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羅漢的涅槃與成佛之路

阿羅漢的涅槃與成佛之路

文|釋圓君

本文分析了沙門四果的斷證功德、阿羅漢的涅槃境界,並依據經論,回答了阿羅漢能否往生凈土、阿羅漢如何成佛、三種菩提證果遲速等問題。

關鍵詞:阿羅漢;涅槃;證果;西方凈土;成佛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二千五百年前,悉達多王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立下如是誓言。因觀世間眾生沉溺輪迴,飽受生老病死之苦,悉達多王子夜半逾城,出家修行,發誓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世尊成佛後,根據眾生根機開演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藏,法音宣流度化一切,為眾生指引了光明、解脫之路,使一切眾生得大安樂。

當前,隨著南傳佛教在國內逐漸興盛,很多修行凈土的佛友對於何為阿羅漢、阿羅漢的涅槃是何種境界、阿羅漢是否需要往生凈土,阿羅漢如何成佛等問題,存在諸多迷惑。 筆者不揣淺陋,試著根據《俱舍論》、《阿含經》及菩薩乘經論的觀點,結合個人理解做些解析。

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能幫助我們認清修行目標,破除見解迷惑,從而去除修行中的許多障礙。同時,亦如宗大師所言:「盡佛所說一切法,須知皆是為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彼或為道之主幹,或為道之支分。菩薩所求,為利世間,其所化導,亦須攝受三種種姓,故於彼等道品,皆應修學」。

01

阿羅漢與涅槃

避苦求樂,是一切有情永恆的追求;痛苦與痛苦的止息,是佛教關注的重點。輪迴中的眾生恆常感受各種的痛苦,不得休息:眾生因為痛苦而生起嗔心,當下即是苦苦;因為快樂而增長貪心,從而感受變壞之苦;因為不苦不樂的等舍而落入無明,從而感受變遷之苦。如《俱舍論》中說:「悅意以及不悅意,與除彼外之等舍,一切有漏皆為苦,如應具有三苦故」。具智慧者因為了知輪迴是苦之理,從而生起修行和解脫之心。

出離輪迴的方法,一般說來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就聖道,證悟阿羅漢果或者初地菩薩以上,這樣就能跳出三界,不再因為業力而投生輪迴;另外一種是以凡夫身往生凈土,在凈土佛國中繼續修行,最終成就聖道。

佛陀將斷盡三毒、滅除分段生死安立為阿羅漢的涅槃境界。《阿含經》云:「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慾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在南傳佛教的《涅槃經》中,佛陀更對涅槃境界作了細緻具體的描述:「諸比丘,有如是之處,那裡無地、無水、無火、無風;無空無邊處,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無此世,無彼世;無日月。諸比丘,那裡無來,無去;無住,無死,無生;無依,無存;無緣,無求,是苦之終結。」這種涅槃是建立在人無我的空性基礎上的,遠離了常斷二邊,極具佛教特色。

阿羅漢證入涅槃後,脫離世間輪迴之苦,就可獲得一種永恆的寂滅安樂。《瑜伽師地論》中說,證阿羅漢果之後,會獲得四種寂靜清涼:

一是眾苦永斷,如同大樹被從根砍斷而枝葉不生,獲得苦寂靜;

二是煩惱永斷,貪嗔痴等煩惱畢竟不生,獲得煩惱寂靜;

三是不造諸惡,不再損惱有情,獲得不損惱有情寂靜;

四是恆常安住正念正知,遇到各種外緣不喜不憂,獲得舍寂靜。

所以《增一阿含經》中說:「心已離諸行,愛著永無餘;更不受此形,長樂涅槃中。」但因為阿羅漢只證悟了部分的法無我,這和佛陀所獲得斷盡二障徹見法性的清凈平等、明空無二的涅槃境界還是相形見絀的。

佛教的涅槃觀,立足於「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的緣起性空的中道思想,與婆羅門教、耆那教和順世論的涅槃觀完全不同。在《梵網經》中,佛陀否定了各種沙門婆羅門的現世涅槃論。這些現世涅槃論立足於有我說,有的認為靈魂充分享受五種欲樂,便達到最高的現世涅槃;有的認為靈魂進入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或第四禪,便達到最高的現世涅槃。

另外,佛教的涅槃也不是「人死如燈滅」的斷滅論。在《焰摩迦經》中記載,有一位焰摩迦比丘,自以為理解了佛陀的教法,四處宣揚:「煩惱已盡的比丘,因為身體的崩解而被斷滅、消失,死後就不存在了」的觀點。後來,舍利弗尊者以五蘊無常的道理向他解釋根本無我,也就無所謂現世或死後我的存在不存在問題。在《阿含經》中,佛陀也曾開示涅槃之法確有,但對於涅槃中確定有的,到底為何的問題,卻並沒有明確說明。然而如果以菩薩乘佛法觀察,顯然即是眾生本具的了了分明的佛性,這也是《金剛經》中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的意趣所在。

