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真正的匠人也得上網了

真正的匠人也得上網了

2016年底,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上任,至今不到2年。然而,西安這個以往相對低調的城市,卻在這一年多里搞出了不少名堂。就連全國各地沒去過西安的人都知道,西安和各大二三線城市一起,成了「搶人大戰」的一員。

至於西安本地人,他們的回答則更加多樣。有人說人才來了,房價高了;有人說企業多了,就業機會多了;有人說西安本來有不錯的教育資源,早該這樣。在此之上,肉眼可見的,一個沒人否認的事實是:西安的市容正在發生巨變。

這指的不僅是綠化面積提高,也不僅是路面變得乾淨整潔,而是指西安人的精神風貌。不管是引進全國人才,還是扶持高新技術產業(西安有著罕有的「硬科技」風投中科創星),新書記的目的都是從文化的層面上改造這座古城。

4月份的華服節,及5月份的匠人大會,也同樣如此。表面上,西安古、今兩頭抓,想在現代社會發揚這一文化名城的底蘊;實際上,這些活動都不限於文化層面,而是政府、企業共同推動的商業行為。

城市與手藝,不該互斥

5月28日上午,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胡蝶、李曉東在匠人大會的舞台上,以串場詞的形式表達了一種觀點:「千匠進長安」,是「引進人才」的一部分。隨後,西安市長上官吉慶表示:「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技能追求,更是一種優秀職業文化。」

雖然「匠人精神」在中文互聯網已被用濫,而且由於伴隨著濃厚的農耕文明思維,甚至多少成了現代工業文明足以調侃的對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精神」以外,「匠人」群體也真實存在。而且,只要不盲目將其與工業對立起來,而是將其作為手工藝人看待,匠人文化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也普遍存在。

至於這些匠人是否能與商業結合,是否能發揮獨有的價值,如果對比鄰國日本,中國做得略有不足。日本在雄偉的工業文明之外,也以其種類多、價值高的手工藝品蜚聲海外。雖然日本也有一些圍繞匠人的怪現象,比如匠人打造電飯煲內膽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廣告,但總體來看,相對傳統的匠人文化,在日本不僅保存較好,也積極地參與進了商業文明——通過形形色色的紀錄片,我們不難管窺。

相對而言,中國在手工藝文化保護的過程中,卻未曾有足夠的重視。前央視主持人,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普,就在匠人大會上提出了一些問題。

各手藝門類強弱不均的現狀,即便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大多數人也能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傳統文化並不是「全面落伍」,有些內容至今煥發著強大的活力,比如紫砂壺。而另一些難以與商業結合的內容,則相對不好傳承,比如皮影戲。

但是,也沒什麼人會高調喊出「只保留有用的」,那未免過於功利且短視。

那麼,這種區別,是否完全體現了文化本身的影響力強弱呢?比如,有許多人認為,紫砂壺的實用價值更高;也會有人舉極端例子說,筷子就是一種不需保護也能流傳的文化。對比「漢服」與「和服」的現狀,也有人認為,「漢服」在中國不如「和服」在日本之普及,是因為和服本身形制更易為人接受。

這可不一定。

在日本和法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比如東京和巴黎,也是手藝文化興盛的地區——常去的中國遊客,應該深有體會。而在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手藝文化卻不一定興盛,即便這些地區視野更廣、消費能力更強,傳統文化受到的重視卻較少,露出程度往往還不如一些地方小縣城。

趙普將其歸因於各地政府對傳統文化的支持力度不同。

我們從其它發達國家看到的經驗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循環,政府,市場,立法,缺一不可,日本1950年年就頒布了遺產保護法,1955年年就頒布了人間國寶手藝人,要知道這樣一個國家對文化的強調和保護是不遺餘力的。

趙普說,雖然給傳統文化造成最大衝擊的就是工業文明,但二者之間的衝突並非不可調和。「法國有一句名言,大到教堂、小到湯勺,全部拿下。」趙普強調,傳統文化應該開放,而非守舊。他舉吳裕泰為例:「賣茶葉的老字號也賣咖啡,憑什麼不可以呢?」

其實,有不少老字號都還維持著較強的生命力。比如內聯升的老字號布鞋,仍在不斷推出有時代特色的款式。再比如稻香村,不僅線下經營良好,線上賣得也不錯。「互聯網平台的魅力不可小覷,而且增長迅速,從這可以看出來,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對老字號,傳統手藝是充滿感情和信賴的,這是我們的機會。」

匠人都是誰?

