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沙洋驚現新石器時代墓葬群!210餘座,長江流域最大,距今5000年!

沙洋驚現新石器時代墓葬群!210餘座,長江流域最大,距今5000年!

「這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墓葬群,經國內知名考古專家論證,初步斷定有5000年左右歷史。」6月11日,在沙洋縣「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考古發掘現場,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考古所所長黃文進對記者說。

圖為202號同穴合葬墓 楊國梁攝

6月12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宣布,沙洋縣「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通過對王家塝地點進行系統布方發掘,發現墓葬210餘座。根據勘探和發掘情況,墓地東、西、南界已明確,北側仍存在大量墓葬。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著明顯的規劃和布局。

發掘現場全凡華攝

「城河遺址」位於沙洋縣後港鎮雙村村13組、龍壋村3組,最初發現於1983年,被命名為「草家灣遺址」,同時根據採集到的陶片認為是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10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複查,認為該遺址可能是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城址,並將遺址更名為「城河遺址」。目前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墓葬全凡華攝

經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批准,2012年11月至今,為探索長江中游地區史前城址,尤其是中等規模城址的聚落布局和社會結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館、沙洋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城河遺址」進行系統勘探和發掘,確認該遺址為屈家嶺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城址,同時對遺址的文化內涵以及垣、壕結構進行了有效探索。2017年,考古隊在「城河遺址」西北區域王家塝地點發現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型墓地。至此,城垣、人工水系、居址、墓地等聚落元素全面展露。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項目負責人彭小軍介紹,「城河遺址」的考古工作秉持「先結構、後布局」的學術路線,先後確認了城垣的年代、結構和建築方式,逐步廓清了城址內外的人工水繫結構和功能布局,並通過系統調查,對遺址周邊的聚落布局也有了充分把握。

王家塝墓出土文物全凡華攝

彭小軍說,在發掘區內已發現的墓葬遺存中,墓葬在空間分布上似乎存在分組現象。這種墓葬面積的差異和空間分布,很可能意味著社會分層和群聚現象。

「墓葬群中,其中編號為202號的墓最具特點,該墓為南北向、同穴合葬墓,是目前長江流域發現的最大一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墓長438cm,寬395cm,墓坑北、東留有生土二層台,墓底中部留有生土隔梁分開,隨葬器物主要放置於棺室兩側和棺蓋之上,主要器物有陶罐、豆、壺等,並且發現有漆木器殘存和竹器腐爛後留下的紋飾,具體文物數量有待進一步清理後統計確認。」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考古所副所長、202號墓負責人朱遠志說。

墓穴分布示意圖 楊國良攝

現場已經打開的墓,考古專家們將於本月發掘完。因為氣溫過高、雨水多以及已出土的文物還需要進行保護等諸多問題,剩下未發掘的部分,將在下半年擇機再次發掘,發掘現場將會派專人保護。

發掘現場 楊國良攝

王家塝墓地規模巨大、等級明顯、葬具明確、隨葬品豐富、葬俗獨特,在長江中游地區較為少見,為探索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社會組織結構、族群、葬俗、技術工藝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撐。從聚落角度看,之前在「城河遺址」已發現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等聚落元素,此次王家塝墓地的發現和發掘為全面了解長江中游地區中等規模城址的聚落布局和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新的認識。城河遺址居址—墓葬—城垣三位一體的系統發現,也為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提供了信息支撐。

來源/荊門日報(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雷以斌 全凡華)

主編/張雲峰 編輯/尤小梅

覺得不錯,請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荊門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荊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