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宮崎駿系列--世俗中的反思,千與千尋

宮崎駿系列--世俗中的反思,千與千尋

2001年,吉卜力公認的巔峰作品《千與千尋》上映,這是宮崎駿最具世俗影響力的作品,各種重量級獎項拿到手軟,成為無數人心目中最喜歡的動畫電影。

隨後的2003年,《千與千尋》擊敗了迪士尼的《星銀島》&《星際寶貝》、20世紀福克斯的《冰河世紀》和夢工廠的《小馬王》,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成為至今唯一一部非歐美製造的動畫電影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動畫電影。是歷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金熊獎的動畫作品。

在超過20個國家公映,日本本土票房308億日元,光日本本土就有超過2350萬人觀看(日本當年總人口1.26億)。甚至《千與千尋》至今仍一直處於日本電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斬獲無數國際大獎,票房被譽為「怪物」的這部動畫長片,不論是質量、口碑還是劇情、人物形象上都打造得全方位無可挑剔。

《千與千尋》在普通觀眾眼裡是一個精彩美妙的童話,在專業人士眼中也不乏深刻的人性。雅俗共賞是一個非常難達到的境界,宮老在這部作品中真正做到了全年齡段覆蓋。

一、畫風

吉卜力的水平不用說,作畫方面無可挑剔。

《千與千尋》依然延續了吉卜力工作室一貫延續的童話風格。

畫風充滿了藝術品和美術品的氣息,像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書的畫風,彷彿是一幅幅高雅精美的油畫或水墨畫一般。

用新時代下的一位著名的動畫導演舉例——畫質狂魔新海誠。新海誠的作畫方面同樣是無可挑剔,但兩人風格截然不同,沒有孰高孰低的可比性,新海誠的畫風屬於超強寫實風格,極力打造現實生活中的場景。

但宮崎駿的畫風是充滿理想主義的。

宮老的創作主題幾乎全為童話故事,而童話故事中的場景往往要充滿著生機和活潑感,還要帶著一些虛擬的夢幻感,它必須是高於生活的。

二、角色

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不論是核心主角千尋和白龍,重要角色湯婆婆、無臉男,還是配角坊寶寶、小玲、錢婆婆都有極其強烈的現實象徵意義。

這也是這部動畫能斬獲奧斯卡獎的重要原因。

《千與千尋》的成功很大程度在於讓觀眾看完了整部動畫,首先記住的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角色,而不是電影的劇情。

人物塑造得極致豐滿,而且在角色的刻畫中濃縮了現實世界的世界觀,宮老把對現實社會深入的思考融入了《千與千尋》的動畫中,使得這部動畫遠遠不止是簡單的一篇關於千尋的冒險成長故事。

1.千尋

《千與千尋》起源於宮崎駿的一個靈感,讓一個原本驕寵的女孩突然闖入到不知名的世界,為了生存而不得已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動,因而提升自己待人處事能力的故事。

此片中心主旨為宮崎駿希望能鼓動幾名朋友的女兒們而創作,期待她們觀賞此片後能重視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將觀眾群定位為約十來歲的少女。

千尋就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化社會少年們的縮影,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在家庭的溫室中成長。

因為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琳琅滿目,少年們在物慾橫行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的性格中存在一些共性的缺陷,膽怯、消極、任性、安於現狀,被父母寵溺著不懂人情世故。

這一點從影片開頭就可以看出來,千尋坐在車裡無比消沉懶散的樣子,抱怨著為什麼要離開原來的學校,面對車外的新環境吐了吐舌頭表達出漠不關心的態度。

在誤闖入湯屋以後,甚至連一些簡單搬運的工作都做不好,粗心大意,驚惶失措。

面對鍋爐爺爺善意的庇護和幫助,千尋連一句謝謝都沒有意識到要去說,甚至還要小玲去提醒。

宮崎駿本人談到千尋這個角色也說:「說到日本人的沉淪,最令我擔心的已經不是經濟成長,也不是多媒體將會如何發展,而是我們國家的兒童是否健康。」

2.坊寶寶

坊寶寶是湯婆婆的孩子,是一個巨嬰的形象,它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即是「巨嬰」。

