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利休與石:吾祖佛共殺,何況區區一石?

千利休與石:吾祖佛共殺,何況區區一石?

昔日茶席之上,植於高麗缽或五色盆缽之中賞石何其多也。然宗易(即千利休)之時,此風悉數廢之。

——《山上宗二記》(筆者自譯)

關於絕代茶人千利休與盆石(今日的日本水石的前身)的淵源,在他的得意弟子山上宗二的茶道名作《山上宗二記》里,留下了如上記錄。

與千利休的人生緣分非淺的京都大德寺(圖片來自網路)

大德寺真珠庵所藏古代盆石,銅盤據傳為明代器物(圖片來自網路)

千利休其人,堪稱茶道中的豪傑,亂世里的奇士。雖然並未對他有太多研究,卻總覺得他實在是個厲害角色,單看他的辭世詩,「吾這寶劍,祖佛共殺」,若不是一個自有主張、破除一切陳規的人,斷然說不出這樣的話來。

在千利休之前,置於盆缽之中的奇石,亦即受中國宋朝賞石文化影響的所謂「盆石」或者「盆山」,乃是布置書院茶席的重要道具。比如記錄日本東山文化時期茶道的重要著作《君台觀左右帳記》中,詳細記述了茶席乃至空間的布置,其中就可以看到有盆山的蹤跡(下圖)。

記錄東山文化時期日本茶道的重要著作《君台觀左右帳記》中的「茶湯棚飾」,右下角即為青石盆山。

十五世紀「祭禮草紙」所繪茶席,可見席前置於石盆之上的假山(圖片來自網路)

十八世紀的日本文人、同時也是賞石名家的木村蒹葭所著《蒹葭堂盆石志》中,收錄有一本《神泉苑柳之坊傳來之書》,其中詳細描述了在千利休的師傅、著名茶人武野紹鷗的年代裡,盆石在茶席上的用法:

至紹鷗之時,如置石於茶席之上,則不懸書法墨跡,亦不綴以花草,由始至終以石為僅有之道具。(略)。以石飾席,乃取岩石不動之意,令人於茶席中始終不移,此乃古法也。然以宗易之意,卻以石與茶湯之席不相合為由,斷然捨去,從此皆然。(筆者自譯)

從山上宗二筆下的「此風悉數廢之」,到這裡的「斷然捨去」,雖不過寥寥幾筆,卻可想像在那亂世之中,千利休所主張的茶道變革,是如何離經叛道,又是經歷多少霜刀風劍的磨鍊。

不過,當事人利休大概會這樣說:

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從茶道到宮廷,離經叛道的事情我都做過了,還改變不了區區水石之道么?

利休「逐」石:侘寂中的不圓滿

所謂「石與茶席不相合」,我妄自揣測,其根源在於千利休主張的侘寂之道。所謂侘寂之茶,要的是藉由簡樸的布置,使用普通甚或缺損的道具,來讓飲茶之人體會人世的不圓滿與無常。

千利休所持著名茶器「橋立」 來源:表千家北山會館

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有一幕回味悠長的鏡頭。在歷經情愛與生死之後,領悟了茶道真諦的千利休回到師父紹鷗門下。茶室之中,紹鷗在茶席上布置了一個精美的花瓶,卻總覺得哪裡不足。

這時利休大膽地說,讓弟子來試一下。隨後他毫不猶豫,上前將花瓶敲碎一角。

我並不懂茶道,也不知道歷史上是否確實有這一幕,不過這個鏡頭顯然寓示著利休終於超越了師父,開創了屬於他自己風格的侘寂茶之道。或許,對於這樣的千利休,對於這樣的侘寂茶道來說,當時公卿貴族們賞玩的名貴水石也好,來自中國的華麗茶器也好,都太美好圓滿了。唯有把這些道具都拋棄掉,才能暗合侘寂茶中的不圓滿意境。

另一方面,我常常覺得,要領悟這樣的侘寂之道,前提是茶席之上的人們心中本來就要存有這缺失之物的意象才行。夏蟲不可語冰,而真正經歷過凜冬的人們,哪怕從此長久生活在豐饒的盛夏之中,也必然不會忘記嚴冬的殘酷。

到此境界者,大概也就不必在乎規則與形式了。所以利休才會在回顧自己一生時說,「吾這寶劍,祖佛皆殺」。

利休「愛」石:茶聖的另一面

然而有意思的是,雖然將盆石從茶席上「驅逐」出去的是千利休,但是千利休卻未必就與石絕緣了。在流傳至今的《利休百首》,也就是據說由千利休所作的關於茶道的一百首和歌中,就有這樣一首與石相關的:

盆石をかざりし時の掛物に山水などはさしあひとしれ

——若以盆石飾茶席,何必復懸山水圖(自譯)

當代日本著名水石盆栽研究者片山一雨開創的「片山流景道」作品,避免重複同樣是其核心理念。

這一法則,與當時在利休的主導下,茶席以及點茶的空間趨向狹小與質樸的傾向有關。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內,裝飾茶席的道具當然不能再如書院茶那樣繁複而華麗,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奉行極簡主義。因此這首和歌的意思無非是,既然盆石與山水畫都讓人聯想到自然山水的景色,那麼何不二者擇一呢?

按日本著名的水石理論家春成溪水先生的考證,《利休百首》成書較晚,應當是後代茶人假託之說,但倘若千利休真的對水石「敬而遠之」,恐怕就不會給後人留下附會的空間。

有趣的是,在《蒹葭堂盆石志》中,還收集有所謂的「利休十三石圖」,分別以「瀧崩」、「月山」、「薄雲」、「亂落」等為名,從名字便可知,這些石頭以讓人聯想到山水景觀的造型居多,從中也多少可以窺見日本茶道中人的自然主義賞石旨趣。

「利休十三石圖」部分

當代日本水石依然符合「利休十三石」的旨趣(圖片來自網路)

與《利休百首》一樣,這所謂的利休石譜,恐怕也是後世茶席布置重歸精巧繁複風格後所編製的東西了吧,不過既然能冠以利休之名,那麼或許能從側面說明,千利休本人也不能就說是與水石之道無緣的吧。

畢竟,水石的魅力之大,連山上宗二也一邊記錄下老師的改革主張,一邊還是不忘在筆記中為兩塊傳世名石留下筆墨:

唯「末之松山」與「殘雪」,以名石而傳世至今,仍堪賞玩,據說其價昔日曾高達三千貫。

左:《山上宗二記》所記「末之松山」章節;

右:古石「末之松山」,京都西本願寺所藏,視為寺寶

有時候我想,對千利休來說,也許並不是他不愛石,而只是在他所追求的茶道中,有「捨去、再捨去」的極簡主義,也有禪僧所謂「飢來吃飯困來眠」的自然與禁欲主義,因此這位茶道的革命者,便毅然決然地用減法捨去了一切「多餘」的存在。

與茶相遇,是茶道中人所謂「一期一會」的邂逅,而與石相遇,則是愛石者「一生一石」的執著。對茶人、石痴和禪者來說,剎那與長久,不過是時間的不同表徵,有石與無石,也不過是形式的不同體現罷了。

讓茶與石「相忘於江湖」,而不是在狹小的茶室中「相濡以沫」,豈不更好?千利休,也許真的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將水石「趕出」了他小小的茶室吧。

作者簡介:

本文轉載自「朴石的私人筆記」公眾號

編輯版式:嚴麗娟

《中華奇石》雜誌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格水路59號龍園內客家樓

地址:寧夏銀川市湖濱西街281號寧夏奇石館

展會

美石

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奇石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奇石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