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鏊這個人

王鏊這個人

原標題:王鏊這個人



在計程車上偶然看到了《唐伯虎點秋香-2》的電影海報,突然想到了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發生地宰相府–華府,雖然唐伯虎點秋香是一則杜撰的故事,但劇中的宰相府–華府卻實有其地、實有其人,就是今天蘇州的陸巷惠和堂–明朝正德年間的宰相王鏊的府邸。

唐伯虎雖然是才子,卻風流不起,史載:唐伯虎,即唐寅,明朝蘇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1514年(明正德九年)曾應寧王朱宸濠請赴南昌半年余,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


不過,唐伯虎卻實實在在做過王鏊的門人,而且在王鏊的墓地還有唐伯虎手書的: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曾經有緣造訪過王鏊的故居–蘇州陸巷,陸巷古村位於後山太湖邊的山塢中,背靠莫厘峰,面向西太湖。東有寒谷山,西有鞏俐島(箭壺島),同太湖西山遙遙相望,是目前東山保存較為完整的四大村落((陸巷、翁巷、楊灣、馬家底))之一。


陸巷之名源於南宋,據說南宋南遷時渡經太湖,見東山雄峙湖中,風光秀麗,戰火又不易涉及,大批官兵家眷就在後山太湖邊定居了下來,以山而居,闢地建屋,並在村中築有六條直通湖畔的巷弄,因而起名陸巷(一說因明代王鏊母親姓陸,其村得名陸王村,後訛傳為今天的陸巷村)。

陸巷村不但歷史悠久,風光秀麗,而且名人輩出,宋徽宗時的宰相葉夢得出自陸巷,還有明朝化德年間的宰相王鏊。


王鰲的曾祖父、祖父均是江南赫赫有名的大商人,宋、元時即以經商聞名江湖。至明時,王鏊又連中」三元」,官至宰相。


今天在陸巷最大的古宅第就是王鏊的故居–惠和堂,亦是古時官宦第宅建築的代表,堪稱古代大型群體廳堂建築的典範。惠和堂建於清代初期,是王鏊後裔在原王鏊故居的」招隱園」和」靜觀樓」舊址上所建造。其堂名」惠和」兩字,意即給人恩惠,世代和平。


惠和堂總占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這幢深宅大院進深共五進,縱向軸線三路,平頭齊進。在中軸線上有門樓、轎廳(茶廳)、大廳、主樓、女眷樓和後園;左軸線是上有花廳、客廳、書廳、書樓、住樓(傭人等居住),旁有小花園(亦稱後花園);右軸線上有灶間、雜房等。


走進惠和堂,感覺不到一絲奢華,但處處能讓人感覺到」大氣」–宅第的大氣、身居其中的人的大氣。

雖然走過不少深宅大院、王公府邸,但從未有過絲毫留戀的情愫,但走出惠和堂時,卻有了一種莫名的不舍。


王鏊(公元1450-1524年)才華卓越,是公元1474年(明成化十年)鄉試的第一名」解元」,翌年乙未科會試的第一名」會元」;在隨後舉行的殿試中,他又被眾考官都推為第一名狀元。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舉子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第一名,連中解元、會元、狀元」三元」,這是十分稀罕的盛事。在長達1300年的科舉中,總共只有14名」三元」,真可謂是百年難得一遇,因此格外受人推崇、仰慕。


然而,正當在他將成為」三元」的關節眼上,結果」被」主考官商輅硬是定為一甲第三名」探花」。


商輅何許人也?他是浙江淳安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鄉試中解元,但在次年的會試中卻名落孫山,於是入國子監發憤苦讀,十年後終於連中乙丑科的會元、狀元,成為明朝開國以來第一個」三元」,同時也是明朝300年唯一的」三元」。也許是太了解」三元」的艱辛與價值了,所以他怕王鏊中狀元後與自己並列」三元」,搶去風頭,於是借故將王鏊定為第三名。

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王鏊雖然失去了做」三元」的機會,但其才華卻沒有被埋沒。


王鏊是八股文製作的一位大家,與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旃被譽為明代八股文」四大家」,而且居其首。所以唐伯虎說他」海內文章第一」。他的八股文被後人作為學習的典範,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魯小姐制義難新郎」開頭就曾專門講到王鏊的八股文。



明朝中期的弘治、正德年間,明孝宗、武宗都是政治上無能的皇帝,宦官干政日趨嚴重。王鏊為人正直,敢於直諫。公元1491年(弘治四年)起,擔任侍講經筵官,為皇帝講解經書。每次進講,他必分天理、人慾、君子、小人、治亂、得失,講到治亂用舍之際,尤為語重心長。宦官李廣多次誘導皇帝遊玩西苑,左右無人敢勸阻。王鏊知道李廣不懷好意,於是借講經之機,向皇帝講述周文王不敢盤於游畋的故事,反覆規勸,終於觸動了皇帝。筵講一結束,弘治皇帝馬上對李廣等人,告誡說:」今天講官所指的就是你們這輩人,從今日罷游。」他清廉正直,為人所敬仰。馬文升稱讚他是」真宰輔器」。

