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0001-孤獨的人-《三體二》簡評

A0001-孤獨的人-《三體二》簡評

三體二-黑暗森林,科幻閱讀節奏榜評級A+,閱讀金字塔位置上層平台。 ——胖烏鴉十三的科幻小說節奏榜與金字塔榜(中長篇)

讀完《三體二-黑暗森林》,應該是八年前的事情了,2010年。

對從小就在科幻世界閱讀劉慈欣的讀者來說,他能寫出三體一併不奇怪。三體一是劉慈欣過去風格的高度整合,同時在筆力上達到了他的最高水準:一個獨特的物理問題,新時代與舊時代對比穿插的手法,超出世俗理解的重要角色,外星文化與人類文化,人類內部的互不理解,與外星文化的親近感,虛擬現實,小人物生活。種種情節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毫無疑問是他個人寫作生涯最出色的小說。

但三體二的出現,完全就是個奇蹟。

三體二在小說意義上的每一個層面都遠遠拋離了過去的劉慈欣,如果過去的劉慈欣是7分,那麼寫三體二的劉慈欣就是9分,至少要好出兩個檔次。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大部分作家一生都只能寫出一部到兩部超出自己平均水準兩個檔次的作品。但反過來說,沒有足夠數量的正常水準的作品,我們又怎麼能鑒別出他們最偉大的作品呢?

然後一直到了今天,八年了,劉慈欣都不曾再寫出一篇長篇作品——他得到了世人的承認,身後已經沒有逼迫他的東西了,內心的鬱積也漸漸消散——文章憎命達,而他已經不需要再急迫的表達自己。當他最後穩定下來的時候,存在兩種可能,平穩下滑或者再創輝煌,最好會是後一種。

但每一個讀完三體二中章北海與他父親冷靜對答,水滴輕描淡寫毀滅人類全部戰力,羅輯孤注一擲挑戰三體文明的人,都不可能不懷念當年那震撼的感覺:一位在中國業餘寫作的科幻作家,超越了自己,寫出了世界水準的文字,他筆下的人物像過去很多他寫過的作品一樣,孤獨、固執、失去了一切,即便如此,仍然在嘗試挽救不可收拾的敗局。

個人主義

這一傾向在劉慈欣的多部作品裡都有清晰的體現。本質上,他不相信集體能夠做出準確的決策,認為在歷史與命運的關鍵時刻,只有個人才能保持真正的清醒,做出最佳應對。這和他的經歷也有關係,與大部分作家的想法一致,就像卡夫卡那樣,白天他有正式的工作,晚上業餘寫作給他一種感覺,他在人群中,又不在人群中,他知道他是孤獨的,並且不認為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幾乎每個業餘寫作者都會感覺自己是孤身一人在旁人無法理解的道路上奔跑。面壁計劃本質上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把人類命運放到了幾個人手上,並且用三體人獨特的心靈構造為這種行為打上了合理的標籤。而最為孤獨的兩個人,章北海和羅輯,都是靠著近乎偏執的自我意志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章北海

三體系列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投票的話,人氣很可能超越羅輯。

實際花費的筆墨從全書來算並不多,出場的段落寥寥可數。他之所以出彩,是因為這樣的角色,是劉慈欣最擅長於駕馭的。一個軍人,一絲不苟,沒有與其相關的女性角色,幾乎不需要感情方面的描寫,不過多的交流日常生活,考慮的都是工作和職業行為,意志堅定,深藏不露,不卑不亢,理解命運但不被動的接受。

與父親最後的對話,意簡言賅,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種族天賦,在最為嚴格的審查制度下(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智子),都能夠用看似完全不相關的言語表達非常豐富的含義(比如躲貓貓、七十碼和膜)。

「那我該怎麼辦?」

「要多想。」

「想了以後呢?」

「北海,我只能告訴你那以前要多想。」

這是章北海意志最脆弱的時候,中國式的父子交流,恰好是劉慈欣最熟悉的領域,促成了這段經典對話。

這個角色在文字里是很吸引人的,將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具現化了。因為中國人骨子裡喜歡的是城府很深,能忍辱負重,又能一鳴驚人,事成後還不貪圖名利的孤膽英雄,但現實里很難存在這樣的人,我們就從藝術中找。這樣的人肯定是非常孤獨的,不可能有正常的日常生活,他被抽象成一種象徵,一種可能性,一種標誌,他的名字就和這種形象有關,立於早而遮於遲,北海艦隊則是我國第一支成建制的海軍艦隊。