然而,手工藝即便有市場,也不一定有渠道。在兩個角度皆是如此:匠人的作品不知道賣給誰、怎麼賣,而消費者想快速購買一件令人放心的手工藝品,也不知道該從哪兒買。

華服節及匠人大會背後的推動者之一,匠人手作社交平台,創業企業「東家」就經歷過這樣的困難:將手工藝品帶向市場,最理想的便是搭建一個電商平台。然而,即便能找到消費者,貨源又該從哪兒來呢?

因此,2015年成立之初,東家並未急著鋪開電商業務,而是先將「社區」做了起來。至於社區成員從哪兒來,那主要靠一個個找了。東家CEO俞海華每到一個城市,都會去逛逛當地的手工藝市場,這也只是「尋匠之旅」的一小部分。「我們拜訪了3萬多位匠人,目前已經有6千多位匠人入駐東家。」俞海華表示。

景德鎮的日常,可以作為今日中國匠人生態的縮影。景德鎮陶瓷大學作為一所特色鮮明的本科高等學校,並不缺少生源;但這些學生日後都去做了什麼,可能是更值得關注的事情。

「匠人不是世外高人,不是那種六七十歲難以交流的老頭兒,」東家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就是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的年輕人,現在的匠人群體,主要就是80後、90後。」

在景德鎮學習陶瓷手藝的年輕人,幾乎每人都有一個「創業夢」,而景德鎮也是最容易實現這一夢想的地方。「花幾十塊錢買袋陶土,沒有自己的窯就蹭一下別人的窯,燒好了能賣出去,你就能在景德鎮紮根兒。」

為了接近這些匠人,我們就跟他們聊天。他們在窯旁邊盯著,我們就邊聊邊盯。窯一燒就是好幾天,你猜我們幹嘛?我們打DotA。他們也都是年輕人……

在不斷的探尋中,東家也了解了各地的匠人生態。比如在揭陽這個小鎮,就有獨特的一套「翡翠直播」產業。並不是揭陽主播邊直播邊賣翡翠,而是揭陽的每個翡翠商人都用直播的方法賣貨。

匠人賣貨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對那些「得意之作」,那些絕無僅有的原創作品,匠人並不希望以低廉的價格賣給不識貨者。東家說,消費者同樣也是這麼想的——如果他們花費高價購買了一件手工藝品,他們希望知道作品背後的作者是誰。

「所以後來我們發現,有時候你只賣貨是不夠的,你需要安排他們交流,讓匠人講解這個作品好在哪兒,」東家工作人員表示,「有時候買家比較富裕,會希望匠人到他所在的城市面談,包往返吃住,就為了聊兩天。」

許多接觸過匠人的消費者會抱怨「匠人不會跟用戶交流」,而匠人不善於表達自己,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俞海華認為,一些匠人有表達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但不能苛求全部匠人如此。為此,東家打算設立「匠人經紀人」,為匠人,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服務。

事實證明,這種努力是有人買賬的。東家目前有200萬註冊用戶,並已先後在2015、2017、2018獲得了來自元璟資本的數千萬A輪,來自復星集團的數千萬A+輪,以及來自SIG海納亞洲及復星集團的1.1億B輪融資。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潮州手拉壺是什麼。不過,一位潮州手拉壺匠人「鐵人」,2年時間成交了3萬元左右的作品,90%的銷售來源於東家。

俞海華表示,鐵人把他的老師、他的師兄弟們全部介紹到了東家。現在潮州手拉壺在東家的銷售額,可以佔到整個行業的20%左右。而潮州手拉壺,也通過東家為更多人所知。

是老古董,還是新商業?

