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日養生,越熱越是不能和涼的!

夏日養生,越熱越是不能和涼的!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天應該用溫熱的食物來驅散體內的寒氣,從而強身健體,達到養生的目的。

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幾個「養熱」的小妙招,可以讓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慢慢的滋養陽氣。

一、熱水泡腳

民間有「夏天泡腳,暑濕可祛」的說法,夏季濕氣重,脾怕濕,濕氣置於脾就會出現食欲不振等情況。選擇較深的木桶,40度左右的溫水泡腳有助於祛除暑濕,增進食慾,改善睡眠質量。

熱水泡腳

二、洗熱水澡

《內經》說「形寒飲冷則傷肺」,夏天陽氣蒸騰在外,毛孔擴張。溫水沖洗能按摩皮膚,擴張體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

洗熱水澡

三、喝熱茶

夏天飲熱茶能使皮膚慢慢發汗,散發體內熱量。人飲熱茶後,毛細血管擴張,汗孔自開,而又不會像冷飲般刺激腸胃和氣管。

我國古代養生理論和方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受時代的限制,傳統養生方術中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那麼,該如何正確對待它們呢?科學的方法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吸收精華,這也是繼承傳統文化,獲取養生知識的一個基本原則。需要提醒的是,近年來,隨著回歸自然和全球保健熱的出現,一股崇古復古的潮流也隨之而起。一些人利用人們追求養生長壽的美好願望,披著科學的外衣,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到處兜售早已被扔進歷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和迷信巫術,干著圖財害命的勾當。這些人往往以「某某家」、「某某王」自居,對此,應引起廣大群眾的高度警惕,特別是那些自稱能包治百病的「神醫」,更要謹防落入他們的圈套。

有病不能諱疾忌醫

從某種意義上講,疾病也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與生命同樣古老,相伴相隨。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也不可能一輩子不生病。迄今為止,世上還沒有使人長生不老的仙方妙法或靈丹妙藥。所謂養生,不過是通過調養自身的生生之氣,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效果。然而,一旦生病的話,就應當及時去找醫生診治,並聽從醫生的勸告和安排,信任放手,積極配合,切莫諱疾忌醫,將小病養成大病。人命關天,健康無價。人們對時下的「養生熱」要有冷靜的思考,要始終把科學性放在首位,堅持上述「四項基本原則」,學習傳統養生理念和方法,結合日漸成熟的醫學科學力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因時因地因人施養

健康長壽並非一朝一夕或通過一功一法就能實現,我國歷代養生學家都主張養生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針對各自不同的特點,審證求因,辨證施養,多種形式,全面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句養生民諺,我們在運用時就要講究「三因制宜」。從時間上來講,「春捂」主要在早春,一定要捂過「倒春寒」,等氣候基本穩定之後才能漸次減衣;而「秋凍」則主要在仲秋,一旦進入晚秋,就應當及時添衣。地域方面,北方應延長「春捂」的時間,並縮短「秋凍」的時間,而南方則恰恰相反。就人體而論,上述內容只針對青壯年和無病之人,對老人、小孩和患者就不能一概而論,而需加強「春捂」,不可過早減衣;在晚秋時,則要儘快添衣,否則就容易生病。總之,養生除了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之外,還要進行辨證,若不問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一個食療方,大家都來吃,難免不出現問題。

現在正值秋天,養生更要多注意:

1多吃溫食

要吃些溫食。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2多休息

熬夜加班、上網路或享受夜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熬夜會導致睡眠不足,造成免疫力的下降。因此該睡覺的時候要睡覺,該起床的時候就要起床,順應人體的生理時鐘,充分的睡眠和作息,才能保持身體的免疫力,對抗病毒!

3多喝水

可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因此成人每天必須攝取大約2000~2500毫升的水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縹緲可昕 的精彩文章:

TAG:縹緲可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