坊寶寶和千尋一樣,同樣代表了被父母溺愛,在家庭的溫室中成長的孩子。

但是與千尋不同的是,在坊寶寶身上,對父母的諷刺性強過了對孩子本身的諷刺。

就是說坊寶寶這個角色的設置是用來諷刺那些用溺愛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父母,而並非坊寶寶本身。

湯婆婆說外面有細菌,出去就要生病,於是讓坊寶寶每天呆在房間里,甚至用魔法製作了人工太陽和月亮日夜更替模擬真實環境。

也許在湯婆婆看來,這是一種偉大的母愛,但結果是坊寶寶這麼大了甚至都還學不會走路,被湯婆婆無限滿足的零食喂得如此過度肥胖,只會撒潑任性。

在千尋表達自己要去救一個朋友的命的時候,坊寶寶仍然讓千尋陪他玩,體現了他霸道任性的一面,也象徵著青少年唯我獨尊,自私冷漠的一面。

在坊寶寶身上我們看到了孩子在父母所謂「保護成長」的溺愛中造成的極大危害。

對於坊寶寶宮崎駿使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去塑造他的形象,肥胖過度,是具有極其強烈和明顯的象徵意味的。

3.無臉男

這個角色被塑造得相當經典成功!

在無臉男身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無臉男一直被排斥在湯屋以外,他沒有朋友,不貪圖享受和物慾,象徵著最初始的人性。

正如現代社會一樣,越是這種單純純凈的人,越是要被社會所排斥,不受象徵著現實社會的湯屋待見,所以在初始除了同樣單純的千尋外沒有人會留意到無臉男,無臉男也因此無法進入湯屋。

千尋不像湯屋裡其他的人,沒有金錢和利用價值的客人不會主動去招待。千尋主動的打招呼,讓無臉男生平第一次對他人產生了接納的情感,雖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去維繫關係,但為了報答幫助千尋,他潛入了湯屋中。

無臉男潛入湯屋的這段時間,體會到了湯屋的各種利益鏈條、人情世故和生存法則,他明白了滿足他人的利益能夠讓自己一躍成為人上人。

於是無臉男在湯屋也開始了物慾橫行的生活,他變出無限多的金子,湯屋裡上下所有人都一改常態對他無比熱情,卑躬屈膝。

無臉男漲大的身體中盈滿的是他膨脹的慾望和沾染的污穢。

這裡象徵了人性最初始最善良的一面被社會黑暗面污染的過程。

無臉男的經曆象征著那句話——總有一天,善良天真甚至憤世嫉俗的我們,在社會的無情中,終究變成了我們討厭的樣子。

就像千尋所說,這個人在湯屋裡就會變壞。

4.湯婆婆&錢婆婆

雙胞胎的一對姐妹卻有著完全相反、互相對立的性格和價值觀。

宮崎駿希望通過反差和對比帶給觀眾一些思考。

湯婆婆是個奧維爾小說《1984》里老大哥一樣的形象,她所運營的那間超級大澡堂就是這個社會的隱喻,等級森嚴,毫無感情。

在這架碩大的機器上,每個人都必須「有用」才可以活著,否則就被會變成待宰的動物。

住在高大如城堡一般的湯屋裡,湯婆婆追名逐利,對澡堂里的客人笑臉相迎,對自己的員工管教嚴格,每天晚上盤算著賬面營利。

像現實生活中那些壓榨員工的吝嗇的小老闆,象徵著社會中的資產階級或者官僚階級,也就是掌錢的資本家和掌權的政治家。

相比湯婆婆高大的湯屋、僱傭壓榨大量的員工為她賺錢。錢婆婆則淡泊名利,看破紅塵似的在一個偏僻的彷彿世外桃源的郊外小屋裡生活。

同樣是有能力的人才,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選擇了功名利祿,有人選擇了平靜和與世無爭。

