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故事:退避三舍原來是因為一場救命之情

中國故事:退避三舍原來是因為一場救命之情

狐偃等人趁著天黑,急急忙忙地趕路,大約走了五六十里路,只聽到雞叫聲四起,東方泛白,已是黎明時分了。重耳才在車上翻身,覺得睡榻動搖不安,自以為還是在宮中,就叫官人說:「來人呀!快扶我下床。」 狐偃覺得好笑,回答說: 「這是車,不是床!」重耳睜眼一看,可奈何了。

見是狐偃,知道自己「中計」。但他已是無輛轉輕過集園,來到楚園,黨國君楚成王把面耳貫實看,耳彼此尊重對方,從此就成用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楚成王與重「要是有一天我有幸回國,我 一定好了好朋友。重耳還對成王說: 在兩軍相遇的時候,我一好報答你,與貴國交好。萬一兩國交戰, 「一舍」。「退避三舍」就定退避三舍。」

楚王聽了這話並不在意,可大臣們卻說重耳是忘恩負義之人不想留也在國內。正在此時,秦穆公派人接重耳去秦國。

夷吾死後,秦穆公幫助重耳返回晉國,流亡了19年的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他就是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從43歲起逃難,到即位的時候,已經62歲了,算起來,在外顛沛流離。前後整整19年。長期的流亡生活,使重耳和他手下的那班大臣,磨鍊了意志,增長了見識,增強了政治才幹。重耳當了國君以後,注意整頓國內政治,發展生產,安定人心,晉國很快就強盛起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歷史告訴我們,想當爺爺,要先從孫子當起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蓋住臉?專家告訴你,並不是迷信!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