02

阿羅漢的成佛之路

《俱舍論》中說,聲聞乘人通過一段時間的修持,對四諦中的無常、無我等道理,生起極其穩固、明顯、清凈的定解,這樣的智慧即為見道智慧,完全通達十六行相之本體,這種智慧的本體就是現證真諦,生起這種智慧時就是證入初果。

初果聖者已斷盡三界見惑,預入聖道法流,所以又名預流果。初果聖者繼續修進,斷掉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貪嗔痴稀薄,即證入一來果。一來果聖者繼續修行,如果能徹底斷除欲界煩惱,不來欲界受生,就證入不來果。若已永斷三界煩惱,不再生起感召投生三界的煩惱,則獲得最上阿羅漢果。如佛經中說:「永斷三結,縛貪嗔痴立一來果;永斷能順五下分結立不還果;永斷一切煩惱究竟建立最上阿羅漢果。」

不過阿羅漢果只是佛陀安慰眾生的暫時之地,並非永久家鄉。十方諸佛出現於世,其唯一目的,是為了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也就是讓眾生全部覺悟,全部成佛。因此雖然宣說了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佛法,然而實則只有一佛乘,如《法華經》中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那麼阿羅漢應如何繼續前進,獲證佛果呢?分類而言,略有兩種:一種阿羅漢屬於定性聲聞,證果後先入無餘涅槃,他們在一萬劫最後一剎那往生凈土,並在第二剎那憑籍佛身放光、彈指等方便加持而出定,之後發起世俗菩提心,依止菩薩乘的佛菩薩,積聚福慧二資糧,聞思菩薩乘了義的經典,生出法無我空性的正見而相似修習,漸次得見道果位時,方圓滿見法無我空性,從二地進一步修道,乃至得到徹底斷盡二障圓滿一切功德的佛果。

另外則有一種迴向菩提聲聞,證果後不入無餘涅槃,直接發菩提心趣向菩薩乘,並且依靠神境通長久住世修行,從而即身成佛。即這種阿羅漢先依靠增益壽行的神通,留下根身用來修行,另外變化一個化身,在同行道友前方便示現,入於無餘涅槃。這樣周圍道友都認為:某尊者已經入於無餘涅槃了。而他所留下的根身,則在南瞻部洲中,隨其所樂,變化身形,遠離眾生而住。一切天界的天人尚不能看見他們,其他眾生更是看不見。之後他們能趨入菩薩行,但所修極為遲緩,因這種聲聞樂住涅槃之故,有時會放逸。有時遊行到其他世界,修行非常遲鈍,證悟佛果的時間也非常久遠。

03

別說證果遲速

修行人依根機、精進程度等因緣的不同,證果時間各有遲速。這裡略作探討和說明。

聲聞乘修行人生起出離心後,開始趨入解脫道,快者三生、慢者六十劫能獲得阿羅漢果;獲得辟支佛果的時間稍長,為快者四生,慢者一百劫 。

根據一般的說法,菩薩乘修行人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時間才能成就佛果。其中,資糧道和加行道經歷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菩薩至七地菩薩經歷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經歷一大阿僧祇劫。

往生西方凈土則相對容易,凡夫人依靠信願持名的修行方法,一生即可成辦解脫,脫離生死輪迴。

當然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說法,只是針對某些根機者的方便說法,實際的修行時間可能並不需如此久遠,如雲「不歷僧祗獲法身」。造成這種時間差異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心力的差異。對於某些心力強悍者而言,每一剎那便可圓滿多劫功德資糧,迅速成就佛果。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心力大者每一剎那便可圓滿無量資糧,故連續修學積資迅速者一生可得解脫的說法是合理的。

2.智慧的差異。修行人如果經歷過廣大聞思,開慧眼、具正見,則修行速度會遠遠超過普通的修行人。如藕益大師在《教觀綱宗》中感嘆說:「圓人受法,無法不圓。由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3.禪定的差異。時間本是凡夫人的幻覺,對於具備菩薩乘禪定的人而言,一切通徹無礙,能以一現多,以小容大,一身化現無量身,一念入於一切劫,展現不可思議的神通之力。如《普賢行願品》中說:「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在這種境界中,時間長短根本不成為修行的制約因素。

4.善知識及所修之法的差異。如果修行人能值遇大善知識、所修之法具備善巧,則成就迅速。在般若經中說:若有人聽聞宣說一切實相的般若經典,只要一經於耳,是人所有煩惱障、業障、法障,極重諸罪皆自消滅,乃至菩提不生惡道。而若值遇了凈土或密宗法門得到具德善知識的引導,自己精進修行,皆有望即身成佛。

