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晉皇權小史

東晉皇權小史

東漢以降,隨著世家大族的持續擴張,中原政治呈現一股全新氣象。世家大族佔據大田莊,控制部曲僮客,藉助經濟與文化的優勢,得選官之便,又藉由政治權勢以保障其經濟地位。與此同時,皇權衰弱不可避免,只能對世家採取承認並加限制。地方軍權不可控制,而委以州牧;選官之路改察舉為九品中正,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當此之時,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地方州郡戰事不斷,皇權卻走在下坡路不可復返。魏明帝大發浮華案,試圖打擊玄學士族;西晉採取宗子鎮要藩,並裁抑州郡兵士,最後「八王之亂」起,而皇權終不可得穩固。永嘉之亂後,西晉皇室消弭殆盡。而琅琊王司馬睿與士族南渡,保全晉祚,開啟東晉歷史。

01

考察琅玡王司馬睿世系,本來沒有機會繼承晉祚。八王之亂後,西晉朝廷轉為東海王司馬越以及以王衍為代表的大批士族名士把持,而琅琊王受命過江經營江左。只是永嘉之亂,西晉皇室及北方士族人物大抵毀滅,而司馬睿得於此時南渡江左,維繫晉祚。但是他在諸王中「既無威望,又無實力,更無功勞」,並沒有法統上的地位,只能依靠南渡士族的支持,門閥士族亦願意得到皇權之保障。於是形成了東晉特有的皇權與門閥士族共天下的局面。《晉書》記載,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命王導升御床共坐。導固辭,至於再三,曰:「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元帝謙讓至此。東晉一朝,皇權萎靡不振,始終在與門閥共治的格局之下。

隨司馬南渡,共同經營江左的士族,或依靠功績,之後相繼成為江左僑姓新出門閥。由九品中正法,門戶高第者往往得以「平流進取,坐致公卿」。他們在朝廷獲得顯赫官位,並通過與其他門第通婚,維持崇高地位。此時譜學發達,門閥常依顯耀出身貶抑下等士族官僚。長期居於養尊處優之位,士族文化氛圍為之變異,玄學名士們但求放達,不嬰世務,以「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為宗旨。東晉朝廷先後經歷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五大門閥當政。居朝門閥當政之時,其子弟大多錄用高官,不僅在朝廷呼風喚雨,地方也多有宗族鎮守要地,把握軍隊扼守京師。而有意事功,企圖恢復君主權威的官吏不可容身,屢見排異。至於桓溫朝,廢海西公,立簡文帝,門閥權勢達到頂點。當時有雲「政歸桓氏,祭則寡人」;簡文遺詔

有「少子可輔者軸之,如不可,君自取之」;又曰:「天下,儻來之運,卿何所嫌?」君主權威可謂盡失。

宗室,本來是依附皇權而得專橫。東晉微弱的皇權之下,宗室處境也是極為險惡。相對西晉的宗室,東晉宗室人數大大減少,任職比例降低,死後贈官官品整體上低於西晉,遠不及西晉八王之顯赫。面對門閥專權,東晉皇室曾多次試圖用宗室以平衡權力,然而宗室屢遭當政門閥打擊,非正常死亡甚多。王敦之亂後,明帝以南頓王宗為左衛將軍,汝南王祐為領軍將軍。西陽王羕放縱兵士劫抄,也被明帝寬宥。但隨即遭士族反彈,潁川庾亮與王導共同對抗宗室,進而殺南頓王宗,貶西陽王羕為弋陽王,廢汝南王統,「天下咸以庾亮翦削宗室」。肥水戰後,孝武帝以同母弟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以抑謝氏;孝武死

後,司馬道子父子專擅天下,居於強藩的王恭與桓玄屢次起兵,最終兵敗被殺。終晉一世,宗室力量始終處於皇室與門閥擠壓之中。

永嘉以後,士族南渡,競相佔山護澤,求田問舍,經營家族產業,以獲得經濟保障。田莊之發展,必然損害朝廷之賦稅,然其時皇權不興,屢屢禁令而無效。士族佔山護澤的同時,亦兼并戶口,收為僮客部曲。在戰亂與士族侵削之下,秦漢帝國時期建立起的編戶齊民體系崩潰,國家直接控制人口縮減,朝廷所依賴的賦稅只能寄予少數自耕農。朝廷欲改變此情狀,曾施行土斷、黃籍白籍之法,試圖對僑居流民登記入冊,同時「免田莊奴僮為兵」,以期重建戶籍體系。門戶不可能坐以待斃,諸法施行效果不佳。而朝廷沉重的賦役壓在少數自耕農身上,終引起反抗。王恭起兵後,司馬道子父子只得徵發三吳「免奴為客者」為兵,號為「樂屬」,激起三吳農民起義。孫恩、盧循藉機作亂,次等士族加入晉末政局紛爭。

02

東晉一朝,得以偏於江左維繫百年晉祚,全在皇權與門閥士族、門閥士族內部勢力之平衡。皇權孱弱,門閥之間互相掣肘,不能容某一勢力獨大,因而得以維持共天下的格局。皇權欲有伸張,必引起士族反彈;權臣欲專擅其權,亦不為其他門閥所容。晉元帝重刁協,用戴淵、劉隗出鎮豫州防範王氏。元帝死後,王敦即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士族亦支持誅殺劉隗等。然王敦再叛,欲取代司馬氏而自重,士族聯合流民帥共同反對。司馬道子父子裁抑門閥引起士族反對之事文末也將詳細論述。

因此,東晉一世,朝廷動亂不來自皇權,而在於門閥士族之權臣。史書常感嘆東晉多權臣,而忠於皇室極少,只能靠少數「處其位而無其心」之人維繫平衡,於門閥之間調停。長期經營京口、以北府軍拱衛京師的郗鑒為晉室所稱讚,《晉書》曰:「不得不推陳將相,以總戎麾,樓船萬計,兵倍王室,處其利而無心者,周公其人也!」

然皇權不願意長期居於人下,必有尋求擴張的趨勢。肥水戰時,孝武朝試圖藉由宗室壓制謝氏,以張皇權。但司馬道子專擅,主相矛盾激起,主相分別利用太原王氏兩支爭奪中央地方權力,晉末政爭由此起。孝武死後,安帝無能,司馬道子父子權勢更盛,士族王恭、殷仲堪、桓玄等起兵。北府兵軍將劉牢之「一叛王恭而降司馬道子,二叛司馬道子而降桓玄,三叛桓玄而走上絕路」,劉牢之三次倒戈,而兩方戰局勝敗仰仗於他。此時由於皇權與門閥士族爭戰,兩敗俱傷,而掌握北府軍的劉牢之得以左右戰局。桓玄雖在混亂之局得以進軍建康,一時稱帝,並得逼死劉牢之,但終究被重新組建北府軍的劉裕擊敗。由此,晉末長達二十年的政爭,士族摧殘殆盡,而牢牢掌握軍權的北府軍將劉裕最終操持東晉政局,不滿門閥壅塞仕途的次等士族得以在晉末登入政局。一番經營之後,劉宋代晉,皇權得以一定復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此間軒華 的精彩文章:

TAG:此間軒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