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我今發露悔其過咎,今於佛前如罪懺悔——《志樂經》學記(9)



前文:

(經)【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



本文:

(經)【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弘』是大,發深重的誓願。下面一共有十三條,這十三條就是他具體改過的事實,真實懺悔的樣子。我們修懺悔是不是這個樣子?這些菩薩慈悲,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這叫懺悔,我們是不是這種懺悔法?我們看第一段。

(經)【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

這句話很重要,不是這一生。小乘的懺悔是盡形壽,這一生。這是菩薩,菩薩懺悔是盡未來際,不是這一生。往後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我發的誓願,我決定不能違背。這是不同於小乘,不同於一般人我盡形壽,盡形壽是一生,活一天我就做一天。這個不是,是從此以後生生世世。

(經)【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最容易犯的過失。前面所講他墮地獄,從阿鼻地獄到燒熱地獄,然後再得人身,生邊地五百世,愚痴下劣,遭受這些的苦報。什麼業因?這就說出來了。這是說明從今之後,我們學佛、修行,從哪裡學起?就從這學起,不要說別人過失,看到別人有過失,也不要說他。一定要記住,說別人過失,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你心要清凈,你心裏面沒有貪瞋痴慢,沒有這些煩惱,你怎麼會見到外面人過失!所以實在講,你看到外面這個現象,把你自己的煩惱引發出來,你在造罪業,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修行從哪裡修起?不見人過,不說人過,要從這裡修起。這是我們的老毛病、老習氣,你看一遇到人就張家長、李家短,這就造罪業!

說世間人的過失罪業已經很重,如果再說出家人,再說是一個大乘出家人,大乘出家人就是弘法利生的,你要說他的過失,破壞大眾的信心,那個罪過就無量無邊。這個出家人有沒有過失?難說。他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是肉眼凡夫,哪裡曉得!譬如說鳩摩羅什大師,這是經上有記載的,七佛的譯經師,大菩薩再來。他到中國來有沒有過失?當年來到中國,皇帝是姚興,姚秦的皇帝姚興。姚興覺得羅什大師非常聰明,他如果結婚生兒子一定是很聰明的,姚興有優生學觀念。一定要送十個宮女去侍候大師,大師要不接受,那是皇帝送來的,你要不接受,換句話說,你就別想在中國弘法。逼得不得已要接受,那羅什大師破戒了。當時的確是有人懷疑,所以羅什也表演了一手,羅什吞針。繡花針,用了一碗繡花針擺在面前,他就這樣吃下去。跟這些學生們講,你有我這個本事,也可以接受十個宮女,你沒有這個本事,你乖乖的持戒。所以菩薩到世間度眾生,有時候遇緣不同,有些時候是示現,有的時候是被外面環境所逼迫,他不能不這樣做。但是他的心清凈,一塵不染,他只有一個目標,弘法利生。我們肉眼凡夫,哪裡曉得人家心清凈,哪裡曉得人家有大智慧、大慈悲,我們信口開河的來批評,造作罪業!

佛門自古以來,道場就是龍蛇混雜,裡面真有再來人,也有凡夫僧,再來人是表演、是示現,凡夫出家人那是真的犯過失。見到,見如不見,不要起分別,不要生煩惱。無論他示現是正面的,或者是負面的,我們都當做他是神通示現,生起恭敬心、真誠心,我們自己得利益。所以修行,頭一個叫你修布施,布施是什麼?放下,把你這些分別執著的知見放下,叫布施波羅蜜。一切守法、守規矩,依教奉行,這是持戒波羅蜜。所有一切境界不放在心上,善的我們學習,惡的我們反省我有沒有,無論是善人惡人、順境逆境,無一不是善知識,無一不是來度脫我們的,這是修忍辱波羅蜜。你真能忍,你能忍就得三昧、就得定,你得定就開智慧,這是佛給我們講的一條菩提大道。你看誰得利益?遵循佛的教誨,經上所講的殊勝的功德利益每個人都能夠獲得。現在所講的,現代話所說的幸福美滿的人生,你確實可以得到,這是佛法現前的利益。他們明白這個事,明白這個道理,從今之後再不犯這個過失,如果犯這個過失,那就是『欺誑如來』,發這樣的重誓。

——文據凈空法師相關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楞嚴經》參習(158)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楞嚴經》參習(15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