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海飛廉︱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讀《巨人的隕落》

海飛廉︱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讀《巨人的隕落》

原標題:海飛廉︱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讀《巨人的隕落》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當我合上《巨人的隕落》這部60萬字的歷史小說,閉目浮現的是莎翁《哈姆雷特》中的那段經典對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


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在奮鬥中掃清那一切。


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書中人物的回答正如封面上的一行字: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



我是一般不看小說的人,尤其不看外國小說,那些長長的名字和人物相互之間的複雜關係就能把人繞暈。這次純粹是機緣巧合下的「欲罷不能」。

《巨人的隕落》,是全球暢銷書作家肯?福萊特[英]的作品,世紀三部曲的第一部,號稱「全球讀者平均3個通宵讀完」的超級小說巨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1911-1924年),英格蘭富豪貴族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國情報外交界名門馮?烏爾里希家族、俄國底層孤兒兄弟別斯科夫家、威爾士礦工姐弟威廉姆斯家、美國參議員杜瓦家和俄裔黑道商人維亞洛夫家,這六個虛構家族的愛恨糾纏和興衰命運,穿行在真實的歷史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事件之中,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賦予了一種大異於冰冷編年史書的血肉靈魂。



《巨人的隕落》家族導圖


這一切緣起於菲茨赫伯特伯爵在其阿伯羅溫的鄉間別墅舉行的一場宴會。


這是一場特意為造訪的英王喬治五世籌辦的私密家庭宴會,以讓國王認識一些各國的年輕精英,了解一下他們對時政的看法。


男主人:菲茨伯爵,典型的高富帥,保守黨的上院議員,繼承了包括威爾士煤礦的上萬畝土地礦產的所有權,英國富豪榜第九位。


女主人:碧公主,有點水份的白富美,家道中落的俄國伊麗莎維塔公主,刁蠻冷酷。因其緣故絞死了別斯科夫兄弟的父親。


茉黛女勛爵:菲茨妹妹,時尚上流名媛,女權主義者,獨立自我,主張婦女參政,開一家專門幫助「未婚媽媽」的診所。戰中主編《軍人之妻》,開展爭取婦女選舉運動。


沃爾特?馮?烏爾里希:菲茨老同學,德國駐倫敦大使館外交官,出身名門,父親奧托是德皇老友。他是一個痴情的特工,與茉黛相愛並在英德宣戰時私定終身。他代表德國政府與列寧接頭的線人,正是別斯科夫兄弟的哥哥格雷戈里。(嗯,這位「列寧」不是別人,就是馬列主義中的那位)

羅伯特?馮?烏爾里希伯爵:沃爾特堂兄,奧地利駐倫敦大使館武官,一個同性戀。他與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是近親。(對,這位斐迪南大公也正是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中被刺殺的那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格斯?杜瓦:美國法律系大學生,之後成為白宮助理,參議員父親卡梅倫是威爾遜總統密友。他愛情曲折,被維亞洛夫家退婚,因為別斯科夫兄弟中輾轉威爾士、受比利幫助逃亡美國的弟弟列夫上了其未婚妻奧爾加並致懷孕。


艾瑟爾?威廉姆斯:代理女管家,威爾士礦工家庭的女兒,父親大衛受雇於工會。她也是菲茨伯爵的「灰姑娘」,後有私生子被棄,決然去倫敦生活。戰中與茉黛一起爭取婦女選舉權,分歧後成為服裝工人全國聯盟組織者,「不要插手俄國」運動發起人,戰後與弟弟比利中士一起成為工黨議員。



一頭臭皮匠作圖


宴會上幾位年輕人與英王的會晤對話,巧妙地曝光了英德、奧俄、德法之間的矛盾與訴求,點明了德國的軍國主義,表白了美國的立場,為一戰的爆發與結局定下了基調。


六個家族迥然不同又糾葛不斷的命運逐漸揭曉……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也就此徐徐展開……


歐洲兄弟之爭——真相遠比現實殘忍:戰,百姓苦;和,百姓苦。


歷史的重大決策,往往是由少數人決定的;但是歷史的每一分後果,卻是歷史中的每一個人都在承擔。

戰爭無關正義。一場幾百萬人喪生的大戰,起因雖是一顆射殺皇儲的子彈,本質卻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帝國的利益之爭,而且為了戰爭的巨額債務,各方不由得非要分出個勝負。


哪怕歐洲各王室有錯綜複雜的聯姻,哪怕英王喬治五世與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本來就是嫡親的三表兄弟。


