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沃特瑪」閃崩」了,誰會成為動力電池新季軍

沃特瑪」閃崩」了,誰會成為動力電池新季軍

文 | 韓沁珂

編輯 | 張慧

儘管商業化發展已超十年,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面對的仍是一個勝負未決的江湖。

寧德時代(300750.SZ)在去年超越比亞迪(002594.SZ),在冠軍座位上坐穩不久,一路闖至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排行榜季軍的「黑馬」沃特瑪,卻在今年春天早早地退出了2018年排位戰。

隨著沃特瑪的出局,中國動力電池行業開啟了新一輪圍繞「第三名」的混戰。誰將突出重圍,榮登三甲?這成為國軒高科(002074.SZ)、天津力神、比克電池、孚能科技等居後者今年奮戰的動力。

排位混戰

伊維智庫(EV Tank)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30.5GWh,前五家企業的出貨量,合計佔比近七成。

其中,寧德時代以6.72GWh的出貨量,位於比亞迪之後。沃瑪特位居第三,國軒高科和天津力神則排名第四和第五位。位列6-10位的分別為中航鋰電、比克電池、萬向、光宇、中信國安。

2017年,排名發生了大變化。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44.5GWh,同比增長44.5%。其中,寧德時代的出貨量同比增長73%至11.8GWh,超過比亞迪榮登冠軍寶座。沃特瑪、國軒高科暫穩在第三、第四位。第五名則被北京國能代替。

這一年,北京國能、孚能科技、智航新能源、億緯鋰能(300014.SZ)四家企業首次進入前十名。在11-20名中,還有六位新面孔出現。

進入2018年,排位戰變得更為激烈。

3月,沃特瑪宣布公司因資金鏈緊張已出現近20億元的應付票據和銀行借款逾期,隨即切換進入「閃崩」模式。面對處於停滯的訂單和尚未進展的戰略投資者引入,沃特瑪不得不提前退出爭奪,在資金困境中掙扎求生。

據沃特瑪母公司堅瑞沃能(300116.SZ)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5月11日,逾期債務合計35.31億元,其中應付票據逾期23.24億元,銀行借款7.9億元,融資租賃借款0.88億元,其他借款3.29億元。

2018年一季度,中國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4.4GWh,同比增長247%。其中,前十大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合計達4GWh,佔整體的91%。寧德時代以2.2GW的裝機量排名第一,佔比超過50%,比亞迪、國軒高科、比克電池和孚能科技分列2-5位。

在日前公布的前四個月動力電池裝機量數據中,曾經的「行業老三」沃瑪特已經一路跌出榜單前十。

季軍候選者

與江湖地位相對穩固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不同,在「第三名」的爭奪上,混戰格外激烈。

「沃特瑪倒下之後,第三名會花落誰家現在還不好說。力神、比克、孚能科技和國軒高科都有機會。」一位電池行業資深分析師對界面記者表示,「在一段時間內,其他電池廠很難撼動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地位。」

就今年1-4月的出貨及裝機量情況來看,國軒高科或許很有機會在2018年成為新任「第三名」。

成立於2006年的國軒高科,擁有新能源動力鋰電池和輸配電設備兩大業務板塊,於2015年成功登陸深交所。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48.38億元,同比增長1.68%,實現凈利潤8.38億元,同比下降18.71%。

截至去年,國軒高科已經具備3GWh三元電芯、7GWh磷酸鐵鋰電芯的產能。並與北汽新能源、北汽常州、安凱客車、江淮汽車、成都大運、奇瑞汽車、南京金龍等多家車企達成合作。

為了進一步提高競爭力,國軒高科計劃於2018年在原有產能基礎上再新增10GWh產能,到2020年底將達到30GWh產能水平。

「從銷售規模說,國軒高科佔據一定優勢,但是在技術積累方面,天津力神的潛力也不可小覷。」一位長期研究電池行業的分析人士對界面記者說道,「隨著補貼新政的實施,力神的技術優勢或逐漸顯現出來。」

