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沛縣老家,那條行將逝去的小河

沛縣老家,那條行將逝去的小河

文:王永生

記憶中家鄉的河是寬廣的。河面寬闊,河水奔流不息。

其實那只是條小河。河面寬闊只是小時候對它的印象。就象小時候看自己的父親,總覺得高大偉岸。

村莊坐落在微山湖西岸,一條十幾米寬的小河自西南向東北穿村而過,將村莊分成東西兩半。二百多戶人家分居在小河兩側。村中三大姓氏,一姓宋,主要居住在河東側,另外兩姓是王和張,主要住在小河西側。

村中的小河因村得名,西南接大沙河,東北入微山湖。河面不寬,但卻和別的河不一樣,冬天水從北往南流,夏天水從南往北流,水流也是時緩時急。一個小石橋橫跨東西,石橋建於何年已無據可查,本來橋上還有碑文,記載著村莊的歷史,可惜在破四舊時被公社來的紅衛兵砸成兩截,並推到了河裡,現在已無處可尋。

夏天,小河是孩子們的天然泳場。村裡的小孩都無師自通地成為游泳高手,男孩子一色的光屁股在水裡搏擊,膽大的還從橋頭上往下跳,表演高台跳水。小點的孩子還不敢到深水區,只能在岸邊把泥弄濕,做成天然滑梯,順勢而下,其樂融融。

河兩岸長著茂密的蘆葦。蘆葦是本地的特產,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秋冬季節,蘆葦收割以後可以編織成葦席、糧囤圍子等物。夏天是蘆葦生長的季節,兩米多高,靠近水邊的大都倒向水面,偶爾有一兩隻翠鳥站在上面,然後飛快地掠過河面,向遠處飛去,在水面上留下一片漣漪。

天氣漸漸地變涼了,河水乾涸了一半,河岸邊裸露出蘆葦粗壯而發白的根系,把魚兒們在葦根下的安樂窩也暴露無餘。不知不覺間,河水的流向由從南到北改成了從北向南。微山湖沿西岸是運河漕道,秋天一來臨,小河就由運河的供水者變成了運河的小支流。地里的莊稼到了收割的季節,蘆葦也從墨綠變成了金黃,每個蘆葦的頭上都驕傲地頂著一隻毛絨絨的蘆花。

蘆花是製作毛窩的原材料。小時候村的人很少有棉鞋,即使有也很少捨得穿,所以毛窩擔當了大家過冬禦寒的重任。毛窩看似簡單,其實製作起來很複雜。先要用木頭刻上兩塊木屐作底,然後在上面沿邊穿上一溜小孔,用細麻繩穿過,再把蘆花搓成細條像編筐一樣編起來。穿的時候再在裡面塞上厚厚的蘆花,非常暖和,那感覺即使是在寒冬臘月也像兩腳放在了被窩裡。

在蘆葦尚未收割時,村裡的孩子們都去剪蘆花。一手把兩三米的蘆葦輕輕地扳倒,另一隻手拿著一把大剪刀,咔嚓一聲,蘆花就落到了簸箕上,然後一鬆手,失去了頭顱的蘆葦又迅速恢復了本來的站姿。蘆花肥大柔軟,像大黃狗的大尾巴。蘆花光滑蓬鬆,散發著溫暖的氣息和類似白面饅頭的清香。

這就是記憶中的小河,如今也只是在記憶中能找到它原來的樣子。如果真的能夠穿越,真想回到過去的年代,在那條小河裡痛快地洗個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愚伯的自留地 的精彩文章:

那些躲著不肯「買單」的人,後來都成什麼樣了?

TAG:愚伯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