上海豫園,建築面積10萬平,可經營的面積5萬平,但是一年吸引的客流量是4000萬。上海迪斯尼樂園開業已經兩年多了,迪斯尼樂園現在滿員一年是1200萬。迪斯尼是兩平方公里,豫園只有10萬平米,那麼為什麼能夠在這樣一個地方,集聚這麼多的人?靠一樣東西,文化。

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聯席總裁徐曉亮表示,復興觀察到了,也希望助力民族的經濟文化復興。「豫園每個月都有重大的文化節氣,每年豫園的燈會,是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每天的客流量超過 20 萬,但是的確擋不住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徐曉亮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崛起,一定伴隨它的文化崛起。換句話說,圍繞文化的經濟,同樣大有可為。

今日頭條副總編徐一龍說,今日頭條也在推出「國風計劃」,目的是讓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產出和觀看提高一倍。

我們看一下在過去1年傳統文化在今日頭條傳播的一個情況,我們一共有大概專門生產傳統文化相關的頭條號一萬個以上,生產出了130萬篇內容,閱讀量和觀看量達到150億餘次。我們非常有信心今年把後兩個數據提升一倍。

雖然也在做傳統文化社區並輸出大量傳統文化內容,但東家的目的不僅在於內容生產,更在於創造商業價值。他們說,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他們深信,只有匠人能賺到錢、賺大錢,傳統文化才能復興。為此,東家摸索了幾年,探究出了一套可能不太成熟,但現階段可行的「手工藝品電商玩法」。

賣「匠人手作」的最大難處,就在於其非標品的屬性。互聯網電商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打破信息不對稱,以公開、透明的方式,批量售賣標品。而售賣「匠人手作」,則要在非標品的茫茫大海中,打破更加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東家目前摸索出的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拍賣」。在東家app的標籤欄里,「拍賣」赫然位於正中央。通過0元起拍和歷史拍賣價格展示,東家構建了一個信息相對流通的市場。而且,拍賣前較長的展示時間,也給了消費者足夠多的機會來相互交流、判斷價值。

所拍賣的物件更是應有盡有,既有大師名品,也有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手作。範圍則涵蓋了傳統文化器具的多個品類,比如陶瓷、茶葉、玉石、蜜蠟、筆墨紙硯、印章、刀劍、盆景、摺扇、屏風等。

拍賣只是售賣非標品的一種方式,東家引以為傲的,還包括將押窯、開料(或稱賭石)等圍繞陶瓷、玉石的線下常見玩法,搬到了線上。由於每次押窯、開料都有真名真姓的匠人背書,參與者大可不必擔心陷入「做局」。

此外,或許是借鑒了揭陽的「翡翠直播」產業,東家也用直播的方式,讓那些表現力強且樂於拋頭露面的匠人以直播形式帶領用戶「探寶」,在科普傳統文化的同時,售賣自己的「寶貝」。

不過,俞海華也坦言,在東家賣得最好的,主要還是茶葉、玉石這些認知度較高的商品。此外,由於匠人手作的價格普遍偏高,目前參與其中的消費者以年齡偏大、事業有成人士居多。

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消費升級,賣的不是器具,是體驗,或者說一種生活方式。喜歡喝茶,購買茶器,布置茶室,然後在裝修中會回歸中式,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文化認同的一個表現在於,你會回歸最令你覺得舒服的生活方式,比如喝茶。

傳統與年輕

不過,東家對年輕人也充滿信心。「上個月在西安政府跟曲江政府的支持下,我們跟共青團中央舉辦了中國華服日,發現有大量的年輕人來到了現場,同時在線上也有非常大的互動。微博有1.8億的閱讀量,直播觀看也有1800多萬,我們的H5頁面穿我華服有1230萬人次點擊,所以年輕人也會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消費者、守護者。」

就如B站董事長陳睿所言,年輕人對於文化和內容的需求在深度、廣度和多樣化方面比上一代大得多。在文化的深度上,在創作上,這一代用戶和前一代用戶的需求有非常明顯的不同。

既然年輕的匠人可以作為「生產者」,那麼年輕的消費者,大概也並不遙遠。這並不單純體現在十九大「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號召,也顯然不是企業與資本抬起的冷僻風口。中國的文化回歸,以及伴隨回歸的身份認同,恐怕正是進行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奇葩說:被規訓的蠻荒星球
小米遞交CDR招股書,一季度營收344億元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