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前中後期政治的演進

西漢前中後期政治的演進

西漢一代政治的演進,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高帝後的惠帝,用曹參為相國,完全遵守蕭何所定的法令,實行清靜無為的政策。西漢前期,黃老刑名之學在政治上居於主導地位。漢初對黃老學派的某些思想加以利用和改造,使之成為以法為主、以禮為輔的一種理論形態,強調「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禮相輔而行。曹參信奉蓋公的「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話。

惠帝獎勵增殖人口和開墾土地。文帝是著名的節儉皇帝,免收農田租稅12年。景帝時收田半租,即三十稅一(高帝所定租率為十五稅一)。文、景二帝在位近40年,取得了超過戰國時代的繁榮經濟。

半割據的劉姓王國,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勢力也壯大了,吳王濞就和皇帝具有同等富力,嚴重地威脅著朝廷的統治。文帝時,賈誼就建議用增加封君的辦法以分散其力量。景帝時,晁錯又提出來削減諸王的領地,這就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王國之間的矛盾。

景帝三年(前154)吳王聯合楚、趙、膠西、膠東、濟南、菑川六個王,以清君側(即除去晁錯)為名,發動了武裝叛亂。景帝一面冤殺了晁錯,一面派周亞夫用三個月時間,平定了「七國之亂」,從而大大加強了西漢的中央權力,使漢成為名實相符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中期:指武帝憑富強的有利條件,加上個人的雄才大略,造成了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董仲舒、司馬遷、衛青、霍去病、張賽等都是這時期的人物、昭帝時,實行無為政治,流亡農民逐漸回到故鄉。宣帝通曉黃、老刑名之學,採取與民休息政策。宣帝甘露二年(前52),句奴呼韓邪單于稱臣降服,漢對外戰爭停止。西漢達於極盛時期的頂點。

後期:自元帝起,中央權力逐漸衰弱。原來的地主、商賈政洽勢力較弱,成為下層豪強。外戚、宗室、公主、王侯、大官僚等則成為新起的上層豪強。這兩種豪強,在破壞朝延方面是一致的,在兼并土地、掠奪奴隸方面則是矛盾的。上層豪強的代表人物就是外戚王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為何西漢依靠漢軍騎兵攻打匈奴,而東漢卻主要依靠外族?
接連出現六位明君的王朝,秦國與西漢都無法比擬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