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程序性壞死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程序性壞死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細胞程序性壞死在人類免疫反應、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RIPK1 和 RIPK3 是細胞命運調節過程中的關鍵因子,二者能夠通過相互作用形成澱粉樣的壞死小體,進一步觸發不同類型的細胞程序性壞死,但 RIPK1 和 RIPK3 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至今尚不清楚。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復旦大學李繼喜教授研究組與國外團隊合作首次解析了 RIPK1-RIPK3 異源澱粉樣信號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該結構是迄今為止第一個被報道的異源澱粉樣結構,從結構角度清晰地闡明了 RIPK1-RIPK3 複合物激活細胞程序性壞死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 RIPK1-RIPK3 以 1:1 的堆積方式形成異源β片層,兩個β片層通過緊密的疏水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與 RIPK1、RIPK3 本身形成的同源澱粉樣纖維相比,在同一個β片層中 RIPK1-RIPK3 具有更有效的嵌合堆積方式,更穩定的能值,這也解釋了特異性形成異源澱粉樣複合物的分子基礎。此外,異源澱粉樣複合物的偏好性形成對於理解大量信號傳導過程具有重大的啟示作用。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 Cell 雜誌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我科學家率先發現水稻自私基因
中國91項「世界級遺產」全名錄,你知道幾個?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