5.白龍

白龍一開始是一條河的河神,因為河道被人類填埋,無家可歸,所以投靠了湯婆婆,成為了湯婆婆最鐘意的大弟子。

從自始至終都在幫助千尋來看,白龍本身是一個善良和正面的人,卻幫著湯婆婆白天監視員工工作,拿著雞毛當令箭,後來還去為了幫助湯婆婆偷錢婆婆的東西。

白龍象徵著一代青年人在社會闖蕩、職場打拚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初心,失去自我的一批人。

他們在社會生存的過程中,沾染了許多社會不良的氣息,或者說在實現自己價值、升職加薪的路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正義、不道德的手段,但是慢慢地習慣了這樣的自己,變得與當初的自己面目全非。

從白龍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代青年人初心的喪失和三觀的再塑造。

三、成長

《千與千尋》里宮崎駿表達了一種對美好和善良的嚮往,和吉卜力工作的其他動畫作品一樣,童話故事的結局一般都是大圓滿的,不論是東方的吉卜力還是西方的迪士尼。

電影里每一位角色都在成長,都在努力克服身上的缺陷。

千尋曾經是一個膽怯、消極、任性、安於現狀,在溫室中成長的青少年。

但是父母都變成了豬,她不得不獨自一人面對危險,面對絕望,在湯屋的這段時間,她變得堅強、勇敢、執著。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電影里完全能看見這個漸變的過程。

面對錯綜複雜的問題和危難的情況,她學會努力去克服,不僅自己成長得更加成熟,還使在湯屋裡的人重新認識生存的意義,他們的生存不再是拚命地低頭打工,唯利是圖。

但另一方面,千尋的成長僅僅是品格上的變得堅強和勇敢,並不是本質上的改變,要說影片中到最後唯一一個沒有顛覆初始刻畫的角色性格,那就是千尋。因為幸運的是,千尋雖然失去了名字,但她並沒有失去自己善良的本性。

一般的成長類電影都會先把主人公的三觀顛覆掉,然後再脫胎成新的自我,但宮崎駿相信真善美是更強大的力量。千尋的成長不是顛覆自我,而是守住真我的過程。

把河神給的本來要用來拯救父母的僅剩一半的丸子給了無臉男,幫助他擺脫身體中的貪婪和污穢,幫助坊寶寶學會獨立,最後拯救了父母。驕縱、偏執、貪婪這些人類的劣根性都在千尋的影響下得以化解。

在動畫的結尾,雖然和開頭呼應,仍然是那樣一家三口的一幅場景,但主人公已然改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成長得獨立、堅強的千尋。

坊寶寶被錢婆婆變成小老鼠,和千尋一起去找錢婆婆的路上,終於見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並沒有像湯婆婆說的那樣被細菌傳染。結尾回到湯婆婆身邊的時候,還學會了走路。

從一開始任性地要求千尋必須陪他玩遊戲,不管不顧白龍的死活,到結尾幫助千尋,「威脅」湯婆婆放了千尋的父母,觀眾欣慰地看到了坊寶寶的成長。

湯屋即整個社會的縮影,無臉男進入湯屋以後,自以為金錢和食物是代表了世界上人人渴望的東西,他把無限的金子和食物都遞給了千尋,遞給了這個世界上唯一在乎的人,卻遭到了千尋的拒絕。

善良直率的無臉男因為長期沒有朋友、受到湯屋的排斥而造成的心理扭曲和受傷後的不甘心,千尋的拒絕讓他重新回憶起從前寂寞的心情,於是做出了過激的一系列行為。

但最終在千尋的幫助下吐出所有污穢,離開了湯屋,並在錢婆婆的點化下留在了錢婆婆身邊,我們可以看到無臉男從原始單純到受到社會陰暗面污染,最後又擺脫貪婪和污穢重歸原始和單純,這也是一種成長。