羅輯

作為三體二的核心人物,羅輯充分體現出了劉慈欣的優勢和弱項。

放在世界水準的舞台上比較,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是我非常喜歡的《死者代言人》和《深淵上的火》,其特定的缺點都顯而易見。

三體二的缺點,正好就體現在他的主角身上。其實劉慈欣本人已經幾次說過,他創作的核心是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人物對他來說只是工具。羅輯在全文中的亮點都與重要情節聯繫在一起,個人角色塑造卻非常縹緲,出場是花花公子的形象,因為危機又轉變為追求純粹的樣子,與庄顏過於抽象的感情生活,體現出三體二小說方面的欠缺——科幻小說,兩個片語都很重要,既要科幻的想像力,又要小說的藝術性。

對比《深淵上的火》的主角范紐文,個人經歷幾乎是謎團一片,但有血有肉,最後的大義犧牲給人的回味比羅輯更深,後來根據范紐文的過去寫出的《天淵》,同樣讓人感嘆他的睿智與頑強。

而羅輯很難脫離《三體》獨立,因為作者的強項在於情節衝突,不在人物塑造。這就是為什麼像章北海這樣限定更嚴格,與現實抽離更遠的角色,反而會讓我們記憶更加深刻,因為作者在這類角色上不需要添加他不熟悉的成分,可以專心致志的將他作為情節發展的重要環節和工具。

但在重要情節中登場的羅輯,非常出彩,與葉文潔的簡短對答,望向黑沉沉天空時的醍醐灌頂,洞徹全局後的失魂落魄,黎明時分的單刀赴會,在特定環境下的羅輯,遠遠超越了他個人的身份特徵,成為三體二中光彩奪目的真正主角,多年來的積累都在三體二里開花結果,劉慈欣也藉此登上了只屬於他自己的頂峰。

費米悖論與黑暗森林

1950年,幾個朋友在一起聊天,他們都是出色的物理學家,其中兩位對外星人和UFO很感興趣,針對這個話題聊了很久。另外幾個人對這話題毫無興趣,只是聽著,但忽然間,其中最出色的那位,叫做費米的傢伙,出於天生的直覺,眉頭一皺,提了個簡短的問題:「Where are they?」

他們在哪?

這就是「費米悖論」的來源。

費米有一種天賦,能夠將互相之間毫無聯繫的海量資料經由粗略篩選後精準的用於某些特定目的的計算,他曾經在核試驗後,僅通過拋撒一團紙片就估算出核爆的TNT當量,這種能力也被人叫做「數量級估算」。

在多個大公司的面試考題中,也常常出現這種要求應聘人員腦洞大開的問題:兩根不同的香都可以燃燒1個小時,怎樣利用這一點區別出15分鐘的時間長度?地球上所有沙子的體積有多少?上海有多少鋼琴調音師?北京有多少加油站?中國有多少理髮師?這類問題也被歸類為「費米問題」。

而費米問出的這個簡短的問題,背後同樣經過了一番宏大的計算:

好吧,你們說有外星人,可以。假設確實有外星人,銀河系至少有三千億顆恆星,其中有人類,而太陽和地球並不特殊,那麼有外星人也很正常。在宇宙歷經的一百三十億年里,人類僅僅花了幾百萬年就達到了目前的文明水準,在這一百三十億年里,哪怕只有一個文明,發展了五千萬年,他們也早就該填滿了銀河系,比如人類,再發展一百萬年,我們難道還留在地球上,不可能吧,那麼,問題來了。

他們在哪?

為什麼宇宙間一片靜默?就算他們不來,我們觀測了這麼巨大的空域,傾聽了如此漫長的歲月,為什麼一點生命的痕迹都找不到?為什麼我們似乎是完全孤獨的漂流在空虛之中?

他們在哪?

