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天賦烙餅 學在泰職 ID tzpcyxykf

腰方肌的功能解剖

01


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呈長方形,在功能解剖上被視為腹肌後群,位於腰大肌外側,它向下連結髂腰韌帶(起自L5橫突橫向分散到髂嵴後上部,髂腰韌帶起源於20歲前的不成熟的腰方肌肌纖維,僅存在於具有直立姿勢的動物中)、髂嵴後份,向上止於第12肋內側半和L1-L4橫突末端。支配腰方肌的神經是從腰叢分出的L1-L4的脊神經支配。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圖1 腰方肌的位置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圖2 腰方肌前面觀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圖3 腰方肌後面觀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圖4 示腰方肌與髂腰韌帶(白色)的關係

腰方肌的作用

1.下降第12肋。

2.雙側收縮:

(1)伸直腰部(力線通過L3冠狀軸後3.5cm處);

(2)垂直穩定腰椎,包括腰骶關節。

3.單側收縮時:腰方肌有很有效的力矩可側彎腰椎區域。

4.腰方肌進行軀幹自轉的潛力卻很小。

5.脊髓損傷患者(L1或以下者)走路時,會用這條肌肉來協助走路,因此腰方肌也常被稱為「提髖肌」。他們會將骨盆的單側提高以使整隻下肢可以離開地面來進行下肢的向前擺動。

6.腰大肌和腰方肌都垂直於腰椎椎體的兩側。這些肌肉進行強力的雙側收縮時,能夠提供絕佳的垂直穩定性以穩定整個腰椎和L5-S1關節。因此腰方肌損傷或無力等原因會導致腰椎不穩定而產生下背痛。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圖5 腰方肌的功能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圖6 L3水平斷層模式圖(橫突兩側為腰方肌,腰方肌前為腰大肌,棘突兩側為多裂肌,多裂肌再往兩側為豎脊肌)

下背痛的定義

02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泛指肋骨以下臀部褶(gluteal fold)位置的痛、酸或不舒服,從骨骼結構看包括腰椎與骨盆。下背痛是高盛行率高發率的一種癥狀,有70%的人在其一生中可能發生嚴重的下背痛。8至9成的病人會在6周內癥狀緩解,但也容易反覆複發,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定義為慢性下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

腰方肌的損傷

03


脊柱側彎或腰椎前凸過多

脊柱側彎的病人一般都有一側腰方肌會較短,原因是脊柱側彎的人總喜歡向一側歪著,歪的時間久了,腰方肌就自然而然的過久收縮而變短了;腰椎前凸變大,無論是腰大肌、豎脊肌還是腰方肌都是變緊張的。

急性腰扭傷

日常生活中很多病人都發生過急性腰扭傷,腰扭傷是個很複雜的機制,我們治療這類病人時,一般會根據病人的姿勢會判斷病人的受損肌肉,然後對其進行處理,很多時候效果都是立竿見影。當肌肉被拉傷後,立即會發生保護性攣縮,這時患者的姿勢就表現出與正常人不同的地方了,有的病人見醫生時是仰著身子,有時是彎著腰的,也有人有些側著的,姿勢不同,損傷的部位就不一樣,而腰方肌損傷一般發生在患者刷牙或在做腰的左右動作時發生腰的急性扭傷,這時患者可能會表現身子稍微側著,並且可能會伴隨著呼氣時的疼痛。

走路呈Trdenlenburg步態

骨盆的穩定在我們的行走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眾所周知的是臀中肌是我們的骨盆穩定肌,其實對側的腰方肌是和該側的臀中肌起到一起維持骨盆穩定的作用。而很多人由於長時間座位或者很少做外展動作,我們的穩定肌臀中肌肌力就會減弱,導致對側腰方肌過度收縮從而出現損傷。

發生急性坐骨神經痛癥狀

腰方肌發生急性損傷時有的會發生痙攣,提高該側的骨盆高度,會使閉孔內穿出的坐骨神經發生卡壓,從而發生急性坐骨神經痛的癥狀,該癥狀也不一定是由急性椎間盤突出所引起。

「腰方肌」功能解剖及與下背痛關係

圖7 臀中肌無力步態(Trendelenburg gait 特倫佰氏步態):臀中肌起到穩定、支持骨盆的作用(腰方肌亦是)。患腿支持時,頭、軀幹向患側側彎,將身體重心移向支撐面的中點,步行時身體左右搖擺,狀如鴨子,又稱鴨步。

腰方肌的檢查

患者直立,雙足分開與肩同寬,手臂放在兩側。治療師站在患者背後,將雙手放在患者臀部兩側,穩定骨盆,使其不會旋轉和傾斜。

這時囑患者將手沿腿的外側自由下滑,不能旋轉軀幹。

觀察患者雙手能沿腿的外側下滑至相同的位置,即膝關節水平。

腰方肌的扳機點

04


下背痛時,按壓肋弓以下臀橫紋以上的背部區域常有壓痛反應,並可引起扳機點( 骨骼肌或肌筋膜高張力束內最易受激惹的區域) 的牽涉痛以及引起植物神經反應。

患者健側卧位,用摺疊的毛巾墊於腰下,使脊柱側彎,令患側的腰方肌突出。手臂上舉外展,上側下肢伸直,下側下肢略屈曲,以達到理想的側彎狀態。淺層扳機點位於第十二肋下或髂肌上方; 深層扳機點位於髂肌上方與第四和第五腰椎橫突間或肌肉內側區第三腰椎橫突的頂點。

治療舉例

1.等長收縮—放鬆鍛煉:

患者側卧,上位腿伸直,下位腿屈曲。囑患者抬髖以抵抗住其腿的牽拉。即讓其用髂嵴的肌肉抵抗住牽拉,向肩的方向收緊髖關節。

動作:治療師握住患者的踝關節上方,並使其外展約20度。囑患者抵抗住該動作,並告之「不要移動」,持續約5s鍾。確保患者的身體保持中立,不向前或向後旋轉。患者堅持5s後,將其放鬆。放鬆時,拉腿並牽張腰方肌。然後重複此收縮—放鬆—拉長多次。

2.巴氏球應用

俯卧抬腿: 俯卧,腹部置於球頂端,雙手向前扶地,雙腿向後伸直,腳趾接觸地面。呼氣,綳直右腿使腳尖保持向後,緩慢抬離地面; 吸氣,將右腿緩慢放回原位,接著換左腿做上述動作。如此重複五次。

側向伸展: 端坐在健身球頂端,雙臂向兩側伸展,雙手手掌向前,貼在球的後部。吸氣,將右臂緩慢抬起舉過頭頂; 呼氣,將右臂向左側壓下,右臀略微抬起,重複做五個呼吸周期,然後恢復端坐姿勢。換左臂做上述動作。

合作/投稿 手機/微信/QQ/支付寶號:15313343001(←長按複製)

關注 康復醫學網微信號:cnkfyx

《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第3版)》

院士推薦,康復治療師人手一本! 超值!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復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TAG:康復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