四、諷刺

整部動畫里有許多細節設計具有諷刺意味。

1、環保:

比如那段千尋招待河神洗澡的劇情,這一段不僅僅是為了推動後續情節的發展,是千尋受到湯婆婆認可的重要反轉,更是諷刺了環境污染的現狀。

影片中,小千從河神身上最先拉出來的是一輛自行車。這裡宮崎駿特別解釋過,他曾經看見清理河道的清潔工人真的從河裡撈上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

而且不僅僅有自行車,還有洗衣機,水桶等各種垃圾,這些垃圾都是人丟到河裡去的。這個劇情設計非常直白的諷刺了人類對於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

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除此之外,男主角白龍原本是人類世界的河神,但是因為河流被人類掩埋而無家可歸,於是才到了湯婆婆的湯屋裡,同樣是在設計上諷刺了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2、食物:

食物在動畫裡面映射「貪婪」,代表人的貪慾,千尋的父母因為大吃特吃神明的食物而被變成豬,而且還吃得那麼誇張。電影里可以看到千尋父親的那幅吃相,代表了人類旺盛的貪慾。

無臉男把自己吃得體積那麼大,變得無比醜陋和恐怖,撐起他龐大身軀的不僅僅是食物,更代表了貪婪和物慾,也正象徵著在他心裡瘋狂生長的慾望。

坊寶寶同樣也是吃得無比誇張的肥胖,諷刺了現代社會父母給孩子滿足了多少無限制的物慾。這些物慾都是通過食物來達到象徵的意味。

還有一個小細節,錢婆婆把坊寶寶變成小老鼠,把那三個頭型的怪物變成了坊寶寶,然而三個頭型的怪物並沒有把自己和坊寶寶調換了身份的事情告訴湯婆婆。因為如果湯婆婆一直把他們當作坊寶寶,那麼他們就有源源不斷的食物可以獲取。

因此,食物在整部動畫里是宮崎駿用巧妙的方法將貪慾和物慾具像化。

3、孩子:

宮老在聊《千與千尋》企劃的時候曾經說過:

「已經做母親的侄女帶著孩子來到山上小屋度假,當我看見她可愛的面容,就會想,我還沒有給她這樣大的孩子做出過合適的動畫。少女漫畫扔的滿屋都是,我看了看,內容大都是如何吸引男生的浪漫故事,怎麼潮流已經變成這樣了呢?我深信這絕不是一個10歲女孩所渴求的。難道我們就不能創作一些能引起她們共鳴的故事嗎?無論如何,我要重新動筆作畫,為了所有的孩子,在沒有被戀愛和思考打擾的年紀里,讓他們擁有童年的快樂。同時,我還是沒有放棄過去的理念,盡量有所批判和思考,有所把握。」

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泛濫的社會,成年人追求不斷的娛樂,以填補心靈的空虛。

這同時會反映在孩童身上。過剩的娛樂,淡化了他們的知覺,減退了他們創造力的天賦。動畫創作的一個目的,即是要刺激孩子那麻木了的知覺,喚醒那沉睡了的創造力。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父母捨不得讓孩子獨自面對種種困難。因此一部用心製作的電影將是孩子借鑒的好對象。這個信念,促使吉卜力製作出了《千與千尋》。

電影是刻意將千尋塑造成一個平凡的人物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典型的10歲日本女孩。每個10歲女孩,都能從千尋身上看到自己。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而她那怯懦和任性的性格,更是惹人生厭。

因此隨著影片的進行,觀眾會漸進有這樣的感覺:一見之下不過爾爾,發展下去覺得「還是有些可愛」,最終經歷千山萬水走到她身邊,才驚呼「啊,原來她有這樣的魅力」——大吃一驚而記憶深刻。