今年2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對電池密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純電動乘用車和純電動客車的能量密度補貼門檻分別提升至105Wh/kg和115Wh/kg。

按照政策要求,補貼新政過渡期到2018年6月11日結束。自2018年6月12日起,2017年第1-12批及2018年第1-4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下稱推薦目錄)將予以廢止。

6月6日,工信部發布2018年6批推薦目錄,共涉及112戶企業的353個車型。從配套電池企業看,此批推薦目錄共涉及配套電池企業57家。其中,寧德時代、天津力神、國軒高科、比亞迪分別配套車型85款、23款、21款和21款。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第6批推薦名錄作為過渡期即將結束時發布的首批目錄,入選車型在續航里程、能量密度、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等技術指標上都有明顯提高。天津力神成為此批次中配套車型第二多的電池企業,這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它的實力。

作為行業「老兵」的天津力神已經在電池行業耕耘了超過20年,儘管擁有蘋果、三星等多家國內外知名客戶,但是天津力神近年來的業績卻並不理想。2017年,其出現大幅虧損,由2016年的盈利2.83億元下滑至虧損3.48億元。

2017年9月24日,天津力神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發布增資項目,擬募資不低於16億元,對應持股比例不高於25%,資金將作為蘇州華東基地、青島、天津等項目的建設資金及補充流動資金。

儘管存在資金壓力,天津力神也和眾多動力電池企業一樣,正快速擴張著產能。按照規劃,到2020年其年產能將達到20GWh,到2025年達到50GWh。

2017年5月,青島力神20億Wh動力電池基地開工,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15.7億元,二期項目將再增加40億Wh產能,合計達到80億Wh產能,達產後年產值將超過120億元。

另一大有力競爭者為孚能科技(贛州)有限公司,於2009年在江西贛州成立。2017年,孚能科技獲得C輪50億元的融資,是2017年來動力電池行業單筆最高融資。去年,公司在乘用車方面的電池裝機總數量為4.37萬台,在國內電池供應排名前三,動力電池產能為5GWh。根據規劃,到2020年,年產能將達到40GWh。

孚能科技首席財務官陳曉罡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實驗室水平已經超過300Wh/kg,只是還沒有到應用階段。此外,2019年孚能科技電池能量密度要達到280Wh/kg,2020年達到300Wh/kg。

比克電池則成立於2001年。至2017年12月,其動力電池產能已達8GWh,累計裝車達11萬輛,單車最長行駛記錄超40萬公里,在國產三元動力圓柱電池領域電池供應商中排名第一。圓柱、方形和軟包是目前主流的三種鋰電池封裝形式。

上述分析師表示,與國內同行相比,天津力神和比克在圓柱電池方面的技術能力已處於相對領先的位置,自動化設備程度高,但是與三星和松下相比,在使用設備的工程師能力方面還有差距。

技術競賽升級

除產能擴張的較量外,動力電池企業間的技術競賽正愈演愈烈。

國金證券認為,目前中國動力電池行業處於半決賽階段,三元技術路線已基本明確,具備技術優勢和成本管控能力的空頭企業將在對決中勝出。

5月中旬,比克電池推出量產的18650-3.0Ah電芯,能量密度達到近250Wh/kg,可支持純電動乘用車500公里的續航里程,日產能200萬顆。比克電池還表示,或將在下半年推出單體能量密度270Wh/kg的3.35Ah產品,其21700產品也已完成實驗室階段的開發。

但在21700產品的競賽中,天津力神暫時領先一步。

18650電池的直徑為18毫米,高65毫米;21700電池的直徑為21毫米,高70毫米,能量密度相比前者可提升約35%。據天津力神介紹,21700鋰離子電池對比傳統的18650電池具有單體能量密度更高,電池系統成本更低,整車電池包重量更輕。

6月初,天津力神子公司蘇州力神宣布已實現21700產品的量產,日出貨量可達40萬顆,預計年底可實現月2000萬-2500萬支的月產量,年產量將達到1.6億顆。此前,韓國電池企業三星SDI推出的21700產品,預計到2021年才能實現量產。