針對這個問題,有很多種答案,來自中國的劉慈欣也堂堂正正的回答了一種。

黑暗森林法則。

關於這個法則,研究的資料已經很多,在這個網路化的時代,我就不再加以詳述,就只說一點,由於它本身就隱含著無法自洽的前提,所以是一種用於推動小說的設定,還無法正式的成為一種理論。劉慈欣自己在香港的講座上也說過,「黑暗森林的設定也是一樣,可以肯定的說它就是為這部小說而設定的,它不是科學推論,也沒有人對它進行過嚴肅的科學研究,它只能是這部小說設定的一部分。我們不應該把它看作一個嚴肅的科學結論,這個肯定是不對的。」

但它與費米悖論背後深藏的含義方向卻是一致的:為什麼宇宙這麼黑,這麼空?他們到底在哪裡?我們最後又會去到哪裡?

這種危機感從人類文明第一次繁盛的階段就已經開始出現,文明的結局是不是自我毀滅,就像生命一樣,有了開端,就必定有終結?天道渺渺,周而復始,是不是根本不可能有文明能走出自己的搖籃?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我們究竟怎麼做,才能逃出這沒有盡頭的循環?

水滴與黑暗戰役

水滴的故事可以引出許多思考(你看,不是人物,而是事件能寫出外傳來),與它比較類似的,就是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色方碑,無論如何精確測量,比例都是1:4:9,人類無法跨過這個測量級別。水滴則是穩態的,超越人類所有技術的穩態,人類可測量的所有狀態在水滴的構造中都是靜止的,這就意味著人類操控的力量沒有任何一種可以破壞它,它可以直接擊穿地球。

一個水滴,就足以毀滅太陽系。

章北海在此之前就領悟了這一點,騎馬的速度跟坦克均速差不多,但背後的技術差距卻是數量級的,而人類物理學被封鎖後,與三體文明的差距實際上更大,根本不存在獲勝的可能。

在逃亡之後,章北海第一時間就領悟到了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有限的資源,過多的人口,無處可逃的預期——其實不需要黑暗森林法則,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多次發生過,小範圍人群困在孤島上就會如此,甚至就一個人,像少年派在大海上漂流,最後活下來的也只能是資源所能供養的這一個人,一個新人。

耐人尋味的是,章北海沒有像暗殺科學家時那麼果斷,從文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什麼開大會,什麼制定章程,在他看來都像是過家家一般,他參與,但漫不經心,他早就知道剩下的人員不能太多,最多一艘船,不然就是大家一起滅亡。

但他沒有直接行動。他覺得都一樣,又或者是有點累了,他在意的是種族的延續,只要確定火種能保留下來,就已經足夠了。同時他也在等待東方的成熟,培養一個優秀的艦長,最後還考慮不要弄髒她的手,由自己來殺害同胞。

這一切,是他認為有價值的,也是劉慈欣覺得有真正價值的,這裡劉慈欣體現出了他的矛盾性,也是黑暗森林法則的矛盾性。

孤獨的人與愛的結局

所以這個結尾也非常矛盾,一本以孤獨的黑暗森林法則為基礎的小說,來了一個充滿愛的宇宙的結尾。

可以看出來,原本是不會有三體三的,三體二的結尾就是三體系列的真正結尾,不存在三體三,但這個結尾完全配不上全書的整體水平,大概只能有5.5分。強行寫出的三體三,也只能有6.5分。

因為孤獨是真實的他,愛也是真實的他,在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他感覺到自己站在了從未到達的高峰,放眼望去,是芸芸眾生,與他不能相提並論,能交流的,只有茫茫天地,浩瀚時空。

孤獨,同時有著大愛。

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只有到達了那個境界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不爭」的真諦,不爭不是世俗意義上的不爭,而是保持平衡,利用幾股相輔相成的力量順勢而為,看似不爭,實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看似無為而為,實則不可阻擋。

對寫完三體二的劉慈欣,打分是沒有意義的。他站的高度決定了這點,他已經成為中國第一的科幻作家,前無古人,未來則只能由他自己創造。

但在內心深處,他仍然是個孤獨的人,渴求著充滿愛的宇宙。

歡迎關注烏鴉十三寫字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重讀瓊瑤 那碗甜膩的愛情迷魂湯
一個小技巧讓你的店鋪流量翻倍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