五、音樂

本來想著宮崎駿系列寫完後,再寫一篇久石讓專題的,但這次忍不住想先聊一下《千與千尋》的音樂。

《千與千尋》里久石讓的作曲水平並不是超一流的,無法與具有宏大敘事、壯美磅礴的《幽靈公主》配樂相比,但是他總能非常透徹地理解宮老的劇情用意,然後做出來與劇情和畫面配合相當吻合默契的背景音樂。

電影里我最喜歡的兩首配樂:

1、One Summer"s Day

這首曲子在開頭和結尾都出現過,首尾呼應,但是同一首歌放在不同位置,情感已然完全不同。

開頭的時候,鋼琴敲擊聲響起,千尋慵懶地坐在車子里,時不時像外望一眼,表現出對新環境很不感興趣的樣子。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這首配樂有一種很深切的夏天的味道,沐浴在音樂聲中,使人很想輕輕地閉上眼睛躺在躺椅上,沖著涼風,讓心靜一靜。

這首配樂成為了很多人的減壓音樂,自己一個人獨處、想專註地做些什麼的時候,打開音樂,當鋼琴聲緩緩響起的時候,心彷彿也跟隨著泛起了陣陣波瀾。

我覺得One Summer"s Day是整部《千與千尋》電影中最經典的配樂,甚至這首音樂被很多人直接冠以電影「千與千尋」的名字。

到結尾的時候,千尋回到通往湯屋隧道的入門口,開頭的音樂再度響起。

這時候的千尋早已不是開頭那個嬌氣被寵溺的小姑娘,經歷了湯屋神奇的冒險後,千尋成長為一個獨立、懂事、勇敢的女孩。

因此與開頭同樣的音樂響起時,感覺卻完全不一樣了。

2、海

這首配樂在兩個地方出現過,一次是在千尋和玲坐在湯屋房間陽台的高處向下遠眺,寂靜的夜晚,遠方零星燈火,美麗的夜空下,一列火車從水面上掠過,駛向未知的遠方。

第一次觀影的時候,配合《海》這首配樂,小玲說:「這裡一下雨,就會變成海哦。」

久石讓把宮崎駿這個唯美的畫面用音樂襯托渲染得簡直太過相得益彰。

這首配樂成就了這個畫面,這個畫面也成就了這首配樂,正是因為每次聽這首音樂的時候都能想起這個唯美的畫面,才會覺得無比親切和美妙。

在這幅場景下,小玲說,她總有一天一定要離開湯屋,去遠方的城鎮。而千尋此時才剛剛熟悉了湯屋的工作,拯救父母的願望還遙不可及,會不會在這裡也要工作到永遠呢?

兩個人心中苦澀而抓不到的夢,彷彿飄落在這趟駛向遠方的列車上。

一種漂泊、孤獨、失去目標、前途迷茫和空虛的感覺蘊含在這首歌里,每次聽的時候,都有一種這樣的孤獨感。

這首音樂第二次出現的地方是千尋和無臉男踏上尋找錢婆婆的列車,因此這首音樂又有了「The Sixth Station」(第六站)這個名字。

列車上的二人一言不發,但是千尋無比堅毅執著的眼神,已經表明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拯救白龍的決心,拯救父母的執著。

列車上的乘客進進出出,天色也由日暮換為黑夜,最後偌大的車廂里只剩下他們二人,他們尋找錢婆婆的決心隨著繼續開動的列車,一直駛向遠方。

此時,這首音樂響起,讓人有一種孤獨卻充滿著不屈信念的感覺。

「曾經發生的事不可能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

在這部2個半小時的動畫長片里,宮崎駿通過千尋的自救,完成了一個心靈的成長史。用光怪陸離的遭遇,詮釋了單純的初心,忘我的執著。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不管多久遠都依舊會被不同的時代所銘刻吧。

end~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宮崎駿 的精彩文章:

看圖猜動漫,宮崎駿的5部你能認出幾部?認不全3部的人沒有童年
《懸崖上的金魚姬》,宮崎駿經典,17萬張續未來想像

TAG:宮崎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