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六養六節」養生經,修身扛病,勝過所有補藥

古人「六養六節」養生經,修身扛病,勝過所有補藥

大家都說,身體是1,財富、名望、成功等等,是排在後面的0。沒有了1,後邊的0再多也是徒勞。但人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不能單純指望吃藥調補,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意,學一學古人的養生智慧,時間久了定會顯出效果。

跟著古人學「六養」,修身扛病

中醫養生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明代學者陳益祥提出了「六養」: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絳理可以養心,彈琴學字可以養指,逍遙杖履可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就是強調怡情養性,從而調暢氣機、疏通氣血、調整臟腑功能、維持機體健康。

1.水聲養耳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里聽泉聲。」曾鞏的《西湖納涼》道出了水聲養耳的美好境界。

從中醫的角度,「腎主水」,傾聽水聲因而能夠收斂腎氣,保養腎精。「腎開竅於耳」,水聲可使耳道清靜,伴著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曠神怡。

國內外臨床上則有用海浪聲治療耳鳴的方法,如聆聽瀑布聲或海浪聲,可以有效緩解耳鳴癥狀,有助於耳鳴的康復。這與使用近似耳鳴頻率的耳鳴助聽器的治療原理相同,即確認患者耳鳴屬於低、中、高音頻耳鳴的哪一種後,將水聲音量控制為略大於耳鳴的聲音,可以治療耳鳴。

另外,耳鳴者多伴有情緒焦慮,有條件的患者多置身於自然環境的水聲,更具舒緩壓力的作用。

2.綠草養目

以中醫五行理論來看,綠為青色,五行屬木,五臟中對應肝,肝開竅於目。由於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調暢情志,所以,漫步於青山綠樹之中,自然養眼養身。

但「綠養眼」並不代表我們只要盯著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獲得,而是強調人要走進大自然,目之所及,盡可養目。因此,遠眺才是其核心要義。傍晚時分光線比較柔和,遠眺青山綠樹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睫狀肌,緩解眼疲勞和糾正近視的效果也更好。

青少年早期近視和低度近視的成年人更要養成每天遠眺綠色的習慣,有助於恢復正常視力。

3.觀書養心

山水景物為第一自然,而書籍是紙上的風景,通過閱讀遊記、山水詩也可領略自然之美,此可謂「第二自然」。

從中醫的角度,心主神明,心為陽臟而主陽氣,閱讀可以鍛煉思維的敏捷性,有助推動心陽,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生機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養心修德。百歲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的長壽經里有一句話叫做「養生必先養心,養心必先養德」。

德從何來?讀書正是一個經濟又實惠的絕佳途徑。讀書就是培養胸中的山水,通過明曉事理來實現自己內心的平靜,從而養心養性。

4.琴書養指

撫琴與書法都是中華文化瑰寶,也是修身養性的至高境界。在中醫看來,撫琴與書法還具有明確的養生保健效果。

人體有12條經絡,其中6條經絡的循行經過手部,並在手指末端分布有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沖、少澤等重要「井穴」,通過按揉井穴或刮痧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

宋代歐陽修就在《琴說》中記載了學琴治療自己「幽憂之疾」和「兩手中指拘攣」的經歷。

書法、繪畫都是寓動於靜的運動,通過運動手指、手腕來帶動手臂和全身,集渾身之氣力於筆端。練習時往往「不思聲色、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既能舒筋活絡、暢通經脈,又能使人情志舒暢、身心放鬆,從而調和內外、延緩衰老。

5.杖履養足

「足為精氣之根」,足底穴位是人體多個臟器的反射區,因此雙足與周身陰陽、氣血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腿足狀態差,容易導致氣血不暢,百病叢生。老年人選擇一根合適的手杖,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撐力,提供關節保護,減少損傷。

手杖的長短是最重要的。當人體直立、兩手自然下垂時,手杖高度與手腕部同高最適宜。需要注意的是,手杖的把手部分不要太光滑,底部一定要能夠防滑。底部為多腳設計的手杖,支撐力和穩定性更好,尤其適合平衡能力較差、有中風史、關節炎或腿部有傷的老人。其次,手杖不宜太沉,否則不方便使用。

6.靜坐養筋

中醫認為,靜則養神。《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載:「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臟為肝」。所以,靜坐可以柔肝舒筋,氣血得以收斂、潛藏,則筋膜得養,最終達到養神、養身的目的。對於現代工作生活節奏快的都市人來說,靜坐是非常好的養生方法。

簡單的盤腿靜坐,配合均勻緩慢的呼吸、閉目養神,每晚入睡前靜坐15分鐘左右,可有效舒緩緊張壓力,緩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不佳。

以上「六養」,在培養高雅情操的同時,可使臟腑和順、氣機調暢,實現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

跟著古人學「六節」,勝過所有補藥

1.節嗜欲以養精

精可以理解成身體中的精華物質,儲存在五臟之中,所以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怎麼樣才能藏精氣而不泄呢?我們知道精和神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神寓於精氣之中,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對精又有引導作用。

因此要使精不妄泄,首先做到神不外馳,也就是精神內守,經常處於恬闊虛無的狀態。當然,在現代社會很難保持精神內守,那麼我們就降低一下標準,注意節嗜欲,不要過度貪圖身體感官方面的享受,否則很難做到積精全神。

2.節煩惱以養神

前面說的是神氣外馳會引導精氣外泄而不藏,假如一個人並沒有天天追逐聲色犬馬,但為了一些小事經常想不開,肯定對身體也不好。他的神雖然沒有帶動精氣外馳,煩惱憂愁卻使得神氣內爭,神氣總是處於糾結之中,也會不知不覺地引起消耗,這就要求我們遇事要豁達一些,減少精神的負擔。

3.節憤怒以養肝

中醫把各種情志歸屬五臟,其中怒屬於肝。肝臟具有疏泄氣機的作用,也就是可以沖開郁滯,而想完成這樣的作用,它本身力量必須集中,力量不聚集是沖不開阻礙的。

怒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呢?首先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引起氣的運行不太通暢,這時氣機集中在一起然後爆發出來,這樣就把不愉快的情緒發泄掉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怒由肝所主。然而這是一個被動的過程,頻繁的發怒會傷及本臟肝臟,這就要求我們盡量避免發怒,使情緒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

4.節辛勤以養力

一般來說,力量是越用越有的,體力勞動者的力量肯定是大於腦力勞動者。但事情都是物極必反,超過一個頂峰以後力量反而會下降,所以告誡人們運動或勞動要適可而止,不能過於辛勞。

但對於本條要靈活看待,今天的生活環境和古代已經大不相同,很少有重體力勞動,人們的肢體普遍運動不足,因此不能用本條作為好吃懶做的理由。

5.節思慮以養心

思是意識的變動,圍繞一個問題反覆琢磨,慮和思有些相近,不同的是,思針對當下的問題,慮是針對將來的問題。

情志本屬脾臟所主的,但心和脾是母與子的關係,在病理、生理上互相影響,思慮過度能造成心脾兩虛,出現心慌、失眠等癥狀。所以平時不能讓心神過於勞累,勞體和勞心最好交叉進行。

6.節悲哀以養肺

人在悲哀的時候是很萎靡的,明顯感覺到氣不挺拔,中醫叫做悲則氣消,這時渾身的氣都是消退的,不再有生機。

五臟之中肺臟有斂降的作用,和氣機的消退相對應,因此說悲屬肺。長期悲哀自然會傷及肺臟,肺不能很好地宣散,生活中應該盡量避免這種不良情緒。

本文綜合自「生命時報」與《人民日報·海外版》,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圖說中國古建築里的「塔」
國子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