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節來歷與武功節俗

端午節來歷與武功節俗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端午,又稱端陽、端五、重五、重午、午日、龍舟節、粽子節、龍日節、五月節、詩人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起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農曆五月初五之所以稱端午節,是因為「端」字原義為植物發芽生長,延伸有最初、開頭的意思;午,《說文解字》釋義為:「午,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昌地而出」。這就是說,午,意為逆反。「午」代表五月,這時陰氣逆反陽氣,頂觸地面而冒出。又,「午」與「五」諧音,五月初五又稱「午日」,故該節為此之名。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人們說法主要有五種:一說紀念屈原。戰國時期曾經做過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力主聯齊抗秦的屈原,因遭受貴族子蘭、靳尚等人讒毀而被頃襄王放逐流浪途中,聽到秦國攻陷楚國郢都的消息後,悲憤交加的絕望之中,於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於汩羅江,以身殉國。人們懷念和敬重他,各地的百姓們遂於每年五月初五這天以各種形式來紀念他,這便有了端午節。

二說紀念勾踐。春秋戰國時期,吳國攻陷越國。越王勾踐被迫到吳國做人質,過著囚禁生活。但他每日里卧薪償膽,不忘國恥,被吳王夫差放回越國後奮發圖強,終雪國恥。人們便在五月初五這天以吃粽子、賽龍舟等形式來歌頌和紀念他。

三說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本為楚國人,因其父受楚平王迫害而投奔吳國,後任吳王夫差的軍機重臣。吳國打敗越國時,他力諫吳王殺掉越王勾踐以絕後患。未料想到吳國太宰伯嚭接受越王賄賂,陷害忠良。伍子胥臨死前怨恨道:「我死後,將我雙眼挖出懸於吳京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著來日越軍陷城滅吳!」吳王夫差聞之大怒,下令將伍子胥屍體裝入皮囊之內,於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人們為了懷念伍子胥這位耿直忠良,便於每年這天舉行各類活動紀念他,民間形成了後來的端午節之俗。

四說是紀念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其父墜落江中,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這位年僅十四歲的孝女思父心切,晝夜沿江哭號,在尋父無果、萬般無奈之時,於農歷五月初五投身江中,數日後抱著父屍浮出水面。當地民眾被她的至誠孝心所感動,立碑昭彰頌揚,並於每年此日舉儀紀念。後人們為了弘揚孝道,遂以五月初五立節。五說是紀念介子推。東漢時期蔡邕在《琴操》中有此記載。以上五說中,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最有影響,為舉世華人所認同,故有人將這一天稱作「詩人節」。

武功人端午節儀俗,主要有下面幾種形式:

割艾草。縣內上下塬地區是一樣的,這天人們早早起床,帶上鐮刀去野外采割帶露水的艾草,將其插於門楣,懸於堂中,既為逼邪,又可驅蚊。

縫香包。端午節佩帶香囊,有辟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用絲布包裹,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娃娃們極為喜歡。

合花花繩。花花繩是將五色絲線合成繩子,繫於臂腕,或在五彩繩子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也有的人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懸於門窗和掛於床帳之上。

送端午。每年五月初五之前舅家都要給未過12歲的外甥送去嬰肚(亦叫「擁肚」)、曲連饃和童裝,叫做「送端午」。嬰肚,狀若當下流行的「神功元氣袋」,上有掛帶,後有綁帶,前為小圍裙形,上綉「五毒」和十二屬相圖案,內藏雄黃香料,既可護肚,又可驅邪;曲連饃,大多為外婆或者妗母新手烙制而成,麵粉里添加有油、鹽、芝麻、花椒葉等佐料,形為圓圈狀,內圈圓潤光滑,外圈雕成瓣狀,亦雕有魚鱗狀花紋,既可食用,又可戴在孩子的手腕、脖項上作為玩飾之物。

另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捉蚧蝳(入中藥、借毒攻毒)等古老習俗,如今除吃粽子外,其它二者已不常見,只能是老人們的一種兒時記憶罷了。

端午安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木子頁,我又有話對你說
19歲小伙喝百草枯,18天後不治身亡:珍愛生命,遠離毒藥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