英格蘭女勛爵茉黛在抗議:沒有一個國家是無辜的,我們不是在為爭取歐洲的穩定而戰,或者為了比利時伸張正義、為了懲罰德國軍國主義而戰。


艾瑟爾聽得目瞪口呆:我們源源不斷送那些年輕人上戰場冒著生命危險,就因為我們付不起賬單。這個世界簡直充滿了罪惡。


德國年輕外交官沃爾特唯有哀嘆:我的命運掌握在兩位君主手裡,一個愚蠢無能,另一個老邁昏庸;瀰漫在整個歐洲的父輩的愚蠢,最終導致了索姆河的大屠殺。這是無法原諒又無法改變的悲傷。


戰爭無分貴賤。菲茨伯爵宴會中的這些世家子弟,後來無一例外的上了前線,與商人、農民和礦工的兒子一起,或為榮譽,或是賭氣,也或是被迫無奈。


子彈卻並不會因為你是貴族而拐彎,或是因為他家庭的窮困而生出憐憫;炮彈更不會因為你是軍官就可以苟活,因為他是士兵而早成炮灰。


沃爾特被美軍打斷了脛骨,羅伯特當了俄軍俘虜;菲茨伯爵在戰爭中破了相、瘸了腿,當成了政治的資本;戴著郵差帽的死亡天使,扛著一大布袋陣亡電報,敲開了一個個阿伯羅溫的礦工家門……


戰爭無論前後。士兵們在戰場上受苦罹難,遭受毒氣、炮火、槍林彈雨的同時,還有軍官們不顧死活的命令。英軍中士比利在喝問:我們的軍官是傻子,還是騙子?


德國海軍上將無腦保證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更是模糊了軍人與平民、交戰國與中立國的界限,死亡的陰影籠罩了整個歐洲的大地、海洋和天空。

後方的人們同樣在痛苦中掙扎,也並非只有最後戰敗國的人民過著凄苦的生活。曾是天之驕女的茉黛,遠嫁背負巨額戰爭賠款、通貨膨脹的德國,淪落為柏林夜總會任人揩油的鋼琴手,而戰爭期間處處都是排了一整夜長隊只能買個把麵包的場景。


一切都只剩下了麵包,生存最為重要!正如在饑寒交加的彼得格勒街頭,俄軍中士格雷戈里的哀痛:我們正在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妓女,難道還有比這更糟糕的嗎?


巨人隕落之變——民主與專制遠沒有想像的簡單:廢,百姓願;立,百姓願。


政治是一樁滑稽的勾當,歷史也常常會出乎意料地跳脫它的掌控。特別在一戰的那個時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制度之間的碰撞,每一次撞擊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舊時代的衰落。德皇退位,沙皇丟了性命,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崩潰,歐洲的幾個君主專制帝國都走向了滅亡,英國的保守黨和自由黨也風光不再,一切舊的、老的、高高在上卻阻礙了時代發展的那些東西彷彿都被終結了。


但這個專制、殖民、霸權的舊時代終究只是衰落,還遠未到終結的時刻。舊的帝國倒下了,新的帝國站起來了;君主專制結束了,民族社會主義抬頭了;舊貴族舊領主失去了特權,新興的革命「權貴」又出現了。


自認為「拯救了世界」的威爾遜總統不能明白,歐洲人已經不再需要美國。雄心勃勃建立「國際聯盟」的世界新秩序構想,遭到英法的一致反對,連國內的參議院都給予了拒絕,最後搞出個「四不像」。


法國好幾千人在小站鐵道線兩旁等了半夜,只為目睹那列奔向巴黎、承載全世界希望的列車從面前經過。而在凡爾賽宮的巴黎和會大廳,茉黛感到一陣由衷的厭惡:我們鼓吹和平的說教,卻一直在預謀報復


一群新生代的亮相。如火如荼的運動,裹挾在戰爭的洪流中不斷蔓延。罷工,遊行,辯論交鋒,兵變騷亂,此起彼伏。布爾什維克接管了俄國,社會民主黨掌權了德國,工黨在英國議會高居第二,女性也開始走上政治舞台……


民主似乎取得了勝利,但卻充滿了虛偽。被法國人民稱為「人民權力的維護者」的威爾遜總統「一邊將對手投入監獄,一邊依然假裝信仰自由」;一面宣稱「公正對待所有人民和一切民族」,一面卻在華盛頓的辦公室搞起了隔離政策,黑人根本不能與白人平起平坐。

真正的平等遙遙無期,而新的浩劫已在醞釀。書的結尾出現了美國「世界警察」的野望,布爾什維克的專制,希特勒的暴動,預示著歷史的不可逆轉。「孩子們將來不得不再打一場世界大戰」,威爾遜這話倒是一語成讖。


一場始料未及的革命。當歐洲的其他國家使用現代曆法已達三百年之久,俄國還固守著凱撒大帝曆法,還有習慣了專制壓迫的普通民眾,在鬥爭中表現出的那種麻木與愚昧:「沒有沙皇的話,誰來統治國家呢?」


