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跟隨錢穆先生讀《論語》(第二天)

跟隨錢穆先生讀《論語》(第二天)

跟隨錢穆先生讀《論語》(第二天)

今天我們來一起讀《論語》學而篇第一(二),本節記錄的是有子的言論。《論語》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思想合計,在歷代流傳的版本中學而篇是第一篇,第一篇第一節是孔子所述:學而時習之。第二節所述就是有子所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此種安排可以反映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本節思想在孔子學說中有重要地位,且為孔門弟子所接受,並且傳承流傳。二是《論語》成書可能有有子的弟子參與其中,當然這兩種問題可以結合考慮。最後一點,後世儒生在編撰《論語》時,對此孝悌之意也是十分看重。這幾個原因促成了此節至於學而篇第一且僅次於學而時習之章節之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跟隨錢穆先生讀《論語》(第二天)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來從學者。

孝第: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好犯上者鮮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鮮少義。

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

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

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猶未之生於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待於心則謂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格遵言,有指德言。內修於已為德,外措施之於人群為道。或本無為字。或說以為仁連讀,訓為行仁,今不從。

按:《論語》有子、曾子二人稱名,或疑《論語》多出此兩人之弟子所記,或是也。孟子謂「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於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則有子固曾為孔門弟子所推服。《論語》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無故而然。

孔子教人學為人,即學為仁。《論語》常言仁,欲識仁字意義,當通以論語》全書而細參之。今試用舉其要。仁即人群相處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於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於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養成德,所指極深極廣。由其最先之心言,則是人與人間之一種溫情與善意。發於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實為人性所固有。其先發而可見者為孝弟,故培養仁心當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則貴能推廣而成為通行於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淺近,而實為孔門教學之要義。

跟隨錢穆先生讀《論語》(第二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