也不會只滿足於展現這段古早的歷史。

描寫女性政治人物的「大女主」傳記電影也紛紛出現,比如描繪英國女首相撒切爾夫人的《鐵娘子》,揭秘王室秘史、講述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女王》,就展現了這些女性波瀾壯闊的一生,她們在政治上和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不亞於男性,而她們的堅強、果敢和智慧也不輸男性。同時,這些形象甚至已經跳出了女權電影的範疇,成為了整個電影史上都會被記住的經典銀幕角色。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近期幾部「沖奧電影」《華盛頓郵報》《性別之戰》則體現了女性爭取職業平等的內容。歐美的女性雖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由的進入職場並選擇喜愛的職業,但「同工不同酬」、「職場性別歧視」、「性騷擾」等問題,即便是在當今的好萊塢依舊普遍存在著,女性爭取職業平等的電影也格外有意義。

《華盛頓郵報》本來是一部關於美國新聞自由的電影,由於「梅姨」的出色演繹,讓「美國報業第一夫人」凱·格拉漢姆這個形象格外閃爍。在政府和董事會男權的高壓下,是格拉漢姆夫人的魄力讓《華盛頓郵報》成了美國新聞界的先鋒,贏得了這場「新聞戰爭」的勝利。

而《性別之戰》直接講述的就是賽場上的性別歧視現象。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1973年女子網球選手比利·簡·金與前溫布爾登男子單打冠軍鮑比·里格斯進行的世紀之戰的故事。後者為了博名在公開場合發表歧視女性球員的言論,賽事舉辦者也拒絕向女性選手支付和男性選手同樣金額的獎金。比利·簡·金為了證明女性選手的價值,也為了在職業上實現與男人的平起平坐,與鮑比·瑞格斯展開了一場球場上的性別大戰。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隨著歐美女權話題逐漸升溫,除了專註刻畫女權運動和女權主義者形象的作品,女權元素在許多電影中也有不經意的流露。

比如德國導演法提赫.阿金的《憑空而來》,主要聚焦的是歐洲國家的移民後裔、新納粹主義、文化排外等議題,但電影選取了母親為女兒報仇這一主線展開故事。這也和今年「奧斯卡系」電影《三塊廣告牌》的理念不謀而合。

兩部電影塑造了兩個勇敢抗爭著的女性形象,她們執著、堅毅,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成為電影中鮮活、優秀的女性形象代表。女演員黛安·克魯格和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也憑藉精彩的表演分別獲得了柏林電影節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北歐國家女權電影:走在世界最前沿

相比相對保守一些的好萊塢和英國,部分歐洲國家的電影女性觀念還要超前一些。早在1879年,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就發表了被稱作「婦女解放的宣言書」的《玩偶之家》,影響極廣。20世紀初荷蘭、瑞典等國的女性就獲得了政治上的選舉權,在荷蘭歷史上女王累計在位時間比男性國王還長。

再加上北歐國家有十分健全的福利制度和超前的性別觀念,這些國家的女性根本不需要去考慮平衡家庭與職場等問題,因此女權元素更多的是展現在「性平等」和更加普遍的「兩性暴力」等話題上。像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的《女性癮者》、根據瑞典小說改編的《龍紋身的女孩》都是北歐女權電影比較突出的代表。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在2016年在荷蘭導演保羅·范霍文的電影《她》中,伊莎貝爾·於佩爾所飾演的女主角米歇爾是一個「空前強大」的女性形象。她是遊戲公司的老闆,在遭到神秘人強姦後,女主並沒有將它當做不得的大事,反而還能輕鬆的向朋友們「訴苦。她將鄰居玩弄於股掌之間,掌握著兒子的經濟大權,主動和丈夫離婚,在男人面前她始終佔據支配地位,她不需要反抗男權,而是直接「碾壓」。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能夠塑造出這樣強大的女性形象,自然和荷蘭國家的女性地位不無關係。根據權威機構研究,瑞典、挪威、冰島等北歐國家、以及荷蘭等國是全世界女性地位最高的國家。

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下,尤其是像好萊塢#MeToo#運動,不少人視「女權」一詞為「洪水猛獸」,帶有女權主義色彩的電影往往也被冠上「政治正確」的標籤,彷彿是導演為了討好觀眾和專業評委的一種「偷懶」的手段。

比如人們評論今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水形物語》:「主角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女人,政治正確」;比如人們評論2017年的美國電影《隱藏人物》:「黑人加女人,政治正確」。女權電影被貼上了政治正確的標籤,受到「歧視」。

其實「女權」運動從根本上爭取的是與男性平起平坐的權利,是一場平權運動,它不應該停止,當然也不應該被「別有用心」的利用。但縱觀歷史,儘管各國的女性從沒停止過反抗和鬥爭,然而可惜的是,她們也未能徹徹底底的贏得勝利。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女權電影」這面鏡子,照出了多少國家女性的真實現狀|女權電影文化調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