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牽制10萬餘日軍,使其寢食難安的蘇魯游擊區是由何而來的?

牽制10萬餘日軍,使其寢食難安的蘇魯游擊區是由何而來的?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蘇魯游擊區是與冀察游擊區同時特設的另一游擊戰區。

由於韓復榘消極避戰,山東魯北、膠東等地很快淪陷。以後韓復榘被軍法處置,第3集團軍由孫桐萱率領停止退卻,留駐魯西南。不久龐炳勛的第40軍也開入魯南堵住戰線的缺口,但已淪陷的魯北、魯中地區沒有留下中國軍隊主力。1937年10月,不隨韓復榘南逃的原山東六區專員、保安司令范築先在魯西北樹起抗日旗幟,並將魯西北各縣保安隊和該區各色武裝整編為36個支隊,共5萬餘人。

韓復榘

1937年11月,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委員秦啟榮在魯北惠民組織了魯冀邊區游擊司令部。魯中淪陷後,該部移至沂水、萊蕪一帶活動。與此同時,國民黨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也率部分海軍陸戰隊和地方武裝撤至魯中諸城一帶。徐州會戰開始後,為加強對敵後方襲擾,沈鴻烈被任命為山東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接收了原第3集團軍吳化文部,改編為新4師。龐炳勛、孫桐萱部調往河南,魯南由石友三部接防。另調第51軍牟中珩部由豫南進駐山東沂蒙山區。第57軍繆征流部由蘇北進駐魯東日照,共同擔任山東地區游擊。江蘇省政府則遷至蘇北淮陰,由原省主席韓德勤將蘇北各縣保安團組編成第89軍、新編第6旅和省保安旅團等。

1939年1月,蘇魯游擊區正式設立,國民政府軍委會任命于學忠、韓德勤分任正、副總司令,下轄第51軍(軍長牟中珩)、第89軍(軍長李守維)、第57軍(軍長繆徴流)、吳化文的新編第4師和沈鴻烈的海軍陸戰隊。地方部隊則有蘇魯皖游擊縱隊(總指揮李明揚、副總指揮李長江),山東保安部隊(轄1個師另5個旅),江蘇保安部隊(轄9個旅)等,總計有正規軍7個師,10餘萬人,加上地方部隊24個旅,約15萬人以上。該地區日軍約4個師團,1個獨立旅團及海軍陸戰隊一部,共10萬人。

于學忠

國民政府軍委會設立該戰區時規定其任務為:「在魯南山嶽地帶及蘇北湖沼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發動軍民,展開廣大游擊戰,將重點指向津浦、隴海、膠濟各要線,盡量牽制、消耗敵人,策應第5、第1及冀察各戰區之作戰。」根據這一任務,戰區做出分工為:由沈鴻烈主要負責魯南方面,主要根據地為莒縣、蒙陰地區;蘇北方面由韓德勤指揮,主要根據地為淮陰、寶應、高郵、興化地區。按此分工,戰區各部分頭展開游擊。蘇魯戰區的設立和敵後游擊力量的加強,引起日本佔領軍不安。

蘇魯游擊區紀念章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強烈的地方主義!東北當局與國民黨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
楊靖宇壯烈殉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東北抗聯仍堅持對日鬥爭

TAG:康狄的朋友圈 |