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時山東簡稱為齊,但為何後來山東的簡稱又變成了魯?

明朝時山東簡稱為齊,但為何後來山東的簡稱又變成了魯?

山東又被稱為齊魯大地,這是因為在周代時,山東地界上曾有齊國和魯國這兩個主要的諸侯國。當然,論國力魯國還是無法與齊國抗衡的,齊國在戰國時成為了七雄之一,還一度與秦國並駕齊驅,號稱東西二帝,而魯國在戰國時已淪為一個小國,最終被楚國所滅。所以,問題也就來了,山東的簡稱為什麼是魯而不用更強大的齊國國號作為簡稱呢?

常有人說,因為孔子是魯國人,憑藉孔子的影響,魯因此成為山東的簡稱。還有種說法,說魯國是周王的弟弟周公的分封國,地位比齊國高,所以,魯才成為簡稱。這種說法不僅沒有根據,如果我們從山東建省開始考察,還會發現事實也並不是這樣。1368年,明朝的北伐軍攻佔了山東,建立了山東行中書省,此為山東建省之始。1376年,朱元璋用承宣布政使司取代了行省,山東布政司成為全國十四個布政司之一,山東省的建制也至此穩定了下來。

有趣的是,山東在明朝的簡稱並不是魯,而是齊。雖然沒有官方明文規定,但在明朝文獻中,提到山東,都是以齊代之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黨爭中,有個赫赫有名的齊黨。1605年,被罷官的顧憲成等人在東林書院講學,批評、影射朝政,一些朝野人士還遙相呼應,由此出現了東林黨。而為了與東林黨對抗,朝中其他官員也組成了一些政治團體,比較著名的分別是浙黨、楚黨和齊黨,由此形成了明末黨爭的局面。這其中,浙黨是以浙江人沈一貫為首,而楚黨是以湖廣人官應震為首,浙楚兩黨因此得名;而齊黨則是以山東人亓詩教為首,明朝的山東又被稱為齊省,故而被稱為齊黨。

既然明朝人以齊來簡稱山東省,那麼山東因孔子或周公的原因而簡稱魯也就顯然不對了,至於明朝人為什麼將山東的簡稱為齊,現在已不得而知。其實,在明代以前,在山東大地,齊的影響力也是大於魯的,比如從南北朝到唐朝,濟南都被稱為齊州。而魯這個詞,若拋開魯國來說,本身詞義也有問題。魯的原意是遲鈍,到了元朝,又出現了粗魯、魯莽這種辭彙,這與魯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偏差有些大,在明代齊更能讓人接受,與此可能也有關係。

到了晚清,情況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齊、魯並用為山東簡稱的情況。有種說法是,晚清在全國建立電報系統,各省在上報自己的簡稱時,因為直隸(河北)先報了冀,為了避免發音雷同,山東只得捨棄齊而選擇魯。這個說法也是無從可考了,但考慮到吉林的簡稱是吉,與冀的雷同度,遠遠大於齊,所以,避免發音雷同這種說法,似乎並不靠譜。

一直到民國,山東的簡稱仍是齊魯混用,而以齊作為山東簡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山東一些地方志,就以齊省來簡稱本省;再比如,1902年在德國統治下的青島成立了山東會館,到了1922年,因為很多直隸商人的加入,山東會館因此改名為齊燕會館,這裡就用齊來作為山東的簡稱,可見民國時期,齊在山東仍是有很大影響力的。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魯才正式成為山東唯一的簡稱,這應該是沿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蘇魯豫皖邊區的說法。另外,新中國成立後,戰國七雄的國號都沒成為各省正式的簡稱,比如號稱燕趙大地的河北,最終是以冀作為簡稱的。竊以為,之所以這樣安排,還是因為戰國七雄之間的矛盾太大,且有亡國之恨,為了不影響各地國人的團結,故而不以七雄國號為簡稱,這也是魯成為山東唯一簡稱的重要原因了。

不管怎麼樣,山東簡稱為魯已是事實,且被世人接受。其實,想想還是魯作為簡稱好聽,如果現在以齊作為簡稱,這讓青島的車牌情何以堪啊。(文/澹臺卓爾,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周 的精彩文章:

「烽火戲諸侯」給周幽王帶來了怎樣的後果
中國古代王朝概述,關於西周王朝各個帝王的概況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