公元1501年(弘治十四年),王鏊由少詹事升為吏部右侍郎。時值北方邊寇擾境,邊防諸將無人敢當其鋒。王鏊即上邊議八事:一曰定廟算,二曰重主將,二曰嚴法令,四曰恤邊民,五曰廣召募,六曰用間(虜有內隙可間也),七曰分兵,八曰出奇。他陳述分析其原故和利害,認為:」外敵本不足畏怕,然而嬖倖亂政,功罪不明,委任不專,法令不行,邊圉空虛,這是值得深思的事。多年來邊將違紀失律,往往採取戴罪殺賊的辦法。副總兵姚信擁兵不進,亦得以逃出罪名。這就是人心所以一天天懈怠,士氣所以不振的根本原因。希望陛下下大力氣振奮朝廷乾綱,經常召集大臣們諮詢邊將情況,有罪必罰,有功必賞,加強對邊將的控制權。可以起用致仕尚書秦綋為總制,節制諸邊將;讓提督右都御史史琳坐鎮京營,遙為聲援。增加因邊事而犧牲親人家庭的撫恤金,召募邊疆驍勇之士,組成精銳部隊;可以用間諜去了解並掌握對方軍隊虛實情況,然後分兵掩擊,出奇制勝,如此敵人必定不敢再長驅深入冒犯。」


明武宗是個喜歡逸樂的皇帝,不問政事,信任他當太子時早夕侍奉他的太監劉瑾等八名太監(人稱」八虎」),朝政黑暗。劉健、謝遷等本想除去」八虎」,結果反而自遭失敗,相繼去位。於是,王鏊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一個月後進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銜。


公元1508年(正德三年),以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王鏊仗義執言,在劉瑾迫害朝廷官員時,他多次挺身而出,採用各種辦法,堅持與宦官勢力作鬥爭,據理力言,竭盡全力地營救、保護了一批正派官員。


一、公元1509年(正德四年)時,劉瑾專權亂政,打擊迫害帶頭上疏論劾」八虎」罪惡的戶部尚書韓文。不僅將韓文罷官,又創」罰米法」,令韓文輸米千石至大同,置韓文於死地。王鏊據理抗爭,韓文終於得免;


二、尚寶卿崔璿、郎中張瑋、副使姚祥等3人無辜遭誣陷,都在途中乘轎被逮,枷於東西長安街,毒刑敲打幾死。王鏊不顧個人安危,尋著劉瑾當面斥責道:」士可殺,不可辱。現在他們不僅受侮辱而且遭殺,我還有什麼臉顏居此位!」說完憤然離去。李東陽也奮力相救,崔睿等才免遭一死,遠遣戍邊;


三、劉瑾攻擊三邊總制楊一清,誣陷其築邊牆是勞民傷財,逮捕下獄。王鏊據理抗爭,當面對劉瑾說:」楊一清才高望重,為國修邊,到底有什麼罪?!」李東陽亦力救,於是得以釋放;


四、兵部尚書劉大夏為人正直,劉瑾對此恨之入骨,要想以兵變之罪處死。王鏊得知後挺身而出,為之鳴冤,劉大夏得以倖免。


正德初年,劉瑾根基未穩,見王鏊開誠建言,有時還是聽從其言。因此,王鏊藉助在朝多年的巨大影響,保護了一批正派官員。但是,後來由於焦芳一味奉迎,劉瑾氣焰日益囂張,流毒縉紳,王鏊孤軍奮戰,獨木難支,難以挽回局勢,於是憤然請求告老回鄉。


公元1509年(正德四年),王鏊接連3次上疏辭職。劉瑾對王鏊既恨又怕,於是慫恿皇帝准其去位;五月,王鏊以武英殿大學士致仕還鄉。此後,朝廷大臣多次交相薦舉,王鏊終不肯再復出。《吳郡五百名賢傳贊》稱他是:」籌邊計熟,立朝行危,急流勇退,弗事委蛇。」


王鏊致仕回鄉至逝世共14年,人在朝野,但他關心朝政,關注民生,心繫百姓,所以時人又稱其為」山中宰相」,唐伯虎稱其為」山中宰相無雙」。


王鏊的可敬之處,還不止如此,更讓人佩服的還是其對後世的影響,王鏊之後,又相繼出了一名狀元,七名進士和十六名舉人。


牛恆剛:2010 年7月2日於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弗瑞德 的精彩文章:

TAG:弗瑞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