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晚清重臣,有功於社稷,但朝廷賜給他「文正」確實受之有愧

此人是晚清重臣,有功於社稷,但朝廷賜給他「文正」確實受之有愧

清代文官中,死後獲「文正」謚號的共有八人,分別是湯斌(康熙朝)、劉統勛(乾隆朝)、朱珪(嘉慶朝)、曹振鏞(道光朝)、杜受田(咸豐朝)、曾國藩(同治朝)、李鴻藻(光緒朝)、孫家鼐(宣統朝)。

如果要是按照實至名歸這個標準來劃分的話,曹振鏞和李鴻藻這兩人似乎很難勝任「文正」這個謚號。曹振鏞自不必說,一生鮮有作為,惟有「多磕頭,少說話」而已。李鴻藻比曹振鏞略好,但也配不上「文正」這一最高榮譽。

李鴻藻,直隸高陽人,字奇雲,號蘭孫。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同治的師傅,歷任編修、內閣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兵部、禮部、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等要職。

說李鴻藻配不上「文正」,倒不是說他在政治作為上不突出,恰恰相反,李鴻藻是晚清時期難得有骨氣的大臣之一。作為清流領袖,他一直與李鴻章的意見相左,是實打實的主戰派。光緒四年,崇厚遠赴俄國,在沒有請示朝廷的情況下,與俄國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將大片領土拱手讓與俄國。

消息傳到京城後,以李鴻藻為首的清流極力反對,上書朝廷將崇厚治罪,並重新派曾紀澤與俄國人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硬是在虎口中奪下了上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就憑這一點,李鴻藻也能青史留名。

如果從官員的基本素質這個方面來評價,李鴻藻無疑是一位稱職的好官,但好官不見得就能配上的「文正」。我們知道,歷代封建王朝的謚號都來自於周公所作的《謚法》,幾千年沿用不變。在《謚法》中對「正」字就有明確的規定:「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等。

之所以說李鴻藻配不上「文正」,主要還是他個人作風方面,也就是「淑慎持躬、心無偏曲、端型式化」這三點他沒做到。

李鴻藻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後,名義上也算是宰相了。按照當時的官場禮節,同級別官員前來拜見,一般應前往答拜。可他卻居傲自大,有來拜見者,一向不答拜,應了那句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

早在李鴻藻還沒發跡之前,他的品行就很有問題,後來任朝廷大員後更是肆無忌憚。尤其是他見到自己侄兒的媳婦長得漂亮便垂涎三尺,竟不顧人倫道德,依仗權勢,拆散鴛鴦,強奪人妻據為己有。

這件事當時在他老家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鄉里眾人憤憤不平,街談巷議,紛紛指責。尤其是女子娘家族人更是咽不下這口氣,認為是奇恥大辱,便聯合起來要去官府告狀。因懼於李鴻藻的勢力,地方官府並不敢受理。

後來,人家直接告到了都察院。可是狀子剛剛交到都察院就被李鴻藻知道了。當天晚上,李鴻藻便放下宰相的架子到了都察院某御史家中求見。這位御史與李鴻藻是同鄉,但平日里素無往來,他看到李鴻藻的深夜前來拜訪後驚訝不已,便請他相見。

李鴻藻倒也不客氣,或者是說不知羞恥。見了面就將事情的原委說給他聽,還說:「近日有人要到都察院告我,屆時煩你將這個案子的全部材料送到我家去。」該御史莫名其妙,但又不敢不答應。

後來,李鴻藻又和都察院打了招呼,讓該御史負審理此案。因為受了李鴻藻的請託,當然也就不能秉公辦案,極力為李鴻藻洗刷罪名,最後居然不了了之。案子審結後,該御史即升任布政使,由五品一下跳升為從二品,顯然,這是李鴻藻對他的回報。

晚清的上至朝廷大員,下至封疆大吏,很少有人在生活作風上不犯錯誤的,李鴻藻自然也是如此。儘管他的一生比較清廉,也對國家有所貢獻,但「文正」這一神聖的謚號賜給這樣一個人,顯然是不合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被譽為大清第一御醫,卻飽受雍正折磨,乾隆繼位後才苦盡甘來
韓信有勇有謀,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可惜兩次絕佳的機會都沒抓住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