戰爭和飢餓已經讓老朽的沙皇俄國搖搖欲墜,得到德國巨金支持的布爾什維克,以其徹底的革命性在暴亂中脫穎而出,雷霆般的打擊手段,富有經驗的鬥爭策略,贏得了最後的勝利,縱然有英美菲茨伯爵之流的武裝干涉也無濟於事。


當然,歷史總是在重演,今日的巨人也難擋明日的隕落。看看書中布爾什維克反沙皇專制的戰鬥,想到日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解體,免不了有種宿命的怪味。而文中一直贊詡有加的美英民主與威爾遜總統的世界和平抱負,今天看來也像是在打臉。


時代風雲之幻——勇敢者要走的路還很遠:Equality,百姓夢;Development,百姓夢。


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歷史的車輪前,有的被碾壓,有的在無奈撤退,有的則是在極力推動。世界從來都不是某個人的,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影響甚或左右它的方向,儘管也有可能只是徒勞。


茉黛與沃爾特的真愛無敵。戰爭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而勇敢的人們都在努力掙脫命運之軌的束縛。茉黛與沃爾特在本書中無疑是最為特別的那一對。


他們數月甚至幾年通不了信,見不了面,在不知對方死活中鬥爭煎熬。茉黛對貴族家庭的叛逆,用伯爵哥哥的金錢幫助窮人,為爭取婦女權益奔走,甚至進監獄。而沃爾特以情報人員的敏銳,一次次地努力阻止德國戰爭,一次次地意圖使德國避免失敗的命運。


他們不顧雙方家庭的反對,不顧雙方國家的敵對,勇敢地走到一起,還天真地希望他們的結合成為「新世界的象徵」,而受盡了人們的譴責。沃爾特為此告終外交部的職業生涯,茉黛則開始夜總會的謀生,他們無悔。


艾瑟爾與比利的英雄崛起。勇敢的人們被歷史大潮推動,又微妙地影響著歷史進程。誰也不會料到,阿伯羅溫的礦工家庭能培養出議員,而且一下子就是姐弟兩個席位,一個是差點成為伯爵包養情婦的艾瑟爾,一個是13歲就下礦井的「耶穌的比利」。

在礦工代理人父親的潛移默化下,他們懂得了鬥爭,學會了演說,知曉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主見。無論是艾瑟爾在協助茉黛和丈夫伯尼開展婦女工人運動時的真知灼見,還是比利與一心想顛覆蘇俄新生政權的菲茨上校的針鋒相對,一個新的階級代言人產生了。


書中結尾,菲茨無奈地給艾瑟爾讓了路,落寞地看著艾瑟爾走上議院的樓梯。比利在議會大選前自豪演講,「先生們,你們己經成為歷史了;工人兄弟們,我們才是未來!」真是一語道破了巨人的隕落、人民當家作主的天機。


格雷戈里與列夫的漸行漸遠。不同的信仰和價值觀,等待每個人的都是不同的命運。別斯科夫家的一對兄弟,哥哥格雷戈里有著堅毅與責任,弟弟列夫卻很會投機取巧,還管不住下身。


從犯事的列夫丟下同居懷孕的卡捷琳娜、破滅了格雷戈里的美國夢開始,兄弟倆的距離越來越遠。5年後俄國戰場上的再次見面,一個是列寧的親密戰友、紅軍領導人托洛茨基的軍政委,一個成了俄裔黑道富商約瑟夫·維亞洛夫的女婿、美軍中尉。


格雷戈里不能忘記在碧公主土地上放牛而被絞死的父親,在冬宮廣場向沙皇請願而被衛兵槍殺的母親。他一直在戰爭中勇敢地成長,帶領部隊佔領了冬宮,成為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而列夫打鬥中殺死約瑟夫、用利益打動妻子奧爾加、接管了岳父整個生意,徹底成為慾望人生的美國夢象徵。這也算是各得其所吧。


戰爭與和平,民主與專制,革命與運動,平等與發展,生命與愛情,慾望與責任。這些東西在一戰中究竟是個什麼狀態?


還有白宮小助理格斯與獨眼美女記者羅莎的琴瑟和鳴,菲茨伯爵從溫文爾雅到歇斯底里的狼狽不堪,離異女與處男比利的「重口味」,別斯科夫兄弟的「共妻」,等等。


大家不妨走進書中充滿未知和冒險的人生,跟著轉戰倫敦、巴黎、柏林、聖彼得堡、海參崴、華盛頓,從中細細品味!

海飛廉:古越人氏,簡書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包頭文化在線 的精彩文章:

冉生德和散落在涼州的西路軍戰士群體

TAG:包頭文化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