按照《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規劃,到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要達到300Wh/kg,系統能量密度爭取達到260Wh/kg。

「300Wh/kg的能量密度在18650這個體系基本上是難以實現的。」比克電池圓柱電池技術總工李艷斌對界面記者稱,因此,21700是各大電池廠商必然的選擇。

此外,由天津力神牽頭承擔的「高比能量密度鋰離子動力電池開發與產業化技術攻關」項目,已開發完成能量密度達260Wh/kg的動力電池單體,在350次充放電循環後容量保持率可達83.28%,相較目前電動汽車普遍使用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約30%。

除了21700產品的研發,更多企業選擇從正極材料入手來提高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國軒高科6月6日在互動平台上表示,實驗室產品300Wh/kg三元軟包NCM811電池目前可達到1000次以上循環壽命,公司將持續提升相關參數,力爭兩年左右具備量產條件。比克電池已在2017年推出了NCM811電池產品。

按照三元正極材料中鎳鈷錳的比例,三元材料可以分為NCM111、NCM523、NCM622、NCM811等多個種類。近年來,鈷價持續處於高位,為了降低成本,電池企業紛紛將鈷含量較低、能量密度更高的NCM811作為新的發展方向。

此前重點發展磷酸鐵鋰電池的比亞迪,也在三元動力電池方面取得突破。比亞迪在近期回應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目前三元生產線已經全部切換為NCM523,且新布局的NCM811電池也有望在2019年底開始應用。

「領頭羊」寧德時代也在提升技術水平上一路狂飆,試圖保持冠軍位置並進一步拉開與後者的差距。寧德時代正在研發能量密度為300Wh/kg的產品,預計續航里程將超過600公里。

此前寧德時代公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7年末,公司共擁有員工14711名,其中研發技術人員3425名,占員工總數比例23.28%。

「作為動力電池企業,首先技術要過關,」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表示,「企業應該重視其技術水平的提升」。但他也認為,在電池技術研發和新產品大批量產的過程中,安全性至關重要。

兩頭受壓

除了同行的競爭,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還需忍受整體市場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

受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需求以及逐步減少的補貼影響,動力電池價格持續走低。GGII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三元動力電池價格降幅達10%,目前已降至1.35元/Wh。預計全年降幅可能達到20%左右。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預測,今年磷酸鐵鋰電池價格將降至1元/Wh以下,三元電池價格可能維持在1.3元/Wh左右。

但原材料成本並不會出現大幅下降。墨柯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就四大關鍵材料今年的價格走勢看,預計正極材料穩中有降,負極大致持平,隔膜繼續降,電解液可能會有所上漲。這對電池企業生產成本的降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GGII認為,由於補貼下放方式由「預撥制」變為「清算制」,新能源產業鏈對資金要求有所提高,導致「主機廠-動力電池核心零部件-上游原材料」等多方形成三角債務,特別是中游的動力電池企業。考慮到上游部分原材價格暴漲,且供應緊張,電池企業需要現金甚至預付款鎖定原材料,與此同時,下游主機廠壓價及存在一定賬期,導致電池企業備受兩頭擠。

劉彥龍建議,動力電池企業一方面要與配套廠商進行協調,共同分擔成本壓力,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自身技術水平和管控能力的提升來降低成本。「合作聯盟是好想法,但是需要形成良性循環。」他補充。

此外,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問題仍值得關注。2017年,動力電池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約為30%。

劉彥龍預計,這一數字在今年將有所提升。「在市場的作用下,企業產能擴張速度正在逐步放緩,新出台的補貼政策也在加速低端產能的淘汰。」 劉彥龍稱。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張健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隨著集中度的不斷提升,動力電池市場產能被動擴張階段正臨近結束,中小電池企業在產能投入方面正趨於理性。在數量方面,中小企業不僅在規划上更加保守,且產能擴張上也處於幾乎停滯的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Spotify的硬體產品即將問世

TAG: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