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建盞和天目盞的區別

建盞和天目盞的區別

很多人分不清建盞和天目盞它們到底有什麼關係,怎麼樣來區分。今天簡單跟大家說說:

用福建南平地區一帶含鐵量較高的水吉紅土為胎底,含鐵量高的釉料為著色劑,經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黑釉系茶碗,這是我們對建盞的解釋。

而天目釉系列茶碗,則氧化燒和還原燒並存,且含鐵量也較低,從胎低能明顯看出與建盞含鐵量的區別。

建盞:建盞產自建窯,「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它的製品在宋代已負盛名。

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施半釉,而器物唇邊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因胎土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天目盞:早在宋代,留學中國浙江天目山一帶的日本禪僧們,就把當時的黑釉系茶碗(其中也有來自建陽窯的建盞)當作寶貝帶回國,他們把這類黑釉茶碗稱為天目碗。

今天「天目」已成為黑釉類茶盞的國際通用名,日本和台灣有許多陶藝家,都有燒制天目釉茶碗,不僅釉色變化豐富,且胎質較細膩。

如今,在日本和台灣一般都通稱「天目盞」,傳世的建盞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變」、「油滴」等建盞已被定為日本國寶,是稀世之珍,極受重視。

建盞是天目釉系中的一個品種,也是最高端的品種,產自福建南平地區的黑釉茶碗,才能稱之「建盞」,它與其它窯口所產的天目有著本質的區別,除了產地不同,胎和釉料是更大的區別。

天目盞與天目山也有密切關係。天目山茶在唐代已經相當出名,說起天目山茶離不開天目山的古剎、名僧。

宋代天目山佛教寺廟林立,香火鼎盛,自南宋始,日本許多留學生來過東天目山。天目山茶好,僧多,在日本還以「天目盞」受人敬慕。日本盛行茶道,原來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最早是從天目寺院中帶回國內去,名曰天目盞。

對於天目盞是否天目山所產,國內曾有過爭論,不少專家認為是福建建窯所產,理由是天目山一帶沒有古窯址。

20世紀70年代末,臨安縣在文物普查中,在天目山南麓的於潛鎮凌口村一帶發現了古窯址24處,考證為宋代窯址。並且從古窯址殘存的瓷片中發現不少黑釉茶碗的碎片,證實宋代這裡確曾燒制過黑釉茶碗,由此證明「天目盞」是名符其實的天目產。

至於日本也不過是在仿燒黑瓷而已,相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因為不甘心其父加藤左衛門仿造瓷生產失敗,毅然追隨高僧道元禪師前來中國,在福建建州等地學習制瓷技術5年之久,回國後相繼開窯燒造失敗。最後在日本的山田郡的瀨戶村(今名古屋市郊)燒造黑釉瓷成功,被其國人稱為日本的陶瓷製祖。

建窯以燒造黑釉茶碗(俗稱建盞)著稱於世。其名貴品種有兔毫,油滴和曜變。

兔毫盞是建窯主產品,它的主要特徵是黑釉表面上分布著雨絲般條紋狀的析晶斑紋,類似兔毛而得名。

油滴建盞的主要特徵是釉面花紋為斑點狀,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窯當地鷓鴣鳥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故被稱為鷓鴣斑。

曜變盞的典型特徵,就是圓環狀的斑點周圍有一層干涉膜,在強光照射下會呈現蘭、黃、紫等不同色彩,並隨觀賞角度而變。

本文來源於中國茶友會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州茶韻 的精彩文章:

茶人茶話,鄒獲帆:我和茶神

TAG:神州茶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