在菩薩乘了義經論中,更有暢佛本懷,宣說剎那成佛的教證。如《六祖壇經》中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佛」。

《妙法蓮花經?提婆達多品》中,則宣說了八歲的龍女因獻上寶珠而剎那間成佛的事例。龍女不僅當下圓滿相好,且立刻前往南方無垢世界,直登法王座,為眾生宣說佛法。如果所有眾生都得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方能證悟菩提,則龍女的示現將無從解釋。由此可見,眾生無量、眾生根機無量、眾生因緣無量,成佛的時間長短很難一概而論。

《俱舍論》中也有凡夫人於一座間即生成佛的記載。頌云:「雖非聖者然而於,父母病人說法者,最後有者之菩薩,供養功德無有量。」聲聞乘以獲得見道來區別是不是聖者,這一頌已明顯說明,最後有者菩薩(本師未成佛前)並非聖者,只是加行道的凡夫。論中又說:最後有者菩薩於一座上修持現觀,經歷現證四諦的十六剎那,以及斷除有頂煩惱的無間道九剎那、解脫道九剎那,共三十四剎那而獲得滅盡智,同時獲得滅盡定,證悟佛菩提。當然,這只是聲聞乘的看法。菩薩乘認為,初地以上的菩薩就已經是聖者,更何況馬上就要成佛的等覺菩薩。

佛法是修心之法,如《觀經》中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究竟而言,三大阿僧祇劫只是因為凡夫帶有貪嗔痴三毒之心,妄念如恆河沙般不可窮盡,所以立下三大劫的數目。修行人如果能從心起修,時時觀察自心,去除三毒,常生清凈心,認識心的本來面目,自然能迅速超越三大劫而成佛。《維摩詰經》和達摩祖師《破相論》對此皆有詳細論述。

04

阿羅漢與西方凈土

一般的通途法門,都需要修行人憑藉自力斷惑證真,等到惑業凈盡,才可了生脫死。這對於鈍根的修行人來說,是相對困難的事情。所以釋迦世尊特別開出一個不斷煩惱而獲得解脫的凈土法門。十方凈土中,西方極樂凈土是修行環境最好、往生最容易的凈土之一,故而歷代祖師開設了種種法門,引導眾生往生極樂凈土。

藏地是菩薩乘佛法興盛之地,歷代祖師通常教導弟子依靠明觀福田積資凈障發菩提心發清凈願等往生四因來求生西方凈土。因為發菩提心的緣故,修行人能快速積累大量往生資糧,而且在往生後能迅速成為登地的菩薩,展開廣大無邊的弘法利生事業。

對於往生四因中何者最重要的問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凈土教言》講到:憶念阿彌陀佛與欲求往生極樂世界此二者最為重要,其助緣為積累善根與發無上菩薩乘菩提心二者,並通過辯論證成僅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就能往生的道理。

漢地的祖師則根據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特點,開演出「深信、發願、念誦佛號」等的修行方法。這一「信願持名」的方法,根據《無量壽經》中:「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大願而設立。依此大願,即使凡夫眾生,只要具備信願持名的要點,也可以依靠彌陀願力加持而往生凈土。

根據佛經記載,極樂世界中有無量無邊的阿羅漢,如佛在《阿彌陀經》中告訴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這些阿羅漢,依證果與往生先後,可以分為二類:一種是先往生,後證阿羅漢果。如《觀無量壽經》中說,中品中生者,在往生後,「經於七日,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而中品下生者時間更長,需要「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另外一種則是先證悟阿羅漢果,後往生。《定解寶燈論》中說:「經說十千劫之後,羅漢出定入大乘。」《新月釋》對此解釋說:佛在《妙法蓮華經》等經中說,聲緣阿羅漢入聲聞乘共同滅定安住一萬劫後,必定出定而進入菩薩乘道。因為阿羅漢已經遣除了煩惱障的種子,斷盡了輪迴的因緣。故而他們在一萬劫最後一剎那往生凈土,並在第二剎那出定,只有在往生清凈剎土後才能發起世俗菩提心,然後漸次修行,直至最後成佛。

菩提心是我們自性的本具功德,是成佛的正因,所以阿羅漢雖已斷三有,但因為沒有發起菩提心故,離成佛還很遙遠,而往生凈土,依仗佛力加被之故,無疑是最速捷的成佛之路。

05

結語

佛經中說,眾生皆具佛性,如衣內明珠。佛陀三乘設教, 施設各種方便,只是希望大眾服食菩薩乘法葯,速除苦惱,讓一切眾生都獲得和佛一樣的智慧和境界。

祝願一切眾生,都能迅速熄滅心頭的妄念無明,證悟本有的清凈光明的佛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的精彩文章:

你自以為是的看破,不過是孤僻離群的冷漠

TAG: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